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妈悟语
深圳南山区小学四年级期末考试卷火上热搜,原计划考90分钟,不得已延长20分钟,轰动加意外。
细观这套题,原来是文字量太大,语文成分颇多,孩子读题就耗费很多时间,再加上思考、计算、书写,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题目。
学不好语文,也考不好数学,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其实这种跨学科考试的现象并不是深圳南山独有,只不过因为语文成分更多、超时考引起了更多关注而已。
有很多网友晒出了自家孩子的试卷,题目真是百花齐放。特意汇总整理了一部分考试题,供大家研究参考。
学不好语文考不好数学在数学中考古诗词的情况格外多,只是形式不同。
有时考给字的结构进行分类,并计算。
就需要孩子掌握字的结构,分清哪些是左右结构,哪些是上下结构,甚至独体字、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等等,了解基本的语文知识,才能做对数学题。
有时考字的笔画,并计算。
就需要孩子准确记忆一个字的书写笔顺,如果平时书写不规范,就很容易导致错数笔画的情形。
有时考对诗句的理解。
可能只是给出一个题目,要求根据题意写诗句。这就需要孩子能完整背诵诗句,理解诗句,找到关键信息,并能准确书写。
可能要根据关键信息写出对应诗句,这就需要孩子有足够的诗词储备量,才可以随意发挥。
可能要从诗句中找出隐含的信息,难度不大,但需要对基本概念熟练掌握。
学不好语文和数学考不好英语学不好语文不仅考不好数学,可能也考不好英语,同时学不好数学,也考不好英语,这样的题目实在太多了。
考补充诗句,就需要孩子牢固背诵古诗词。
考对诗词的理解,就需要孩子掌握诗词的含义,并能用英语进行表达。
考数字英译汉,还要计算准确,就需要孩子有扎实的计算功底。
考数字规律,补充缺失的数字,就需要孩子熟练掌握找数字规律的技巧。
考英语数字,却要通过复杂运算获得,就需要孩子掌握数学的定理和运算方式。
学不好语文,也可能考不好物理、地理等其他学科不仅语数英主科跨学科现象突出,其他学科也来凑热闹。、
像物理,要求孩子从物理学角度去理解诗词。
像地理,要求孩子理解古诗中的地理知识。
不仅学习科目间融合严重,甚至还要考绘画能力,对孩子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其实,跨学科考试不是什么新鲜产物,早在前几年已经出现。
比如上面的地理题,就是儿子五六年前上初中时的真实地理考题。
跨学科考试不仅在中高年级出现,在一年级就已经有此现象。
在小儿子的数学试卷中,考查原来、之间、推迟、读书、一共等应用题,就是各种绕弯子,涉及到语文、传统文化、法规等多学科知识,需要非常细致的理解能力才能准确做题。
跨学科融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顺应未来人才发展的需求,既然如此,该如何应对呢?也不难,有意识去训练,习惯就好。
第一,提高孩子的意识,重视语数外基础学科的学习
让孩子意识到,偏科不可取,想学好其中一科,就要学好所有学科。
在学校紧跟老师的节奏,在家认真完成作业,起码要夯实课本上的基础知识。
第二,加大阅读量
考试不仅仅考课本知识、记忆能力,还要考课外知识,以及理解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些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课外阅读来解决。
阅读也要像学习各个科目一样不能偏食,做到营养均衡。
文学、科普、传统文化、地理、历史等等各种题材都要涉及到,有很多孩子只喜欢其中一类书籍,就需要想方设法扩充孩子的阅读书目,让孩子对各类书籍感兴趣。
孩子只有见多识广,才能在面对各种花样的考试题时临危不乱、灵活应对。
同时,阅读也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也是值得养成的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第三,提升思维能力,学习应试技巧。
仔细研究考试题会发现,有些题目必须要理解提供的其他学科知识来解答,但有些题目却只需要提取极少的关键信息,大量的文字内容类似障眼法,对解题没有任何帮助。
比如下面的题目,上面有四五行冗长的文字,但是看不懂也没关系,只要能看懂图片就可以解决问题。
只要孩子熟练掌握看图列算式就可以作答,千万不要被上面的文字带歪。
所以,在引导孩子开展大量阅读的同时,也要积极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应试技巧,学会在大量文字中筛选解题关键信息,实现迅速准确答题。
第四,给孩子提供使用知识的机会。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考试,而是使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已。
现在的考试也越来越贴合实际,和将来的培养方向趋同一致。
既然如此,我们可以顺势而为,多让孩子参与实践,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所学知识,轻松应对考试,也是预演进入社会的能力。
比如学习图形时,在家里寻找各种形状。学习组词时,在家里找各种可以匹配的词汇。学习钱币时,到超市购物,学习算钱找零。看到一种自然现象,想一想可以用学到的哪一首诗来形容。
写在最后:
学不好语文,考不好数学,同样学不好语文和数学,也可能考不好英语,学不好语文等多学科,也可能考不好物理、地理等其他学科。
学科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需要孩子早早做好心理准备,平衡好各个学科,并多阅读、多实践,不要被变化莫测的考试考倒。
我是@凝妈悟语
家有两男孩,大一新生+小一新生
陪读12年后重新出发
分享学科学习、阅读、落地育儿干货
欢迎关注,育儿路上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