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只是发布了一个公告,全世界都要慌了?下调光伏出口退税率

小熊软糖酱 2024-11-25 21:45:2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一纸公告,让整个世界为之震动。

就在2024年11月15日,中国宣布将光伏产品出口退税率从13%下调至9%,自12月1日实施。

这看似简单的调整,却像一枚小石子投进了全球能源市场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要知道,中国光伏产品占据了全球市场80%以上的份额,是许多国家实现绿色转型、推进碳中和目标的生命线。

退税率下调这一政策,背后折射出中国光伏行业步入全新阶段的深远信号,同时也引发了全球市场价格波动、供应链紧张等连锁反应。

中国光伏崛起

要理解中国光伏政策调整的意义,首先得看看它背后的产业史。

这是一段从“走一步看一步”的谨慎追赶,到“引领全球趋势”的高光逆袭的故事。

时间倒回到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光伏”这个词在中国还显得陌生而遥远。

在全球范围内,德国和日本是光伏行业的开路先锋,尤其德国通过“可再生能源法”给了光伏产业巨大的政策支持。

相比之下,中国光伏的发展只能说是“蹒跚起步”。

彼时,技术和原材料都严重依赖进口,中国仅有的几家企业几乎毫无竞争力。

改变的起点发生在2000年初。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比如2009年的“金太阳工程”,对光伏发电项目提供高额财政补贴。

光伏组件生产商因此得以迅速扩张,行业迎来了第一次爆发式增长。

而为了进一步支持这些企业走出国门,中国设立了高达17%的出口退税率,这使得中国光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

然而,刚刚起步的中国光伏也面临国际挑战。

2012年,美国对中国光伏组件发起“双反”也就是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对其征收高额关税。

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光伏企业却展现出令人惊叹的韧性。

他们一边开拓欧洲和亚洲新兴市场,一边迅速进行技术改良。

结果是:美国想打压,欧洲市场却越买越多。

短短几年,中国光伏企业不仅挺了过来,还稳坐全球头把交椅。

如果说早期中国光伏依靠的是政策扶持,那么2015年以后,行业则进入了“拼技术”的时代。

这背后有两个关键推动力:一是国际市场对光伏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二是国内对新能源技术创新的投入大幅增加。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2015年的“领跑者计划”,这一计划可谓是中国光伏产业的分水岭。

政府要求电池和组件效率必须达到一定标准才能享受补贴,这直接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场技术竞赛——从单晶硅到PERC电池,从双面组件到异质结技术,中国光伏企业不断刷新行业标准。

到2023年,全球前十光伏企业有七家来自中国,它们的高效组件技术让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举个例子,隆基绿能的单晶组件效率突破25%,不仅降低了光伏发电的单位成本,还让太阳能在许多国家成为比化石能源更便宜的选择。

可以说,技术进步让中国光伏产品从“廉价代名词”变成了“高效代名词”。

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光伏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产品上,更体现在全产业链的控制能力。

从多晶硅生产到组件制造,从设备研发到终端应用,中国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完整、最具成本优势的光伏产业链。

这种布局让中国光伏在国际能源供应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2023年,全球硅片的产量有97%来自中国,多晶硅的价格更是由中国主导。

这就像一盘棋,中国光伏已经牢牢占据了棋盘的中心位置,而任何一个国家想绕开它,都得付出巨大的成本。

光伏退税率下调

既然中国光伏如此强势,为何还要下调出口退税率?这背后的原因耐人寻味。

多年来,中国光伏产品一直是国际贸易争端的“重灾区”。

美国、欧盟、印度等国频频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指责中国利用高退税率倾销光伏组件。

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中国选择主动下调退税率。

通过减少政府补贴,中国可以向世界展示光伏产业的“市场化转型”,以此减轻国际社会的抵制情绪。

实际上,这也给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摆脱“政策依赖”的契机。

中国光伏早已不再只是靠低价取胜,技术和规模才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退税率的调整不过是去掉了一根“拐杖”,而中国光伏早已可以独立行走。

退税率下调,还意味着光伏企业的利润空间将受到一定挤压。

对那些低效、低技术含量的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但对整个行业而言,这其实是一次优胜劣汰的机会。

一些技术水平较低、依赖出口补贴的小企业可能因此被淘汰。

然而,这种“阵痛”反而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过程。

在国内市场,退税率的调整或许会激发光伏企业更多关注“内循环”。

例如,国内农村地区的分布式光伏项目,以及城市居民区的屋顶太阳能计划,都可能迎来爆发式增长。

2023年,全国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量已突破99.6GW,而随着政策调整,2024年这一数据可能会进一步攀升。

与此同时,更多龙头企业会将资金和资源投入到高端技术研发中。

例如异质结技术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应用,正逐步成为行业发展的新风口。

这样的调整不仅有助于提高国内光伏的整体竞争力,还能推动行业从“量的增长”向“质的飞跃”转型。

除此之外,虽然中国光伏多年来高度依赖出口,但国内市场却不容小觑,我们自家人也有着强大的消费力。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达216.88GW,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

而随着乡村振兴和城市分布式光伏项目的推进,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在快速增长。

退税政策的调整,有助于光伏企业把更多资源转向国内市场,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更强的支撑。

全球受到的影响

中国光伏产业的退税政策公布后,全球市场的首要反应是对光伏组件价格的担忧。

中国的出口退税率降低意味着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收窄,这部分成本将不可避免地转嫁给海外买家。

以欧洲为例,光伏组件的价格预计将上涨10%至15%。

这一上涨幅度看似不大,但对于正处于能源转型关键阶段的欧洲国家来说,却可能带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例如,德国早在2022年就宣布了到2030年实现80%可再生能源供电的宏伟目标,而其中40%的电力预计来自光伏发电。

组件成本的提升,可能导致项目的预算超支、审批延迟,甚至改变地方政府对新能源的政策规划。

同样受影响的还有印度。

作为全球第三大光伏市场,印度正在推进多个“超级太阳能计划”,希望以此实现能源自主。

但面对可能的价格波动,印度政府或许不得不重新考量国内光伏制造能力的布局,加速对中国之外供应商的依赖。

此外,供应链的稳定性也成为问题。

中国控制着光伏制造的关键环节,包括硅料、晶硅电池和组件的全球生产。

出口退税调整后,一些中国企业可能会优先考虑国内市场,进而导致海外供应链出现短期紧张。

这种紧张并不仅仅影响能源行业,还会波及到如电动车、智能家居等多个依赖光伏技术的行业。

换句话说,中国的政策调整虽在国内看似微小,却可能对全球能源技术格局造成深远冲击。

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中国光伏政策的每一次调整都在潜移默化中重塑全球能源格局。

从2009年“金太阳工程”到2024年的退税率调整,中国政策的变化始终与世界对清洁能源的追求息息相关。

这不仅是商业竞争的问题,更关乎全球能源转型的大方向。

一个可以预见的趋势是,各国可能加速扶持本地光伏制造业,试图降低对中国的依赖。

例如,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设立了高达数百亿美元的新能源补贴,希望借此重振本土制造能力。

而欧盟则计划在2025年前将本地光伏组件的产能翻一番,2030年提高到600GW。

尽管这些举措短期内可能冲击中国企业的出口份额,但从长远来看,全球光伏市场的繁荣反而可能促使技术竞争更加激烈,并最终惠及全人类。

而对中国来说,政策调整同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

碳中和目标下,光伏的普及不仅帮助减排,更可能带动一系列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例如储能技术、电动车充电网络等。

在未来,中国光伏或许不再只是能源生产的象征,而是中国科技创新、经济转型和全球治理话语权的最佳体现。

正如一位能源专家所言,中国光伏不是一场独奏,而是一支交响乐。

从政策扶持到技术突破,从低价竞争到质量升级,这一产业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制造大国”到“创新强国”的跃迁。

而今,退税率的调整再次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对于世界来说,中国的政策调整是一场“震动”——它暴露了全球对中国光伏的高度依赖,同时也提醒各国需要更加注重能源安全。

对于中国而言,这既是一次自我挑战,也是一次对外的实力宣示。

未来,中国光伏不仅将在经济上扮演重要角色,更将在生态文明和技术创新上,为全球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光伏产品出口退税率下调至9% 业内预计逐步降低退税率是调整方向,财联社,2024-11-16

光伏出口退税率时隔五年下调,将间接助力产能出清,新京报,2024-11-18

2023年全球光伏组件制造商排名出炉!晶澳、天合、东方日升……领衔,光伏产业网,2024-6-19

对话:光伏产业10年发展历,央视网经济频道,2012年11月2日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