大人,时代变了,留给合资车的时间不多了

闲说宇俊星 2024-01-28 09:12:31
屁股决定脑袋

不久前长安老总说合资品牌目前没有发力,只要发力了就没中国新势力和国产车的市场了。

这话和去年上半年起亚汽车的中国代表说的:“现代一个季度利润二十亿美元,等市场卷完了再入场”是一个意思。

国企老大说这话感觉格调低了

果然发言一出很多国人就坐不住了。要说这话几年前说还有人信,或者BBA厂商的高层说有人信。可是2024年了已经被自主品牌打的满地找牙的合资品牌的中方老总说这话可就太离谱了。

广汽原副董事长:“小康(赛力斯)只能做低端车”

不久前广汽原副董事长:小康(赛力斯)只能做低端车。这些国内大厂的老总的眼睛怎么了,目前这么明显的趋势他们看不到吗。

所以说“屁股决定脑袋”这话还真是话糙理不糙。

起亚高管杨洪海在去年6月说“我今年一季度全球挣了21亿美金,贴得起中国市场,你本土企业有这些资金实力玩? 你先烧死了,我后面再等着进来抢市场也可以”。

看来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看着这些拿着国家政策和最好的税收优惠的大型车企老大这个认知真是替汽车行业不平。这几十年你们都干啥去了。

漫漫崛起路

时间回到1978年,虽然改开的时候我们有自己的汽车工业,但是很多都是50年代苏联援建的产物。技术产能和上下游的配套比国际水平差远了。那个时候国家穷所以有限的资源都投到几个大厂去,希望这些共和国长子们能赶快成长起来带动汽车其他产业链。

买得起桑塔纳的家庭在90年代可不一般

那个时候桑塔纳就是神车,一辆要二三十万,我爸当时在一个国企水泥厂上班,厂里有一辆桑塔纳只做接待车。要专门安排司机和保养的工人。

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有特殊的历史背景,本土体系能力不行,然后用市场换技术,有了合资公司这么个特殊产物,当初承接合资任务的主要是四大汽车工业集团,一汽、上汽、东风和长安。

四大汽车工业集团

合资车企赶上2000年中国城市化爆发的时候,产销两旺。上汽、一汽、长安、东风、广汽营收常年都是世界500强。虽然他们卖的车大部分都是外资的品牌,自主品牌卖的数量几乎是合资的零头。

上汽自主品牌

2014年我买第一辆车的时候,本来是想选一款国产车的。但是家里的意见还是选合资的,最后逛了一圈选了现代。就在10年前,大部人还是觉得合资车质量更好一点。自主车型质量不好,样子也土。当年的段子我还记得,比如“奇瑞奇瑞,修车排队”之类的。

当时现代索纳塔、起亚K5都颜值还可以,价格又能接受的车。不过我没想到后面出了萨德事件,韩系车销量爆减,我买车的那家4s店都转让了,只能去汽修店做保养。第二辆果断换了吉利。

08年中国汽车销量站到世界第一的位置,09年国务院发布《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四大汽车集团的概念由此诞生。分别一汽、上汽、东风和长安,看得出来当时国家对这四个龙头企业是寄予了厚望的,希望他们做汽车行业的领军者。

改革开放头20年,老百姓没钱,车子是奢侈品。现在都成第一大汽车销售市场了。国家当然这块蛋糕要留在国内。

10年前自主品牌占有率一路下滑,非常危险

不过市场换技术这个时候已经被大家诟病了,大家那会就吐槽技术没换来市场也让出去了。国产车的占有率一度跌倒3成多,4大汽车集团反而成了围剿自主品牌的帮凶。而且自己的品牌一直起不来,一汽的红旗和上汽荣威等销量都很一般,广汽的传祺还行但也不足以撼动其他外资的品牌。

汽车出口1年也就100万台而且是平均价值是1万每月以下的低价车。

合资以市场换技术,当初的设想是两条腿走路,自主品牌借着合资的成长。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变成躺在合资之上吃利润,自主品牌的投入全成了打水花,自己不重视,消费者也不认可。

渡过了2010到2020这段日子,自主品牌从内到外今非昔比

其实仔细想想也知道国际汽车品牌既然可以轻松拿下中国市场,那没理由把核心研发放在国内,更多的是国外的原型车基础上做本土化的改造。更不可能全力支持中国的合作方搞自己的,这就是养虎为患了。所以当初的设想最后走弯也是必然的。

好在4大汽车集团只是合资并不是把厂子卖了,自己牌子只是销量一般而没有完全放弃。

2010~2020年,中国每年2000~2800万辆的汽车,合资吃掉60%和几乎所有售价20万以上的高附加值车型。更不用说赚的盆满钵满的BBA豪车,从2016年开始凯迪拉克、林肯、雷克萨斯这类二线豪车也开始在中国大赚特赚。还有加价几十万上百万的埃尔法和奔驰大G这些车型。

大家还记得蓝牌的model s,完全对标超跑当初进入中国要100多万。而当时BYD的电车只能在深圳路上跑出租。

蓝牌的model s,当初堪比超跑

中国是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国,汽车贸易居然还是逆差,因为进口的汽车价值比出口的高出太多。

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家对国际汽车品牌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觉得大厂的护城河深不可测,很难正面打破;另一方面,合资的特殊模式,使得能够承接合资的汽车企业可以躺着赚钱,也没有动力做自己的品牌。

那会儿BYD、吉利一年就几十万万辆的销量,上汽一年500万辆、一汽、东风300万辆。怎么可能正眼看自主品牌。

广汽的自主品牌算做的不错的

所以待在合资厂领导位置上的人时间久了也迷信了,也就很容易理解。他会觉得福特或者马自达只是觉得还没到下场的时候,一旦他们下场,在全球的资源和市场基础上,会快速崛起。

自主品牌占有率这几年一路走高

但是为什么国际大厂还不发力呢,去年自主品牌已经打到6成占有率了。出口500万台,平均出口售价达到了2万美元,和韩国出口汽车平均售价差不多了。由于出口量价齐升,汽车贸易也变顺差了而且是大顺差。

大人,时代变了

20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渗透率6%,23年是36%,11和12月渗透率到达到了40%。而20年发布的中国汽车五年规划的里,25年底的目标才25%。

中国最畅销的汽车品牌已经从上海大众变成了比亚迪,比一汽大众+上汽大众还多。

不单单是国产新能源,自主品牌的油车也在打翻身仗。除了BYD 销售300万列世界第9、吉利、奇瑞销量接近200万而且还在增长。高端品牌30~100万的车型国产可选的也是一堆。终于轮到自己人割有钱人韭菜了。

新能源全产业链已经甩开了德日

自主品牌100万+的车也能割国内土豪韭菜了

为了保住市场BBA开始集体降价。5系卖3系的价格,这不单单是割BBA厂商的肉,4s店的问题更大。

合资这一整套体系在价格大跳水之后,渠道的高利润模式根本就没法持续。4s之前卖车很多都是靠车企的年中返点和高价配件过日子。现在车子卖不动还要被厂家压库存,面对厂家的强势又不能不压下去。

很多二线豪车已经扛不住了

这么搞下去4s店渠道受不了,去年年底开始很多店都扛不住倒闭了。

即使5、6年前,市场还不是这样的。国产特斯拉没有量产、市面上蔚来的电车是有钱人的玩具。BYD的DMI发布了几年但依旧默默无闻,一年全系就卖50万辆。

不过好在新能源和混动的赛道上,国产的供应链已经完全长成。电池、电芯、电机、驱动、智驾所有供应链的主要厂家几乎都在中国。

网友整理的问界m9供应商,清一色国产厂家德日供应商出局了

到了21、22年自主品牌开始大爆发时,国外因为疫情正在经历停产。等疫情结束国外厂家发现中国已非吴下阿蒙。现在国内疯狂的卷自动驾驶和智能化,欧洲车企还在攻克电池和驱动。

大众、宝马打不过就加入已经将国产供应量接入他们的新能源战略。打死不掉头只有日系。

8年前的16年,日系的基本盘还很稳

万年不变得日系内饰

当初20万+价位我们熟悉的帕萨特、凯美瑞和雅阁,已经变成了15万价位了。BBA的曾经坚挺的价格现在跳水已经不是新闻了。

BBA的销量在23年还有增长,因为他们把价格打到了20万+,本质上,宝马3系和奥迪A4在吃曾经雅阁和帕萨特的市场,雅阁和帕萨特则去吃合资A级车的市场了。

长安福特去年一共卖了14万台车,相较于巅峰期只有2/3了。本田和日产的在华销量只有巅峰的一半,比福特还惨。广汽本田去年首次裁员过冬,但是冬天什么时候结束还不知道。

在整个日本汽车工业都开始出现危机的当下,一个中国品牌的老总大吹马自达这就太滑稽了。日系大佬们如果投入了就能卷土重来,那他们现在人在哪里?

把中国产的德国车运到德国去卖被大众搅黄了

前不久有聪明的中间商把国内生产的ID3拉到欧洲去卖,20多万同样配置ID系列在欧洲要卖50多万,欧洲也有不想当韭菜的消费者,但是这事被德国大众搅黄了。看的出来欧洲自己搭建的新能源供应链相当的昂贵,欧洲想买十几万的电动车非常困难。

ID3中国卖十几万,德国网友大骂大众补贴中国市场

德国同系列要卖3.99万折合32万人民币,难怪德国老哥会喷大众

大众现在看来决心很大,中国这里以后估计亏钱也会坚持,欧洲那里自己也会搞一套产业链,然后用贸易壁垒拦着中国车。

新能源全产业链集中在中国,更不用说智能化和自动驾驶,智能化和AI全球的本质上就中美两个玩家,美国领先中国紧紧跟着,其他家都是差了数量级别的。

现在合资还在硬撑的只有大众和丰田,大众转型决心和动作很大估计在中国还能撑住。3年之内吧,汽车行业估计能复现手机市场的分布。只剩中美德,但是大头是纯国产。

合资大厂的领导们,时代真的变了!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