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并非皇长子,为何却能做皇帝?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泉说历史 2024-12-20 09:38:36

唐玄宗李隆基,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在位时长四十三年。在亲眼目睹了一次政变之后,自己组织了一次政变还成功拿下了皇位,也算是学习能力拉满了。

在李隆基一生超长的待机时间里,他干出不少功绩,也造成了乱世,也算是过山车的一生了。

公元685年,李隆基出生了。他的父亲李旦则是当朝皇帝,李隆基也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了。

但问题就在这,李旦他是个傀儡皇帝啊。朝政大权都在武则天手里,跟皇帝一点关系没有。李隆基这皇子当的,看不到发展的方向啊。

公元690年,武曌废唐睿宗,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也是有史以来头一遭,历史上唯一的女帝。含金量也不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盛世大唐少不了她的功劳。

本来这些都和李隆基没关系,毕竟只是一介皇子,跟这些大事能牵扯到哪去呢?

但运气不好的时候,真是喝凉水都塞牙。公元691年,李旦已经被废除帝位了。但好死不死的,有个大臣来探望他,还是私下里探望。

这下可触怒了武则天,毕竟她也是篡位来的。得位不正,肯定会注意这些事情,然后你还私自去找先帝,你要干什么?是不是想造反?

武则天毕竟是女帝,也不会一怒之下怒了一下。人家生气可就真出事了,直接把李旦,以及李隆基等皇子囚禁起来。

这一关就是七年,这七年里李隆基过的提心吊胆。他的母亲就被诬告造反,被处死了。也就幸亏李旦和李隆基运气好,这对父子也被诬告,但是没什么事,躲过一劫。

再之后,武则天年纪也大了,大臣们眼看时机正好,上来就是一个神龙政变。

政变之后,大权终于不在武则天手里了。皇位也终于回到了李家手中,公元705年,李显复位,大唐王朝起死回生。

虽说李显上位了,但是他本人性格懦弱,朝中大权也没回到他手里。反而是被皇后和公主等人瓜分了。

皇帝懦弱无能,大臣要是给力也有转机。但是皇后他们不傻,早就把政变的那些人处理了。转过头来又弄死了太子,这下彻底让皇帝孤立无援了。

如果是在以前,他们最多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在武则天之后,他们可就敢想了。

不但卖官鬻爵,夺取皇帝权柄,让皇帝成了傀儡。皇后更是想效仿武则天,联合公主等人,毒杀唐中宗。

唐中宗也是倒霉,一生坎坎坷坷。都不能说是起起落落了,完全是起起落落落落落。

先是当个皇帝,以为能大展身手,结果武则天在上压着,完全是个傀儡。后来被废,以为能养老了,结果被探亲,软禁十来年。好不容易武则天下去了,重新当了皇帝,结果让自己的妻女弄死了。

李隆基也是,本来是个皇子,皇位跟他也没什么关系,就打算当个逍遥王爷了。但宫中总有人搞斗争,如果不积极,就有可能被弄死。

早年间的磨难,以及神龙政变、毒杀唐中宗这些事情,都在塑造李隆基,并赶着他让他走上皇位。

韦皇后毒杀唐中宗之后,一心想要成为武则天,但她可没有武则天的能耐。

要知道,李隆基早就开始准备了,从李显复位开始,他就发展亲信,静观其变。

现在好了,唐中宗过世,李隆基也能猜出来是怎么回事。于是当机立断,趁着韦皇后还没动手之前,联络姑姑太平公主,带着亲信发起政变,一举铲除了后党的势力。

他也知道自己年轻,若是现在登基不能服众。于是他便拥护自己的父亲,就这样,李旦登上皇位,而且还是莫名其妙的上去的。

在动手之前,有人建议李隆基跟李显报告一下,但李隆基表示:跟他说他会担心,还是等到结束了再通报吧。

就这样,相王李旦,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政变的“组织者”。

第二天上朝,商议太子一事的时候,唐睿宗太子李成器也很识相,主动辞掉太子之位。大臣们主张拥护有功的李隆基,就在一场如同“黄袍加身”的表演中,李隆基被立为太子。

虽然成为太子了,但是朝堂依旧没有安稳。李隆基政变有功没错,但是太平公主也出了不少力。

出工出力,最后还没分到多少好处,她心里也不舒服。于是就仗着政变有功,常插手朝堂大事。她也打算学武则天、韦皇后那样,操控朝堂。

太平公主想要控制朝政,就必然要处理李隆基,毕竟有一个精明能干的继承人,想要动手也不方便。

而李隆基费了这么大的力气,就是想要安稳的走上皇位,不受任何人的操纵。

两方目标互有对抗,在朝堂上势同水火,都想把对方处理干净。最后,还是李隆基更胜一筹。

原因很简单,当朝皇帝李旦,虽说不怎么管事,但怎么说也是个皇帝。为了政权的安稳过度,也为了自己的逍遥余生,他当机立断,直接把皇位传给李隆基,自己当太上皇去了。

这下太平公主他们坐不住了,紧赶慢赶的想要政变,推翻李隆基。但李隆基下手还是快,趁着太平公主没下手,直接铲除了这一系的势力。

就此,唐玄宗李隆基前半生的刺激经历就此结束,也彻底的握住了大唐江山。

由于朝廷几经政变,元气大伤,政治混乱。李隆基打算选一个吉利的年号,于是定年号为“开元”,意为开创辉煌之意。

李隆基作为皇位争夺者,当然是实力强劲,城府极深的。他作为皇帝,也是相当有能力的贤君。

开元初期,李隆基励精图治,堪称贤君表率。知人善用,喜于纳谏,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

皇帝贤明,大臣尽忠职守,国家当然是蒸蒸日上。在这些君臣的共同努力下,大唐再一次走向盛世,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经济富强,军事强大。

唐玄宗也在自己的功劳簿上大记一笔,“唐朝实现质的飞跃,完美进入全盛时期,达成开元盛世的成就。”

为了向天下昭告,显摆自己是个贤明之君。公元725年,继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之后,唐玄宗成了第五位泰山封禅的帝王。

但常言道“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唐玄宗建功立业之后,也打算歇一歇了。毕竟劳累了大半辈子了,还不能享受享受了?

于是在天宝年间,唐玄宗放弃进取,选择享受。节俭度日?唐玄宗表示我要骄奢淫逸。

其实皇上自己享乐无关紧要,手下大臣能干就行。但估计也是被进谏弄烦了,干脆把张九龄等人罢免。

你说罢免就罢免,下一个也能干活就行,他偏不,任用李林甫和杨国忠两任奸臣。不干活不说,就整那专权误国、败坏朝纲的事情。

朝堂已经这样了,唐玄宗还是不管。甚至还听信谗言,把自己的儿子杀死了,其中就包括太子。

这还不算完,李隆基在一次宴会中看见了杨玉环,见色起意要招入宫中,甚至不顾这是自己的儿媳。封为贵妃之后,更是天天呆在后宫,朝政?真不熟吧。

内政已经是烂摊子了,但李隆基还是要搞事。李隆基认为,我大唐如此强盛,应该让天下臣服。

于是他不顾民情,发动了一系列战争,什么吐蕃、南诏国,都是征服的目标。战争要是有结果还好,但是一旦僵持,那就是劳民伤财,乃至令国家元气大伤了。

国家由盛转衰是很常见的,其中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内乱。唐朝的安史之乱不是导火索,但却是转折点。

盛世大唐虽然好看,但其内里早就危机重重了。唐朝对外用兵过度,军事力量都在边境,内部空虚。国内呢,又是太平日子过久了,一点防范都没有。

安禄山就是看中了这个时机,又仗着自己节度使的身份。直接领兵南下,势如破竹的攻下了洛阳。

老话说得好,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国内叛军强盛,赶紧选一个能打的将军才是。李隆基偏不,就是要自己上。

结果不但没取得战绩,反而让人家一路大胜。好不容易出来高仙芝、封常清这样的名将,还让他赐死了。

总之,大唐军事强盛,但指挥不堪入目。最终结果就是全军覆没,叛军直入长安。

逼不得已,李隆基带着杨贵妃以及亲信出逃。结果在马嵬坡,自己手下兵变,逼着他处死杨贵妃和杨国忠。

李隆基这边狼狈不堪,但太子搞得有模有样。被大臣和百姓拥立为皇帝,也就是唐肃宗。

唐肃宗一路北上,带着郭子仪等人收复失地。正赶上叛军内乱,唐肃宗也就很快的解决了叛乱。

唐玄宗可能是心灰意冷,也可能是看清了局面。总之,他写下诏书,宣布退位,将皇位让给了唐肃宗。

但回到长安后,宦官李辅国为了争宠,向唐肃宗进谗言。不说其他,只说唐玄宗与外界接触太多,可能危及皇位。

于是唐玄宗身边的人都被调走,本人也迁居别处。公元762年,李隆基于长安病逝,结束了这如同过山车一般的人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