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好多孩子读不了书,一是家庭困难,二是劳动力不足

桃成柳老人 2024-07-19 16:14:34

文/柳成荫

有人说,六七十年代学费贵,农民贫穷,农村家庭的孩子上不起学。这是张冠李戴,把民国时期和八十九年代嫁接到了人民公社时期,是记忆的偏差,还是故意而为之?

▲1993年10月,贵州省水城县花嘎乡中心学校,这些孩子离家四五十里,他们寄宿学校,每天自己做饭吃。

解放之前的孩子上不起学,给地主阶级做苦工。

扪心自问,什么年代的孩子上不起学?自然解放之前。解放之前为什么孩子上不起学,战争、‌经济困难、‌教育资源的匮乏以及社会的不稳定是直接原因。‌

其中,社会动荡不安是主要原因。许多家庭为了生存而挣扎,‌无力承担孩子的教育费用。‌此外,‌一些地区由于自然灾害及地主阶级的压迫,‌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困难,‌使得教育成为奢侈品而非必需品。

那个年代,孩子还是少年时,就被送到地主、资本家做长工,为的不是赚钱,而是不让孩子饥饿,能吃上一口饭。如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春伢子就是这样。

▲1993年10月,云南省红河县虾哩村,为了能缴上每年仅60元的书杂费,这个孩子只好上山打柴。

全国解放后,穷苦人民翻身作主,人人都上得起学。

人民公社时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195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要求扫除工厂、‌矿山、‌企业职工的文盲95%左右,‌扫除农村和区(镇)的文盲70%以上。‌

农村扫盲运动的意义在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促进社会主义觉悟的形成,‌以及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力量,‌改变一代人的生活和命运。‌既然在扫盲,自然不允许新的文盲出现。

人民公社时期,都集中干农活,一旦发现哪家的孩子到了年龄不上学,而是跟随大人在农田里干活挣工分,公社就有人下来找你谈话了。那个年代,关心教育,关心下一代,关心“八九点钟的太阳”真正落实在行动上,并非纸上谈兵。

六七十年代果真缴不起学费吗?印象中,那时小学学费一学期才几毛,相当于10枚鸡蛋的价格。到了七十年代末期,初中的学费才两块钱。做父母的要苦再累,都要让孩子上学,即使有特殊困难的家庭,确实缴不起学费,学校也会减免学费的。毛主席时期,“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那时候,国家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学校的环境还是比较差的,发达地区还有像样的学校和教室,有的地方随便找几间破旧房子就成了学校,课桌和板凳都要自己带。为了孩子上学,再有困难也要克服。

人民公社时期,确保人人上得起学,不让一个新文盲出现,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991年4月,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周七家小学,一场春雨,教室便一片泥泞,孩子们在这泥水里继续上课。

八九十年代,为什么孩子上不起学的现象又有所抬头?

众所周知,八九十年代是孩子辍学率最高的年代。

不少家庭确实有困难,缴不起学费。拿1985年来说,小学一年级的学费就是五元一个学期,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会更高。1985年读一年级的孩子是1977年之前生的(那时8岁上一年级),不少家庭五六个孩子,也就是说既有读小学的,也有读初中的,上学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且农民收入并未提高,而学费却上涨了十倍。

到了九十年代,已经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学费是免费的,但书杂费疯长,以1993年初二为例,上半学期58元,下半学期62元,对于贫困地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那加之分田单干后,上缴、摊派、税金,种田能保个本就谢天谢地了。故好多家庭出现了缴不起书杂费的现象。

1985年一年级学费收据

还有分田单干后,家里劳力少,人手忙不过来,让孩子辍学。比方说,一个家庭上有两位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下有四五个孩子,十多个人的承包田靠夫妻俩耕种,肯定有困难。再加至分田单干后,农业机械成了一堆烂铁,耕牛也处理掉了,农业生产又恢复到民国时期的刀耕火种。故孩子读完小学,能认识几个字后就不让他们读书了。或者男孩读书,女孩辍学。其目的就是让孩子早点到田头干活,能养活自己。

▲1991年9月,贵州省水城县金盆乡新发村,辛家军、辛家友兄弟俩因父亲病逝双双失学。

结语:为什么六七十年代反而上得起学?

为什么六七十年代孩子能上学?缴不起学费也能上学?因为那时的困难户由生产队顶着。分田单干后,生产队解体,困难户又有谁来顶着?上不起学只能在家务农,田里忙不过来只能让孩子不读书。

▲1991年5月,山东省平邑县保太乡,毛克凤同学功课很好,可一到交书杂费,全家便犯了难。

【注】文章中的插图从《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先生“希望工程”系列摄影作品中选取,向作者表示致意。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