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还没正式上台,他的威胁已经掀起了一场商业风暴。
面对可能到来的60%关税,美企和外国公司闻风而动,纷纷开启“囤货模式”,抢购中国商品。
彭博社数据显示,中国今年最后一季度的出口猛增,全年出口总额将达到3.548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可是,关税大棒的背后,究竟是一次短期的恐慌性激增,还是中美贸易中的长期博弈?
这个问题,比你想象的更复杂。
在全球贸易舞台上,特朗普的言论似乎自带“催单效果”。
谁能想到,他竞选期间挥舞关税大棒的威胁,竟然成为中国出口订单猛增的广告?
外国公司为了避开未来可能的关税冲击,抓紧签订订单,提前囤货。
彭博社的数据显示,中国最后一季度的出口增长率由预测的5%提升至7%,全年出口总额将高达3.548万亿美元,再次刷新纪录。
关税大棒的真正影响可能短期内并不如特朗普想象的那样“杀伤力十足”。
外国公司用脚投票,表明了一个事实:中国商品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无法被取代。
无论是消费品还是生产材料,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渗透到全球市场的方方面面。
缺少了中国,美国消费者不仅要多花钱,甚至可能买不到某些商品。
特朗普政策对美国企业而言,就像一把双刃剑。加征关税的成本最后都传导到了消费端——产品更贵了,市场竞争力下降了,最终还是美国消费者和企业为此买单。
事实上,特朗普关税政策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让美国的通胀问题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特朗普又将墨西哥、加拿大商品拖入“关税战”。
26日,他宣布对两国所有商品征收25%的关税。
这一政策背后的逻辑是:特朗普认为许多中国商品通过墨西哥和加拿大进入美国市场,从而绕开关税。
于是,他决定对这些国家商品“一网打尽”。
但问题在于,美国对墨西哥商品的高度依赖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2023年,美国对墨西哥的贸易逆差高达1520亿美元。墨西哥不仅是美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也是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
对墨西哥的关税政策,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更大的隐患在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正在撼动北美自贸区的根基。自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以来,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的经济合作日益紧密。
该协议旨在消除三国间的贸易壁垒,让北美经济共同体的轮子转得更快。
而特朗普的做法,等于是亲手打破了这一多边机制。他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商品征收高额关税,直接违背了自贸区的基本原则。
此举不仅让盟友寒心,也可能进一步削弱美国在北美的领导地位。
实际上,美国霸权体系能维持至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套国际秩序和规则体系。
但如今,特朗普的单边主义政策正在摧毁这些基础。从撕毁多边协定到挥舞关税大棒,美国正在失去朋友和信任。
尽管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看似来势汹汹,但中国商品出口的“含金量”已经在过去几年得到了验证。
作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稳固,许多产品具备独一无二的竞争力。
即便短期内关税可能对出口数据造成波动,长期来看,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全球企业为了维持供应链稳定,会想尽办法绕开关税壁垒,比如提前签订单,或者通过第三国加工来规避额外成本。
更何况,许多中国商品根本没有可替代品,不进口就意味着产业停滞。
另外,中国在贸易政策上的灵活应对也为出口提供了支持。
通过对不同国家实施精准化贸易合作,中国正在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市场网络,从而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这也为中国出口提供了强大的韧性。
除了关税政策,特朗普面临的另一个棘手问题是美国政府的财政状况。
截至2023年底,美国国债规模突破36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从35万亿到36万亿,只用了短短三个月时间,增长速度堪比脱缰野马。
更为紧迫的是,美国政府可能在12月面临资金短缺的“停摆危机”。
国会必须在12月20日之前通过新的拨款法案,否则白宫将陷入财政困境。
对于即将上台的特朗普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烂摊子。
特朗普试图通过削减政府开支来应对债务危机,但这一计划遭到了各方质疑。
教育部、国防预算甚至核管理委员会,这些领域的资金削减都将引发巨大争议。
而且,削减政府机构预算可能动摇既得利益集团的根基,引发更大的政治冲突。
特朗普的政策看似凌厉,但却可能对美国自身造成更大的伤害。
从关税政策的反噬,到财政赤字的压力,再到北美自贸区的破裂,这些问题都将拖累美国经济。
与此同时,中国凭借自身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独特地位和灵活的政策应对,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
即便面对关税威胁,中国出口依然能逆势上扬,这无疑为未来的贸易博弈增添了更多底气。
特朗普的第二任期究竟会如何发展,美国是否能承受这些政策带来的后果?世界将拭目以待。
中国,只需稳扎稳打,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有足够的信心应对任何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