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胜主动上梁山又几度出走,究竟是出于什么心态?|文史宴

文史宴说 2024-08-01 23:47:13

就《水浒传》的情节来看,要说梁山一百单八将当中谁的杀伤力最大,那肯定应该算是入云龙公孙胜。

因为别人不管武艺怎么高强,他也是人的级别的。而公孙胜已经超越了《水浒传》的范畴,直接进入《西游记》的档次。他会法术,这你多强的武艺也没用,这就像大刀长矛和马克沁的差距。义和团抡着刀往上冲,结果就是给人当活靶子。

而公孙胜这个人在水浒里也有意思,他的性格有些个飘忽不定,一会儿是非常热衷于事业,一会儿又变的与世无争,超脱尘世。用一段相声里的话就是“一会儿徐志摩,一会儿单田芳,这谁也受不了。”

公孙胜刚一出场,就是主动来找晁盖,提供了生辰纲的押运路线。因为刘唐虽然是劫生辰纲的发起人,但他只知道有这一笔富贵要来,然后就找晁盖去了,至于在哪儿劫,怎么劫,就不是他的大脑所能解决的问题了。

吴用解决了怎么劫的问题。在哪儿劫的问题则是公孙胜来解决的。他来找晁盖,提供了生辰纲的押送路线。这个时候的公孙胜是主动介入红尘中事的,而且还是主动参与到违法犯罪活动中来。

而且他跟刘唐还不一样,刘唐属于赤贫阶级,就指着这票买卖改变命运呢。公孙胜呢?他自己说的:“家中自有田产山庄”,算是个中产阶级,不去干这个掉脑袋的勾当,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错。我觉得他这个纯粹就是觉得日子过得太闲了,找点儿刺激。

公孙胜跟着劫了生辰纲,然后又跟着大破官军,跟着上了梁山。一直到这儿,这位公孙先生的表现基本上和鲁智深、武松这路因为躲灾而混进宗教人员队伍的冒牌僧人差不多,他算一个冒牌道士。

但是,后来晁盖这些人闹了江州,救了宋江上山。这时候公孙胜突然要求下山,他的理由是老母在堂,要回家看望老母。在山上时他说的是看望老母之后,立刻回山和大家相聚。结果这一走就是那什么打狗,一去不回头了。后来梁山还派戴宗到他老家蓟州去找,结果是城里城外,远郊近郊这一通忙活,也没有找到,这家伙开始神龙见首不见尾了。

可以看得出来,公孙胜从他下山开始,就打定主意不再回梁山了。等到梁山攻打高唐州,碰上一个同样有法术的高廉。谁也搞不定他。再派戴宗去找他,才知道他已经在九宫县二仙山跟着师父罗真人学道去了。这也就说明他当初下山时就打定主意,不想再回梁山了,他出世这根儿神经又动了,又惦记着超凡脱俗了。

那么公孙胜为什么会转性?我猜想可能有两种可能性:

一个是宋江上山之后连续几个动作,在江州就要求晁盖一定要攻打无为军,给他报仇,晁盖的意见就不太管用了。山上之后又搞了一手,让新到头领和旧有的头领排排坐,比阵容。

聪明人都看得出来,宋江想要掌握梁山大权,而且以晁盖的水平,被宋江压制是迟早的事情。这里面说不定就会有矛盾越积越深,到最后会变成什么样谁也不敢想。

聪明人就只能想自己的对策,吴用选择的是从晁盖的嫡系阵营里跳槽到宋江这边,而公孙胜的选择是避祸出走。这种说法很多评点水浒的作品里都提到了。而我觉得公孙胜离开时的想法还有另一种可能。

这种可能相对简单一点儿,就是这位公孙道士新鲜劲儿过去了,发现当土匪也就这么回事,不是多有意思。本来一开始他也不是生活困难,非要去劫道。前面说了,作为一个中产阶级,他就是平常日子过腻了,找点刺激。这种刺激带来的兴奋感已经过去了,他就开始厌倦这种生活了,找个词儿跑了。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这种可能性更大一点。

但是,公孙胜有点小瞧了梁山的能力,特别是梁山在被逼到生死存亡的绝境时所爆发出来的能量。最终还是被梁山派来的李逵和戴宗找到了,这一段儿写得神乎其神,罗真人使用仙术,戏耍李逵,又有点像西游记了。其实中心意思就是他又被梁山找到了,必须回梁山出力。

一个是毕竟过去有交情,特别是人家走投无路才来求的你,真是不好驳这个面子;二是梁山属膏药的,贴上你你就躲不开,在一百单八将聚义之前,梁山看上的人物还没有能够逃脱魔掌的呢。公孙胜也明白,如果拒绝,结果就是家宅不安,老娘也跟着担惊受怕,还是跟着走吧。

这回上山,公孙胜也没法再编出什么理由再下山了,他自己也知道,再说什么,别人也不会轻易再放他走了,他也不好意思再说了。他一直跟到了梁山聚义,排在一百单八将的第四位,然后跟着受了招安。

征讨大辽的过程中途径蓟州。宋江是久闻公孙胜师父罗真人大名,跟公孙胜一起来拜见。罗真人很明白徒弟的处境和想法,他跟宋江说:“将军在上,贫道一言可禀。小徒公孙胜,本从贫道山中出家,远绝尘俗,正当其理。奈缘是一会下星辰,不由他不来。今俗缘日短,道行日长。若今日便留下,在此伏侍贫道,却不见了弟兄往日情分。从今日跟将军去干大功,如奏凯还京,此时相辞,却望将军还放。一者使贫道有传道之人,二乃免他老母倚门之望。将军忠义之士,必举忠义之行。未知将军雅意肯纳贫道否?”

要是公孙胜自己再说走,梁山这帮人无论如何不会再放了他。这就必须要由他师傅出面,这样宋江就不好驳他这个面子了,公孙胜才有抽身的机会。

而且公孙胜也没有立刻走,那样的话有点让宋江难看,说不定宋江就说死不放人。所以公孙胜是跟着梁山一百单八将一起平灭大辽之后,征讨方腊前夕才跟宋江说的要走(我是按照一百回本来说的,没有征讨王庆和田虎的情节)。

这下宋江无论如何不能拒绝了,一是已经答应人家师傅了,说话得算数,再一个公孙胜跟着攻打大辽,又给你出了一份力,给足你面子,所以真没有理由留人家了。公孙胜这才得以脱身,到了这会儿,他才算真正进入出世的门槛,清静无为去也。

我觉得公孙胜这个人物就属于中国式宗教人物的典型。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真正的宗教信仰,这句话要是按照西方的那种宗教概念来套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

大部分中国人对宗教的意识并不是要找到精神的寄托,寻求所谓的救赎,而是出于很功利性的目的。过去善男信女上寺庙道观烧香磕头,都是为了求点什么,比如升官发财,考试得中,生儿育女什么的。都是在神像面前祈祷,说出自己的心愿,然后再跟佛爷说如果您帮助我梦想成真,我要如何如何回报您,比如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什么的。

这种行为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叫做许愿和还愿。不过您看出来了吗?所谓的许愿和还愿,这就跟做买卖一样啊。佛爷您出力了,我就给您报酬,实打实的商业行为。

这个在一神教确实没有,您什么时候见过基督教徒到教堂祈祷:上帝啊!只要您让我这笔买卖做成了,我给您重修教堂,再塑金身。上帝说了,你也别再塑金身了,你先把耶稣从十字架上放下来松快松快再说吧。有吗?不可能啊。

所以以宗教面目出现的,在中国都失去了宗教色彩。但是中国真的就没有宗教吗?我觉得属于中国的宗教其实是儒家,外国也真有管这个叫儒教的,这个定义还真就没有问题。

相对于佛道乃至泛神崇拜的这种商业形态泛滥的情况。儒家的思想还真是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承担了主导国人精神领域的任务。您看,拜孔圣人绝没有商业成分在里面,而且国人的行为准则和思想状态都是由儒家来规范的。不要以为儒家就是读书人的事,大字不识的人也知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且照着做,传承几千年。

儒家讲究兼容并蓄,所以中国人的主流思想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因为三教合一,所以三教人士的壁垒没有那么分明。您看小说里,僧人和老道在一块儿走很正常,很和谐。这要在西方,基督徒和穆斯林到得了一块儿吗?

也正是由于三教合一,在中国传播的佛道两教就不可能不受到儒家的影响,而与其他宗教的出世观念不同,儒家是讲究入世的,要兼济天下。所以佛道两家的从业者也必然会受到入世观念的影响,比较广泛地参与到世俗事务中来。比如十三棍僧救唐王,这里面有人就此当了大将军,僧俗之间的转换没有任何阻力。

正是由于儒释道三教的互相影响,同时佛道两教在中国的世俗化,所以造就了中国式宗教人员独特的精神风貌。这就是公孙胜身上所体现的,既明白宗教的教义,有脱离尘世,超凡脱俗的愿望;但同时对世俗的生活又有强烈的向往,所以他有些个纠结,经常地跳出跳入。

当然,我说的中国式宗教人员不包括鲁智深、武松这样的为了避难半路出家的,他们跟宗教不挨边。鲁智深后来悟道成佛也是因为他尘世中的修行,而不是走宗教路线。所以我没有把这二位和公孙胜相提并论。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