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最讨厌的就是穷人还要生孩子。”
这是《在北京街头,牵手》节目在街头采访时,一位来自北京理工大学时尚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回答。
她自称不婚主义,表示穷人就不应该生孩子。节目一经播出,在网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那么,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
网上对于“穷人应不应该生孩子”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
“人口老龄化跟我有什么关系?”
面对采访,女孩侃侃而谈,她说:
“穷人的孩子需要用自己的一生去治愈自己自卑的童年。”
她认为,物质生活是生育最重要的前置条件,没有优渥的物质保障,只会让孩子生长在自卑之中。
记者追问道,那么父母那一代人的物质条件更差,却依旧可以把我们养大,是不是我们把养育孩子看得太困难了呢。
女生则认为,父母那一代有太多的时代红利是我们所没有的,所以她认为父母那一代以吃苦为荣的观点是不对的。
记者继续追问道:“如果我们这一代都不结婚生娃的话,老龄化社会更加严重怎么办呢?”
女生则脱口而出:“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对于女生的言论,有人对此深以为然,觉得这是新时代青年做自己生活的主人的表现;也有人不屑一顾,认为这是自私自利,精致利己的诡辩之言。
还有人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生育与否的自由,女生本身不愿生育的决定没有问题,但是她通过标签化指责“穷人不应该生育”是傲慢无礼的表现。谁是那个“不应该生孩子的穷人”?
2021年中国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绝对贫困在中国已经销声匿迹。
如今,考上大学却读不起书、生病却去不起医院之类的问题已经很少出现,绝大多数情况下,无论多么贫困的孩子都可以在国家的帮助下完成基本的本科教育。
包括接受采访的那位北理工女生在内,我们很多人都带有偏见性地认为,我们的父辈有很多的时代红利,却忽视了他们那一代在经济上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富足。
我们的父辈出于自身时代的认知,往往会歌颂苦难,因为他们那一代又很多人通过吃苦耐劳而得以发家致富,这对“90/00后”来说是不对的,所以我们很容易偏激地认为他们吃到了时代红利。
可是回头看看他们的人生吧:
他们出生的时代,中国的经济百废待兴;他们捧起书本的时候,教育体系刚刚恢复高考;他们开始工作的时候,下海经商的浪潮下埋葬的是无数创业失败者的血泪。
他们那一代确实有着更多的机遇,可是作为绝大多数的普通人,难道最广大的“60/70/80后”们,不是靠着一份普通的工作勤勉劳动,而是靠着所谓的机遇才养活自己的子女?
而现在,即便是一份轻松简单的工作,我们依旧可以满足吃饱饭、穿暖衣的最低诉求。和我们的父辈、爷爷辈,连饭都吃不饱的时代相比,我们过得难道不是生活在天堂吗?
然而,贫穷是一个很唯心的概念。我们吃着可口的食物,穿着体面的衣服,住在高楼大厦的单间里,但我们依旧会觉得贫困。
因为,贫穷不是一件客观的事,随着绝对贫困的消除,我们的观念里对于“贫穷”的概念彻底地只剩下了相对贫困。
相对贫困是永恒的,他更多的体现在选择权上,无论这个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相对贫困一定会存在。
所以,我们不能再用过去那种用能不能吃饱饭来衡量是否贫穷,而在缺失了一个客观真实的标准之后,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可以自称“穷人”,但同时,在很多人眼里,我们也可以不是穷人。
“穷人应不应该生孩子”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现行标准下,中国已经没有身处绝对贫困的穷人。
而在相对贫困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由选择是否生育的权力,而不是被强行指上一个“穷人不配生孩子”的标签。
家境贫寒≠精神贫瘠
北理工女生认为穷人孩子会自卑,需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这在心理学当中是一个非常知名的专业术语,叫做“未完成的愿望之魔咒”:一个人在童年的时候没能完成的那个愿望,对他未来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影响巨大。
在《奇葩说》一场“没钱要不要生小孩”的辩论中,嘉宾陈铭就曾使用过这一论点,他认为:
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最缺的是钱,他就会把物质财富的累积置于价值排序的第一位。
因此,陈铭认为,不在没钱的时候生孩子,是为了给孩子一个不设限的人生,可以避免让孩子一生为钱奋斗,活成金钱的奴隶。
然而,很快就有人提出了反驳,因为按照这一理论,孩子的幸福与否更多地取决于父母对他们的态度,而不是他们是不是穷人。
那些上海、北京的“鸡娃”,每个月就要花掉数万元的补课费,可是父母的严加看管,让很多孩子在他们的童年生活缺少自由。那么按照“魔咒”,他未来人生努力的最高价值就是为自由选择而奋斗。大山里的留守儿童缺少陪伴,但是那些家境不错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同样会出现忙于工作而无暇照顾孩子,这些孩子在童年的过程当中,一样也会缺乏爱和归属。
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持有所谓的“穷人不应该生孩子”的论点,并不在于父母是否有钱,而是父母是否有能力切实地肩负起了教育子女的责任。
不可否认的是,穷人更难保持充沛的精力和足够的金钱维持孩子的教育,受限于自身的教育和眼界,对孩子的未来规划也提供不了太多帮助。
他们的孩子相较于“少爷小姐”而言,确实更容易走弯路、绕远路,但就像俗语所说,“家贫出孝子,逆境长人才”,如果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足够充盈,那么适当的逆境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利的。
北理工那位女生的观点虽然有失偏颇,但说明她是考虑过自己是否能够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那么她觉得自己不适合做一位母亲,拒绝生育,甚至抱持不婚主义,都是一种对自己人生负责的行为。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有一天她放弃丁克,选择生育,那么很大概率会是一位优秀的母亲,因为在孩子出生之前,她就已经认真地考虑过有孩子的未来。
拒绝生育≠精致利己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第一批“丁克族”,如今他们当中有人依旧生活美满,也有人开始悔不当初,也有人在丁克几年之后选择生儿育女。
他们当初选择丁克,并不一定出于精致利己的心理,有很多是出于自身面临的困境,比如生活艰辛、忙于事业,甚至是自己或者伴侣的身体状况不适合生育。
因而,当最初的问题得到解决后,他们又会重新萌生出生孩子的想法,在丁克一段时间后,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改变自己的观念。
如今盛行起来的“不婚主义”,并不是丁克的延续或者发展,它更多的是对当今婚姻制度的不满。
当然,不婚不等于没有爱情或者没有性生活,甚至随着法律的更迭,不婚女性同样有自己的生育权。
随着现在离婚率的不断提高,无论男女,这一带的年轻人对婚姻的信任都愈发低下。
对男生而言,诸如婚内非亲生子女仍要支付赡养费等事件的屡屡暴雷,还有彩礼等陋习的死灰复燃和愈演愈烈,他们越发不愿为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而赌上自己和父母几十年的积蓄。
而对女性而言,婆媳矛盾和婚后是否要为孩子放弃自己的事业等问题,也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
随着不婚人口的迅速增加,我们很难指责他们是出于精致利己的目的而拒绝生育,这本就是婚姻制度出现问题后的余波,他们同样是受害者。
随着不婚主义的盛行,尽管依旧存在同居生子的事实婚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父母很少有人会认真地考虑过自己孩子的未来。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可以为人父母
就像反对生孩子的,不一定毫无责任心;支持生育的,也未必一定就为孩子考虑。没钱生孩子,不仅仅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考验,更是对一个家庭未来感情的考验。
然而,父母是这世界上门槛最低的一个职业,他不需要任何的职业证书和考试,自然也会出现一些不配为人父母的。
很多没有接受过教育的穷人,他们不明白什么是对孩子的责任心,因为自己没有,也学不会如何为孩子的未来考虑,他们对生孩子的看法只有养子女防老。
这些人作为父母,明明自己资质平庸,却往往对孩子有着不切实际的期待,甚至希望孩子将来成龙成凤为他们改命。
他们给予孩子的,往往不过是简单的吃食、粗陋的服装,却总是好像给了孩子们很大的恩赏一样,总是将“为了把你养大我们多么不容易”挂在嘴边,借此来激发孩子的内疚感。
在他们的持续“吸血”下,原本就开局不利的穷人孩子,只能在自己独立生活后举步维艰地苦苦挣扎。
反观有钱人家的孩子,父母的感情破裂,虽然同样会对他们的精神世界造成伤害,不过他们往往自幼在优越的环境里浸润,常有贵人相助,不会混得很落魄,也更有机会治愈自己的情感。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由选择的权力
生育权是法律赋予我们的,即便是独身的不婚女性也被法律允许生子登记,那么为什么一个人因为别人眼里的“穷”就要被指责不配生育呢?这不仅是对法律权威的蔑视,更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如果我们自信可以做一个优秀的父母,那么无论贫富,选择结婚生子都是我们的自由,而不应当遭受他人的指责。
即便是大约十年前一度盛行的“奉子成婚”,作为夫妻他们也许还没有那么深厚的感情,但两个年轻人愿意为了孩子学着承担起责任,难道他们就没有可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父母?
结语
一位真正的父母,应当培养自己的孩子独立,学会尊重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养成完整的人格,也不会干预孩子做出的决定,更不会让孩子一辈子都在拼命弥补曾经未完成的愿望。
我们出于自身状况,选择放弃生育,是无可厚非的,这是我们的自由。
然而,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去指责一位虽然贫寒却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父母,那也是他们的自由。
这个女生比较清醒,穷人生的孩子既不能给孩子帮助却又幻想孩子要给自己养老,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人性可谓自私到极点。什么时候国家出台全额补助扶养孩子到22岁,什么时候穷人则可以放心大胆的生,当然国家全额养孩子,孩子也就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了
唉…新年快乐
过得不好那么不生孩子也是种善良
中国现在有一半以上的孩子都是穷人生的,没办法打工上班一个月就那么点时间,怎么办抢劫富人去吗,中国普通百姓都是善良的。
既然自己是不婚主义者,那么穷人关你屁事,生不生孩子也关你屁事。你一不婚主义者,穷人与生孩子与你没有交集。
婚姻就是爱情的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