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为什么会被代指牛?

终身读书学习 2024-08-03 10:35:30

南宋著名词人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很多人会背,也广为流传,其中几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更是脍炙人口。

同时,也有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此处的“八百里”说的是牛。通常情况下,“八百里”是表示一段距离的长度,可和牛有什么关系呢?

“千里马”和“八百里加急”说的都是速度,不过这里两处说的都是马的速度,不是牛。

可是在“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八百里”,却是指牛的速度。

“八百里”典故,最早是因为商朝武成王黄飞虎的坐骑,五色神牛的名字就叫八百里。据说是因为那头牛十分高大雄健,一天就能跑八百里,所以才叫“八百里”。

进一步说,在晋朝,王顗有头犍牛,这头牛比一般的牛都要大。王顗十分喜欢这头牛,给他取名“八百里驳”,意思是像五色神牛一样健壮的牛。结果有次和王济比猜谜输了,最后把牛心挖出来烤了吃。

从此以后,就有了“八百里”代指牛的使用方法。在过去,“八百里”和“炙”是用来形容表现很奢侈的生活,辛弃疾“八百里分麾下炙”,则是说把烤牛肉赏给战士们,这是团结士兵的同仇敌忾的方式,更是渴望建功立业的急迫心理。

其实在辛弃疾之前,苏轼也在一首诗中写到“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这里的“八百里”,说的也是牛。需要强调的是,在农耕时代,牛是主要的劳动力,是不能被随意杀害的。

辛弃疾和苏轼这两位著名词人,都在诗词中使用“八百里”一词,用“吃牛肉”来抒发情怀。辛弃疾的词,借用想象中的战士们饱食牛肉、边疆战斗这样的豪迈场景,来反衬南渡之后自己没有用武之地的苦闷心理。

而苏轼的诗则是借用和好友吃肉喝酒,来表达自己宦海沉浮之后的困境以及洒脱的情况。

能让“八百里”代指牛流传至今,苏轼、辛弃疾两人功不可没。

感谢关注!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