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到你了。"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在深圳街头紧紧抱住一个衣着褴褛的女子,泪水夺眶而出。这一刻,整整等待了13年。这位女子就是曾经的优秀硕士卜女士,而这13年的寻找,揭开了一个关于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困境的惊心故事。
"从街头走失之后到又在街头相逢,这13年期间到底发生了些啥呢?"记者采访得到消息,1993年,卜女士靠着出色的成绩被重点院校录取了。硕士毕业后,她便决心继续深造。可在准备报考博士时,遭遇了一个出乎意料的挫折。缘由是她没及时更换第二代身份证,致使她的报考资格遇到了阻碍。这看似简单的行政程序,却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接着卜女士开始有精神方面的不正常表现,她出去一趟之后就再也没回到家,这样就失去联系13年了。2010年的那个早晨,本该是平凡的一天。卜女士像往常一样出门,却再也没有回来。"当时只觉得她可能去散心,没想到一等就是13年。"家人回忆道。这13年期间,他们把所有的街巷都跑了个遍,在每一个有可能的地方都贴上了寻人启事,可始终没有得到任何消息。到2023年的时候,深圳警方有了好消息——卜女士被找到啦,不过她已经没法认出自己的家人了。
找到卜女士只是新的困境的开始。因为长时间失去联系,她的户口已经被办理了注销手续,医保方面的资格也跟着没有了效力。"光是住院费用就要十几万,全靠自费。"家属无奈地说。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困境,更折射出我国精神疾病患者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尴尬处境。一位从事精神卫生法律援助的律师指出:"精神疾病患者的权益保护存在诸多盲区,从身份认定到医疗救助,都缺乏系统性的法律保障。"在卜女士走失的13年里,是一位叫张先生的老人给了她栖身之所。"那时候在街上看到她,浑身脏兮兮的,怪可怜的。"张先生回忆道。尽管自己也患有心脏病,但他还是决定收留卜女士。这份善心却给本就困难的家庭带来更大压力——每月微薄的退休金要负担两个人的生活,还要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
更令人心痛的是,张先生的善举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得到社会救助体系的有效支持。"社区说没有相关政策,民政部门说不符合救助条件。"这种制度性的疏漏,让许多像张先生这样的好心人陷入两难境地。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卜女士"走失"背后或许另有隐情。"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太深了,有些人宁愿让患病的亲人'消失'。"一位精神科医生这样说道。这种偏见不仅存在于陌生人之间,甚至渗透到家庭内部,成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又一道"紧箍咒"。张先生的女儿最近开始尝试做网络直播。"想多挣点钱,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也能有余力照顾父亲。"这个普通的基层家庭,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与生活抗争。他们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个面对精神疾病困扰的家庭的缩影。
"13年,整整找了13年。"卜女士的家人说。在这漫长的寻找过程中,他们深切体会到现有政策法律体系的不完善。要破解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的困境,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支持体系: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建立起覆盖全面的社会保障网络;社会要主动消除偏见,为患者创造包容友善的环境;各类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整合资源提供专业服务与支持。
精神疾病患者的命运,是一面照映社会文明程度的镜子。当我们学会用理解和关爱的眼光看待他们,整个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共同进步。面对卜女士这样的案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问自己:如果换作是我的亲人,我希望看到怎样的社会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