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成东
东哥笔记134期:
全球化是东哥未来关注的唯一重点。
目前,品牌的全球化速度远比想象中快得多,不管是成熟品牌还是新锐品牌。欧美的化妆品很厉害,但是国货品牌从功能性角度已经找到了新的品牌逻辑。不存在说某个品牌已经深入人心,改变不了的局面。名创优品、蜜雪冰城在很多国家的生意都很好。
未来十年,中国品牌大出海是趋势,中国人大出海是大趋势,已经不再是开个广交会,坐等生意上门了。
平均一个商家一个品牌出海背后跟着20-50个人,配套的第三方服务,至少还有10个人,10万个商家/品牌就是就是300-600万,100万个商家/品牌就是3000-6000万人。这3000-6000万人将快速改变全球商业版图。
01多思考自己是否具备逆向思维上午和一个朋友聊,真的是亲眼见证了他的崛起。从几千万营业额,三年时间就突破百亿了。十年前在京东的时候,和徐昕泉一起去考察俄罗斯电商市场(差一点就收购了俄罗斯当地最大的电商公司),还见了他,还是一个很小的公司。
富贵险中求,还是要敬畏中国企业家的敏锐力和执行力,当然也是在拯救中国的出口经济。不要说没有机会,还是多思考自己是否具备逆向思维,冒险和执行力。
所以东哥说,机会一直有,还是先把第一步迈出去。现在比二十年前容易,前人有基础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需要从零做起,天上有Tik Tok、TEMU、亚马逊,独立站作为空军,线下也有大量的华人扎根的关系网络,销售渠道。空军和海军,海空一体化推进,不是小作坊时代了。
02企业惯性问题,多数不愿意冒险中国的未来成败,或者能不能再上一个台阶,不是取决于能否和越南、印度、墨西哥决战一般加工制造业,而是能不能从欧美手里抢过飞机、半导体、生物医药、军火、材料、品牌、零售渠道、物流网络,这些高级生意。
一般制造业,抛开一般的营商环境差异,人工成本明显没有啥优势了啊。没有搬出去的很大原因,一个是因为其它国家的电力基础设施没有,一个是产业链配套没有,还有一个就是企业主惯性问题,出去的不确定性,多数还是不愿意冒险新环境。
03环境和经营习惯是一起变化的其实重点还是中国企业家要多走出去看看,当然外面的营商环境也未必比国内好多少。
做企业的还是要谨小慎微,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之前的赌性太大。不改变经营习惯,去了海外一样也还是要吃亏的。全世界80亿人口,中国14亿。全世界100万亿美元GDP,中国19万亿。
传音控股(688036)4月25日披露2024年一季报。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74.43亿元,同比增长88.10%;归母净利润16.26亿元,同比增长210.30%;扣非净利润13.54亿元,同比增长342.59%。
十五年前,竺兆江干脆不做国内,专注做非洲市场。先拿下非洲,现在在南亚、俄罗斯、拉美也攻城略地。。现在非洲也只占整个收入的35%了。
期待国内营商环境改善,再决定做业务,等于不创业了。就如期待京东天猫改善扣点政策,再去做拼多多抖音。。期待抖音拼多多大发善心少收过路费和罚款,再去做视频号。
比较明显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海外攻城略地了。。即便是被逼着去海外开工厂,长远来看,对企业发展来说未必是一个坏事。不管是政府,还是大众必须要意识到一个问题,制造业转移是不可逆趋势,满足充分就业也是不可能了。
但对企业来说,还是要从更多的全球企业案例中寻找自己的发展规律。美国最牛的品牌企业,日本的,欧洲的,也不都是在本土生产,要么委托中国加工生产出口,要么是就近市场本土化的生产制造。尤其是汽车、日化和食品行业最为典型。
我是感觉,属于中国企业的机会来了啊,时机特别好。
04世界不仅只有10亿人的市场如果这个世界只有发达国家10亿人口市场,其实中国企业出去很难做的。发达国家的壁垒非常高,已经有很多成熟的零售企业,品牌企业了,用户对品牌认知很强。
现在中国制造业,也不只是转移到了墨西哥和越南,印度,还有印度尼西亚、非洲和中东,都有大量搬去的中国工厂。自然资源价格上涨,加上其它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兴起,才有中产阶级有收入,才能买得起中国的品牌商品。
看非洲和印度人均GDP是2400美元的市场,相当于中国的2007的人均水平。东南亚的人口大国印尼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相当于中国2011年水平。。城市化浪潮,收入上涨,消费欲望很强。
既然欧美品牌和零售商要求制造企业必须转向右岸外包生产。。。那么制造企业,品牌就必须自己走出去,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东哥是8月再去趟肯尼亚。。。要去的kilimall创始人,还会带我们去看一家当地的电视机品牌工厂。就是中国人开的,去年在kilimall大概做了3000万销售额。
本来之前肯尼亚的家电零售业是印度人控制的,印度人通过控制优质的商场资源,然后拿了日本韩国品牌的代理,然后就控制了家电零售业。所以这个家电工厂老板找了kilimall合作,通过线上打爆了,开始走线下渠道。。。利润率非常可观。。我和kilimall聊,这种工厂品牌,以后要多多参股。
end
为什么我对中国企业和中国人很有信心,不只是因为勤奋,主要是热衷于学习,快速迭代能力强。我们曾学过日本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新加坡经济特区/工业园区经验,还学过德国制造,美国科技和风险投资!我提一个新方向新议题,我们中华民族正在快速全球化,需要学习犹太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