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知道,林散之是以草书而出名的,据说,他在75岁时,一幅草书作品被刊登在报纸上从而声大噪,当时郭沫若、启功等专家看后,也是赞不绝口,灵动、飘逸的草书风格成为其显著的特征!
林散之 行书 《古银杏行》(国家二级文物)
也有部分人对此嗤之以鼻,由着自己的性子所写,没有像王羲之、赵孟等人那样俊美、舒朗的特征,而是线条杂乱,笔墨不均,由此就有人谈到了他的书法基础问题,认为林散之的书法在年轻时没有奠定好基础,所以他的草书也是有问题的。
林散之《四时读书乐诗抄》纸本
真的是这样吗?恰恰相反,林散之先生从16岁开始学习楷书,还给自己制定了任务,就是每天坚持练习楷书100个,而且坚持了几十年。
对林散之了解的人都知道,林散之楷书初学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后来又学习魏晋楷书,形成了古朴的书法风格。所以,在笔者看来,他的楷书不比他的草书逊色。
据他24岁时写的小楷《四时读书乐诗抄》来看,主要取倪瓒小楷,其小楷简远萧疏,枯淡清逸。林散之到了60岁,他的小楷多了几分硬朗,少了几分妍媚,这是因为他在楷书中注入了北碑的风格。
林散之《自作诗稿》纸本楷书
林散之先生说:“我不是天才,只是比较勤奋而已。”这句话证明林散之先生书法写得好并不是说他多有天分,而是他不断刻苦学习才有的换来的成绩。林散之先生自从学习楷书以来,每天坚持临帖一百个字,几乎每一天都这样坚持,这样的毅力有几个人能做到,所以说人家成了书法大师。
大家都知道,张旭是写狂草的,被誉为“草圣”,但张旭所写的楷书也是一流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楷书就是楷书是书法家必学的科目一。
林散之《楷书自作诗示秋水》
作为一种基础书体来说,楷书是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书法功力的,它要求人们不仅在字形上要端庄,而且在笔法上更加讲究。从文中插图中可以看出,林散之在学习楷书时,是以柳体为骨架的,就临摹作品来说,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程度,这些作品都是他在年轻时所写的,由此看来,林散之先生确实是有着坚实的书法基础的。
林散之《四友斋论书条幅》
那么,林散之的草书为什么会成名,而成为当代“草圣”,我想,这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自成一体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一直以来,人们对书法的欣赏,都是以“二王”等古人为对标对象,这个没错,在70年代的时候,人们还是以古人的书法进行临摹,对于当代人所创作的作品曝光度相对少一些。
而林散之在75岁时所创作的草书作品在自成一体的基础上,还打破了古人草书的一些规矩,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林散之 《临楷书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60年年代
第二,以笔墨取胜,草书的形式感的非常的强。就像林散之自己说的:“68岁前,我游骋于法度之中,60岁后,稍稍有数,就不拘于法。”无法胜有法,妙趣天成,这也是林散之草书的最大魅力。
他从王铎那里学到了“涨墨”之法,他从黄宾虹那里继承了渴墨和宿墨法。这些技巧的运用,使得他的草书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浓淡干湿的美妙变化,对丰富后人的创作手段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林散之 《临颜真卿·李玄靖碑》
第三,意境深邃,人书俱老。书法除了讲究技法能力外,还有一个就是它的意境表现力。什么是作品的意境?它是作品所要呈现出来的综合水平,这其中就包含所写内容、创作者的综合素养、阅历、情怀等各个要素,有些人认为,书法比到最后不是比技法水平,而是比较作品的意境表现力,这是很有道理的。
而林散之在70岁以后之所以成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用了一生的时间进行人生修为,与其说,他一生都在临摹学古,还不如说他是在厚积薄发。
对于林散之的书法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留言发表观点。
林散之《毛主席词》草书 纸本立轴 孙刚上款 林散之《毛主席词》草书 纸本立轴 孙刚上款
怎么看都是在写野字
也不觉得这楷书多好!
楷书学碑学毁了
一眼就看出临帖不够,笔法功底不足!任何写不出高质量笔画线条的名家都是伪名家,哪怕他名气再大!最终绝对被历史遗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