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残酷且复杂的,以下是一些关于战争的思考要点:
破坏与伤痛
战争带来的首先是巨大的破坏,城市沦为废墟,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大量无辜百姓流离失所,生命消逝,伤者承受着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折磨。比如二战期间,许多城市被轰炸得面目全非,众多民众在战火中丧生或失去亲人,这种伤痛可能延续几代人。
资源消耗
战争需要耗费海量的资源,从武器弹药的生产制造,到军队的后勤保障等,都要投入巨额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使得原本可用于发展民生、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资源被大量占用,阻碍了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
社会变革
战争往往能促使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一方面可能催生出新的科技成果,比如二战推动了航空航天、核能等领域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改变国家间的政治格局,一些国家在战争后崛起,一些则走向衰落,国际秩序被重塑。
人性考量
战争会将人性置于极端环境下考验。既有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战士展现出的崇高人性光辉,也有在战争的混乱与恐惧中暴露出的残忍、贪婪等丑恶一面,比如战争中的暴行、掠夺等行为。
战争从来都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和平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我们应努力通过和平谈判、外交等手段去解决矛盾冲突,避免战争的发生。
【河曲之战】周顷王四年(公元前615年),在晋秦争霸战争中,晋、秦两军在河曲(今山西芮城西风陵渡黄河转弯地区)的作战。周襄王三十三年(前620年)护送晋公子雍归国继位的秦军,在令狐被晋军击败(参见《令狐之战》条)。后,秦、晋在边界地区又数次交战互有胜负。周顷王四年冬,秦康公为雪令狐战败之耻:亲率大军渡河攻晋,取晋西南部边邑马(今山西永济西南)。
晋灵公任命赵盾为中军主帅,以郤缺、栾盾分率上、下军西进迎敌。秦、晋两军遇于河曲。晋上军副帅臾骈认为秦军孤军深入,经不起长期消耗,建议晋军高筑营垒,以逸待劳,伺机而动,被赵盾采纳。秦康公求战不得,遂听从晋逃臣士会的意见,发兵攻晋上军,诱使其部将赵穿出战。赵穿是赵盾堂弟,年轻气盛,无实战经验,见秦军来犯,即不顾禁令,率所部迎击。
赵盾恐其有失,下令全军出击。因双方均缺乏进行决战的准备,故两军刚一接触即各自后撤。当日夜,臾骈发觉秦军有乘夜撤退的迹象,建议立即发起攻击,将其压迫至黄河北岸后歼灭,又被赵穿阻止。秦军连夜退走。晋军亦随后撤兵。不久,秦军再次南渡黄河,攻占晋邑瑕(今河南灵宝西北)。
【辅氏之战】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在晋秦争霸战争中,晋将魏颗率军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东)击败来犯的秦军的作战。春秋中期,在晋、楚两国争霸战争中,曾夺得中原霸权的晋国于崤之战中大败秦军,挫败了西方秦国东进中原争霸的企图(参见《崤之战》条)。此后10余年,晋、秦两国之间争战不断,互有胜负。至晋景公六年(即周定王十三年)夏,楚国已从晋国手中夺取中原霸权。同年七月,秦桓公乘晋霸业中衰之际,领兵东进,攻入晋国,进抵辅氏。
二十七日,攻灭潞氏之狄不久的晋景公在稷(今山西稷山南)集结演练军队。随后,景公令晋军向东北挺进,勘定原潞氏之狄的疆界,并使灭亡于潞氏的黎国(今山西黎城东北)复国。待景公闻悉秦军入晋后,又急令晋军回师西进,抗击来犯之敌。晋军进驻距辅氏不远的雒(今陕西大荔东南)。不久,晋将魏颗领兵对驻于辅氏的秦军发起攻击,大败敌军,俘获秦大力士杜回。秦桓公被迫率军撤走。
【秦白狄攻晋之战】周简王四年(公元前582年),在晋秦争霸战争中,秦国联合白狄发兵攻打晋国西部(今山西境)地区的作战。周襄王二十六年(前627年),中原霸主晋国为遏制其西邻强国秦国东进中原,发兵在崤山歼灭东征的秦军。晋、秦两国自此交恶。秦桓公二十三年(即周简王四年)冬,秦乘晋国霸主地位动播,诸侯国对其怀有二心之机,联合生活在今陕西中部、北部地区的白狄发兵攻入晋国西部地区,不久撤车。
【麻隧之战】周简王八年(公元前578年),在晋秦争霸战争中,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在秦地麻隧(今陕西泾阳北)击败秦军的作战。四年冬,企图东出争霸的秦国,乘中原局势动荡之机,联合其东北方的白狄共同发兵攻打晋国(参见《秦白狄攻晋之战》条)。
七年,秦又乘晋忙于与楚媾和之机,指使白狄再度攻晋(参见《晋与白狄交刚之战》条)。晋、楚虽达成弭兵盟约,却仍各怀异志。八年春,晋厉公与晋将栾书、荀庚、士燮、韩厥等率上、中、下及新中四军前往周都王城(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附近),与齐、宋、卫、鲁、郑、曹、邾、滕八国国君所率军队会师,筹划攻秦事宜。
周简王亦派大夫刘康公、成肃公率军助战。夏,晋大夫吕相奉命赴秦,以绝秦书历数秦国罪状。随后,晋厉公与刘康公、成肃公率诸侯联军西进攻秦。秦国发兵迎击,两军在秦地麻隧展开大战。秦军不敌,大败而逃。秦大夫成差及不更(爵名)女父被俘。联军乘胜西进,渡过泾水,进至秦地侯丽(今陕西礼泉东)后撤兵。此役,联军重创秦军,对阻遏秦国势力东进,起了一定作用。
【狄再攻齐西之战】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27年),赤狄军攻扰齐国西部(今山东西部)的作战。二十六年夏,赤狄乘中原局势动荡之机,继两年前发兵攻齐后,再度出兵攻入齐国西部地区,大肆劫掠后撤走。
【鲁攻邾之战】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27年)鲁僖公及鲁大夫襄仲先后率军进攻邾国(又作邹国,今山东曲阜东南)的作战。邾国北境紧邻鲁都曲阜,人称“鲁击析闻于邾”(《左传·哀公七年》)。两国关系不睦,经常发生边界冲突。这年夏,鲁僖公率军攻邾,占訾娄邑(今山东邹城西南),以雪升陉战败之耻(参见《邾鲁升陉之战》条)。秋,鲁乘邾无备,遣大夫襄仲领兵再度攻邾。
【晋狄箕之战】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27年)晋襄公率军在箕(今山西蒲县东北)击败白狄的作战二十六年秋,生活在今陕西黄河以西地区的白狄渡河东进,侵入晋国西北部地区。八月,晋襄公率军在箕地与狄军发生激战。狄军战败。晋将郤缺俘获白狄首领白狄子。晋军主帅先轸战死。
【晋攻卫戚之战】周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626年),晋大夫先且居、胥臣率军攻占卫国戚邑(又作宿邑,今河南濮阳东北)的作战。晋文公晚年,卫成公拒不从晋,且派孔达率军进攻郑之匡(今河南长垣西南)、繇、訾(均在匡邑附近)三邑。二十七年夏,晋襄公率军攻卫,进至南阳(今河南西北黄河以北地区)后,襄公赴温邑(今河南温县西)朝见周襄王。晋大夫先且居、胥臣率军继续东进攻卫。五月,晋军围卫都帝丘北的戚邑。六月初,戚邑失陷,卫大夫孙昭子被俘。卫成公遂令大夫孔达领兵反攻晋国。次年,陈共公出面调解,为卫求和于晋,并将孔达押往晋国请罪。晋、卫遂和,但戚地被晋兼并。
【晋攻鲁之战】周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625年),晋军进攻鲁国(今山东南部)的作战。二十六年十二月,鲁国国君鲁僖公卒,其子兴立,为文公。文公继位后,未按规定朝见中原诸侯盟主晋襄公。二十八年夏,晋襄公发兵攻鲁,讨齐君不恭。鲁被迫向晋谢罪。不久,鲁文公赴晋。晋只遣大夫阳处父与之会盟。
【六国攻沈之战】周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624年),以晋为首的诸侯联军进攻沈国(又作聃国,或作丹国,都城在今安徽临泉)的作战。沈国本是西周早期周公之曾孙的封国。二十九年正月,晋因沈附楚,遂联合宋、鲁、陈、卫、郑五国发兵攻沈。沈民溃散,不战自败
【楚攻江之战】周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624年)楚军进攻江国(今河南正阳南)的作战。江国是西周时期封建的小诸侯国,位于淮水上游,东与楚息县紧邻:江本附于楚,晋楚城濮之战后转而亲晋。二十九年秋,楚穆王令息县楚军围江。晋襄公遣大夫先仆率军救江。冬,晋将楚攻江事通报周王,周襄王遂命王叔桓公会同晋大夫阳处父领兵南下攻楚,以解江围。晋军进抵楚北境方城(今河南叶县南)时,与息公子朱所率围江楚军相遇。阳处父为避免与楚军决战,遂引军还。楚军亦解江围而还。次年秋,楚灭江。
【狄继攻齐西之战】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3年)夏,赤狄军继二十六年出兵攻齐后,再度发兵攻入齐国西部(今山东西部)边地进行骚扰。【秦攻西戎之战】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3年)秦军进攻西戎(今甘肃北部地区)的作战。西戎是周、秦时期对西北地区戎人部族的总称。春秋中期,西戎的活动地域在今黄河上游及甘肃北部一带。其时,秦国(今陕西境)是西部实力最强的国家。为拓展领地,秦自春秋初期开始即不断发兵攻打散居在其周边的戎族。三十年,秦穆公采纳原戎王近臣由余的建议,派大军西进攻戎,击败戎军,夺取大片土地。周襄王遣大夫召公过赴秦,赏赐秦穆公铜鼓,以示祝贺。
【秦攻都之战】周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622年)秦军攻占都都商密(今河南淅川西南)的作战。十八年秋,秦、晋两国联兵攻都,迫使其叛楚从秦。后,都又与楚交好。秦穆公三十八年(周襄王三十一年)夏,秦发兵攻郡,取商密,都君被迫南下在今湖北宜城东南重建新都,史称上都,成为楚之附庸。不久,为楚所灭。
【楚灭六蓼之战】 周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622年),楚军攻灭六(今安徽六安东北)、萝(今河南固始东北)两诸侯国的作战。春秋中期,位于楚东方的六、两国均是实力弱小的诸侯国。七年,楚发兵灭六后(参见《楚灭英六之战》条)撤军,六得以复国。三十一年,臣服于楚的六国叛楚,与徐及群舒等东夷结盟。秋,楚大夫成大心、仲归领兵攻灭六国。冬,楚大夫公子燮又率军攻灭六西北邻国夢国。至此,淮河中游以南诸小国或被楚灭或屈服于楚的压力,大多成为楚国势力的组成部分
【鲁攻邾须句之战】周襄王三十三年(公元前620年),鲁军攻占邾国须句(今山东东平西北)的作战。三十二年秋,晋襄公亡,晋国发生争位之乱。鲁乘晋无暇它顾之机,继二十六年进攻邾国(参见《鲁攻邾之战》条)后,于三十三年春又发兵攻邾。三月,鲁军攻占邾西北的须句邑。鲁文公使逃亡在鲁的邾文公之子驻守该邑,以牵制邾国。
【狄攻鲁西之战】周襄王三十三年(公元前620年),赤狄军进攻鲁国西北部地区(今山东西南)的作战。春秋中期,生活在太行山以西地区的赤狄势力迅速壮大,不断发兵攻扰卫、晋、齐、鲁等国。三十三年夏,赤狄南侵至鲁西北部地区。鲁国通告于晋。晋以中原盟主的身份派使者谴责赤狄,迫其退兵。
【徐攻莒之战】周襄王三十三年(公元前620年)徐军进攻莒国(今山东莒县)的作战。徐国(今江苏泗洪东南)与莒国均是实力较弱的东方小国。这年冬天,徐发兵北上攻莒,不克而还。
【晋攻鲁西之战】周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619年),晋军进攻鲁国西部地区(今山东西南一带)的作战。三十二年秋,中原诸侯盟主晋襄公亡。三十三年春,晋太子夷皋继位,为晋灵公。不久,晋召集齐、宋、卫、陈、郑、许、曹、鲁等国国君在郑地扈(今河南原阳西)会盟,拥立晋灵公继任诸侯盟主。鲁文公因故未准时赴会。三十四年秋,晋发兵攻鲁惩罚其君息慢盟会。冬,鲁大夫襄仲与晋大夫赵孟在郑地衡雍(今河南原阳西南)相会,鲁向晋谢罪。晋遂罢兵。
【楚攻郑狼渊之战】周顷王元年(公元前618年)楚穆王率军在狼渊(今河南许昌西)附近击败郑军的作战。晋自周襄王三十二年(前621年)秋晋襄公去世后因灵公继位之事曾一度发生内乱,且晋为遏制其西邻强国秦国势力东进中原,与秦多次交战,实力有所削弱。二十一年,楚国图霸中原之志受挫于晋后(参见《城濮之战》条),即将战略重心转向淮河流域,先后攻灭江、六、等各小国,基本控制了淮河中游的江淮地区,实力有所增强。楚穆王八年(即周顷王元年)春,楚大夫范山建议穆王趁晋灵公年幼,晋内外交困无暇他顾之机,出兵北上争夺中原霸权。穆王遂亲率楚军攻郑,进至郑地狼渊,击败郑军,俘郑大夫公子坚、公子尨及乐耳。郑被迫与楚媾和。晋闻楚军攻郑,遣卿士赵盾领兵会同宋、卫、许三国军队救郑。待联军入郑,楚军已撤
【楚攻陈壶丘之战】周顷王元年(公元前618年),楚军攻占陈国壶丘(今河南新蔡东南)的作战。周襄王三十三年(前620年),年幼的晋灵公继位后,晋在内忧外患的困扰下,难于及时对楚之势力北上作出强有力的军事反应。楚穆王为实现其称霸中原之志,于周顷王元年春发兵攻郑,迫郑与楚和。夏,楚军再度北上玫陈,取其壶丘邑后撤兵。同年秋,陈亦派兵击败楚军,【狄攻齐之战】周顷王元年(公元前618年),赤狄军进攻齐国西部地区(今山东西部)的作战。春秋中期,赤狄经常侵扰晋、齐、鲁等国。元年夏,赤狄侵入齐西部边地,大肆劫掠后撤走。
【狄攻宋北之战】周顷王二年(公元前617年),赤狄军进攻宋国北部地区(今河南、山东交界一带)的作战。春秋中期,生活在太行山以西地区的赤狄。经常袭扰中原各国。二年冬,赤狄军南下侵入宋国北部地区大肆劫掠后撤走。
【楚攻糜防渚之战】周顷王三年(公元前616年),楚军进攻麋国(今湖北郧县)的作战。春秋中期,国是位于楚国西北方的小诸侯国。二年冬,楚穆王召集陈、郑、蔡、麋等国国君商讨攻宋之事。未待盟会结束,麋君即提前回国。三年春,楚穆王率军攻麋。楚将成大心领兵在麋邑防渚(今湖北房县)大败麋军。不久,楚将潘崇再度领兵攻麋,进至麋都锡穴(今陕西白河东南)附近后撤走。
【鲁与郪瞒咸之战】周顷王三年(公元前616年),鲁军在咸(即咸丘,今山东嘉祥东南)击败郪瞒的作战。郪瞒是长狄部族的一支,生活在济水流域(今山东博兴西)。三年秋,瞒南侵齐国,继而由齐攻入鲁国。鲁大夫叔孙得臣率军迎敌。十月,鲁军在咸地击败郪瞒,俘杀其首领侨如。
【楚攻群舒之战】周顷王四年(公元前615年),楚令尹成嘉率军进攻群舒(今安徽巢湖西南一带)的作战。春秋中期,在楚国的东北方,今安徽巢湖西南一带分布着舒、舒庸、舒萝、舒鸠、宗、巢等若干个小国,称为“群舒”。楚灭六、蓼(参见《楚灭六蓼之战》条)后,群舒慑于楚实力强大,屈从于楚。四年春,群舒叛楚。夏,楚令尹成嘉率军进攻舒,俘获舒(今安徽庐江西南)、宗两国国君。尔后,楚军又挥师南下进围巢(今安徽巢湖东北),迫使群舒复从于楚。
【狄攻卫之战】周顷王五年(公元前614年),赤狄军攻扰卫国(今河南北部一带)的作战。春秋中期,生活在今太行山以西地区的赤狄的势力迅速壮大,不断发兵袭扰中原各国。卫国迫于赤狄骚扰,三次东迁其都五年冬,卫再度遭到赤狄军队的攻扰。
【邾攻鲁南之战】周顷王六年(公元前613年),邾军进攻鲁国南部地区(今山东曲阜以南)的作战。邾国(又作邹国,今山东曲阜东南)都城紧邻鲁都曲阜(今山东曲阜东),在鲁军不断进攻的压力下,于五年迁都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绎山南)。同年五月,文公卒。鲁文公遣使赴邾吊丧。鲁使轻视邾国,傲慢无礼,激怒邾人。六年春,邾发兵进攻鲁南部边地。鲁大夫叔彭生(惠伯)率军进入邾国,以示报复。
【晋攻蔡之战】周匡王元年(公元前612年),晋卿士郤缺率军进攻蔡国都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的作战。周顷王六年(前613年)夏,晋主政卿士赵盾召集中原诸侯在宋邑新城(今河南商丘西南;一说在郑邑新城,即今河南密县东南)会盟,以巩固晋之中原霸主地位。一些亲楚的陈、郑、宋等诸侯国君也与会,唯蔡庄公未应召赴会。周匡王元年夏,晋卿士郤缺率晋上、下两军南下攻蔡。晋军击败蔡北部守军,继而对蔡都城发起猛攻。蔡庄公被迫向晋乞和。郤缺与其订立城下之盟后撤军。
【齐攻鲁曹之战】周匡王元年(公元前612年),齐军进攻鲁国(今山东南部)、曹国(今山东定陶西北)的作战。元年秋,齐军攻鲁。鲁文公遣大夫季文子告难于中原盟主晋灵公。冬,晋灵公召集宋、卫、陈、蔡、郑、许、曹之君在郑邑扈(今河南原阳西)会盟,策划攻齐救鲁。会后,与会各国开始备战。齐懿公闻讯,遂以大量财物贿赂晋灵公,使其放弃攻齐计划。各诸侯国君亦率军回国。齐懿公亲率齐军再度侵入鲁西部地区,继而南下进攻亲鲁的曹国,兵至曹都陶丘外城。
【楚灭庸之战】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楚庄王率军在秦、巴两国军队协助下攻灭庸国(今湖北竹山西南)的作战。二年秋,楚国发生严重饥荒。戎人乘机先后侵扰其西南部之阜山(今湖北房县南)、大林(今湖北荆门西北)及东南阳丘、枝(今湖北钟祥境)四地;庸君统率附近地区蛮族各部叛楚;(今陕西白河东南)君亦联合附近地区濮族各部,集结兵力于选(今湖北枝江境内),伺机攻楚。面对内忧外患,楚庄王采纳司马药贾的建议,放弃迁都计划,决心先机制敌,以瓦解反楚集团,并首先选择距楚较近,实力较强的庸国作为重点打击目标。
楚军出师半月,濮族各部即慑于楚军之威,各自散归。楚军进至句(今湖北均县西),楚庄王命庐戢梨率一部兵力为前锋进击庸军,在庸之方城(今湖北竹山东)被庸军击败。楚庄王采纳大夫师叔提出的因势利导,佯败骄敌,俟其麻痹再行攻击的建议,七战皆退。庸军误以为楚军已无力进攻,遂放松守备。楚前军与楚庄王所率主力在临品(今湖北均县南)会师。楚庄王一面与蛮族各部缔结和约,以削弱庸之势力:一面向秦、巴(今四川重庆北)邀兵助战。待一切准备就绪后,楚军在秦、巴两军协助下,兵分两路对庸都发起猛攻。疏于防备的庸国无力抵御楚军突如其来的强大攻势,遂亡于楚。此战,楚巩固了其在江汉流域地区的统治地位,为其争霸中原创造了必要条件。
【晋卫郑陈攻宋之战】周匡王三年(公元前610年),晋卿士荀林父率晋、卫、郑、陈联军进攻宋国(今河南东部一带)的作战。周襄王三十三年(前620年),宋成公卒,其子杵臼继位,为昭公。昭公与其祖母襄公夫人不睦。而昭公弟公子鲍平日亲近六卿,抚恤公族,赈济贫民,深得襄公夫人的喜爱及国人的拥戴。周匡王二年冬,襄公夫人袭杀昭公,立公子鲍为新君,为宋文公。三年春,晋灵公遣卿士荀林父领兵会同卫、郑、陈三国大夫所率军队攻宋,讨伐其弑君之罪。宋文公厚赂晋灵公。晋遂承认文公君位,并与之立盟。随后,联军罢兵回国。
【齐攻鲁西之战】周匡王三年(公元前610年),齐军进攻鲁国西部地区(今山东西南部)的作战。元年,齐曾两度发兵攻鲁。晋灵公受贿于齐,遂罢诸侯惩齐之师(参见《齐攻鲁曹之战》条)。三年夏,齐军再度南下侵入鲁西部边地。孤立无援的鲁国被迫向齐乞和。六月,齐懿公与鲁文公在齐西南部的谷邑(今山东东阿南)会盟,鲁从于齐。
【周戎邲垂之战】周匡王三年(公元前610年),周军在邡垂(今河南洛阳南)击败戎军的作战。三年秋,生活在洛水、伊水间地区的戎人攻扰周境。周大夫甘歇率军拒敌,在邲垂趁其饮酒宿醉,松懈无备,袭败戎军。
【晋攻崇之战】周匡王五年(公元前608年),晋将赵穿率军进攻崇国(今河南嵩县东北)的作战。五年秋,晋、楚两国在争夺对郑、宋、陈等中原各国的控制权的作战中,晋败于北林(参见《北林之战》条)。晋国中原盟主地位发生动摇。为遏制楚国势力进一步北上,晋欲与秦结束长达20年之久的对抗局面,以重结昔日“秦晋之好”,共同抗楚。冬,晋灵公命晋卿赵穿领兵南下进攻秦之盟国崇,企图乘秦救崇之机与秦和。秦果然发兵救崇,但拒绝与晋结盟。
【郑宋大棘之战】周匡王六年(公元前607年),郑公子归生率军在宋国大棘(又称棘壁,今河南拓城西北)击败宋军的作战。六年春,已亲附于楚的郑国奉楚庄王之命遣公子归生率军进攻晋之盟国宋。宋文公命宋军右帅华元、司寇乐吕领兵迎敌。二月,两军战于宋西南部的大棘,宋军溃败,主将华元被擒,乐吕被杀,死100余人,被俘250人,损失战车460余乘。
【秦攻晋焦之战】周匡王六年(公元前607年),秦军进攻晋国焦邑(今河南陕县)的作战。五年冬。晋国企图以攻崇达到与秦媾和的计划破产,并加深了两国间的矛盾(参见《晋攻崇之战》条)。六年春,秦军攻晋,围晋西南部的焦邑(今河南陕县南),以报复晋攻崇之役夏,晋卿士赵盾领兵南下,逼退秦军,解焦之围。随后赵盾引兵经阴地(今河南卢氏东北)转而东进,会同宋卫、陈之师准备攻郑,以报复郑攻宋之役(参见《郑宋大棘之战》条)。楚庄王令楚将斗椒领兵入郑,助其御敌赵盾不欲与楚军决战,遂放弃攻郑,率军回国。
【酆瞒攻齐之战】 周匡王六年(公元前607年),郪瞒攻扰齐国(今山东北部)的作战。瞒是狄族的一支称长狄,其主要活动地域在今济水流域(今山东博兴西)。周顷王三年(前616年)秋,瞒南侵齐、鲁,被鲁军击溃,首领侨如亦被鲁军俘杀(参见《鲁与郪咸之战》条)。六年,瞒再度攻齐。齐大夫王子成父率军将其击败俘侨如之弟荣如。郪瞒军向西退走,途遭卫军袭击,侨如弟简如又被俘。郪瞒遭此重创,遂亡。其残部由侨如另一弟焚如率领,迁至太行山以西,与赤狄部会会。
【楚攻陆浑戎伊川之战】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军在伊川(今河南伊河流域)进攻陆戎的作战。陆浑戎是我国古代戎人的一支,原居于瓜州(今甘肃敦煌)。周襄王十五年(前638年),陆浑戎受秦所迫,东迁至伊川。周定王元年春,楚庄王率军北上伊川进攻陆浑戎,进抵洛水之滨,在周都王城之郊阅兵显示其军威。周定王遣大夫王孙满慰劳楚军。庄王向其询问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的轻重,公然流露其企图取代周王的野心,在受到王孙满含蓄的指责后率军回国。
【赤狄攻齐西之战】周定王元年至二年(公元前606-前605年),赤狄军攻扰齐国西部地区(今山东西部)的作战。春秋中期,生活在太行山以西地区的赤狄,势力迅速壮大,不断发兵攻扰中原各国,并曾多次攻齐。周定王元年及二年秋,赤狄军队又两度侵入齐西部地区。
【宋攻曹陶丘之战】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宋军进攻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北)的作战。周匡王四年(前609年),宋武氏之族联合宋先君昭公之子欲奉宋文公弟须发动叛乱,被文公察觉。十二月,文公杀须及昭公之子,并令戴、庄、桓三氏族攻打武氏,将武氏族人及其同党穆氏族人逐出宋国。后流亡在外的武、称氏族借曹国之军攻宋,试图推翻宋文公政权,被宋军击退。周定王元年秋,宋文公发兵攻曹,以报复曹助武氏的敌对行为,宋军进围曹都陶丘,不克而还。
【鲁攻莒向之战】周定王二年(公元前605年),军攻占莒国向邑(今山东莒县南)的作战。二年春,鲁东方的小诸侯国莒(今山东莒县)和郯(今山东郯城北)发生纠纷。鲁宣公及齐惠公从中调解,莒拒不合作。鲁遂发兵东进攻莒,取莒南部边邑向。
【楚平若数氏叛乱】周定玉二年(公元前605年)楚庄王率军在皋浒(今湖北襄阳西北)平定若敖氏叛乱的作战。若敖氏是楚国的望族。二年,出身若敖氏的令尹子越(斗椒)欲篡权,率其族人杀司马为贾,占据丞野(今河南新野)准备进攻都城郢(今湖北宜城东南,说在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楚庄王为平息叛乱,向子越提出以文、成、穆三王子孙为质于丞野,以便双方媾和的建议,被子越拒绝。庄王遂于漳(今湖北荆门)集结军队,决心以武力平叛。七月初九日,庄王领兵与若敖氏族军战于皋浒。战斗开始时,子越连发两箭,射中庄王所乘战车之伞盖及鼓架。楚军部分士卒惊恐后退,被庄王及时制止。尔后,庄王下令击鼓进军,大获全胜。若敖氏族除原令尹子文之孙克黄外,全部被杀。
【楚反复攻郑之战】周定王元年至四年(公元前606年一前603年),楚军连续进攻郑国(今河南中部)的作战。在晋楚争霸战争中,两国均不愿倾全力与对方进行决战,而采取不断进攻郑、陈、宋、蔡等中间地带各中小诸侯国的方式,企图以武力迫其屈从于己,从而达到控制中原的目的。郑国地处中原腹地,“介居二大国之间”,更是两强争夺的焦点。郑为图存,不得不采取“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左传·文公十七年》)的晋强附晋,楚强附楚的策略。元年春,晋因郑为楚进攻晋之与国宋(参见《郑宋大棘之战》条),发兵攻郑,至郡(今河南郑州北)。郑与晋盟。当年夏及二年冬,楚两次派军攻郑,均无功而返。三年冬,楚军再度攻郑。晋荀林父率军救郑,逼退楚军。四年冬,楚军再次攻郑。郑不堪其忧,被迫请和,臣服于楚。
【晋卫攻陈之战】周定王四年(公元前603年)晋卿士赵盾、卫大夫孙免率晋、卫联军进攻陈国(今河南淮阳)的作战。三年冬,楚庄王亲率大军第三次攻郑时:北邻郑国的陈国见楚军势强,遂向楚求和,复从于楚晋大夫荀林父率军救郑(参见《楚连续攻郑之战》条)后,随即攻陈,但未能服陈。次年春,晋卿士赵盾会同卫大夫孙免率两国军队再次攻陈,仍无功而还。
【赤狄攻晋东南之战】周定王四年(公元前603年),赤狄进攻晋东南部地区(今河南西北部)的作战春秋中期,生活在太行山以西的赤狄不断发兵侵扰齐、卫、宋等黄河以东各国。四年秋,赤狄发兵侵入晋东南部的南阳地区,围怀(今河南武陟西南)及邢丘(今河南温县东北)二邑。五年秋,赤狄又掠取了晋向阴(亦称向,今河南济源南)的庄称。
【齐鲁攻菜之战】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齐鲁联军进攻菜国(又称厘国,今山东平度西)的作战。春秋中期,莱国是位于齐东方的小诸侯国。五年夏,为扩展齐国的势力,齐惠公亲自率军攻蔡。应齐惠公请求,鲁宣公亦率军助齐攻莱。
【晋白狄攻秦之战】周定王六年(公元前601年)晋与白狄联兵进攻秦东部地区(今陕西东部)的作战白狄是狄族的一支,主要生活在今陕西北部一带,与晋隔黄河相邻。周襄王二十六年(前627年),白狄曾与晋发生激战,其首领被晋俘获。晋主帅先轸亦在战斗中阵亡(参见《箕之战》)。周定王六年春,晋与白狄和。夏,晋与白狄联合发兵侵入秦东部地区。
【楚灭舒萝之战】周定王六年(公元前601年),楚庄王率军攻灭舒萝国(今安徽舒城西南)的作战。春秋时期,在今安徽巢湖西南一带分布着舒蓼、舒鸠、舒庸、龙舒、舒等若干舒姓小国,时人称之为“群舒”。楚穆王时,楚连续击灭江、六、蓼舒、宗等小国,控制了江淮地区。群舒俱在楚势力范围之内。六年,群舒叛楚。夏,为巩固楚在江汉地区的统治,楚庄王率军东进,击灭舒萝,将其划入楚国疆域,并进至滑汭(今安徽巢湖、无为间滑水转弯处。滑水约今西河),与地处今江、浙地区的吴、越两国结盟后撤兵。
【楚攻陈之战】周定王六年(公元前601年),楚军进攻陈国(今河南淮阳)的作战。三年,陈附楚。晋连续两年发兵攻陈,均无功而返(参见《晋卫攻陈之战》)。五年,遭楚连续四年进攻,被迫附楚不久的郑国(参见《楚连续攻郑之战》条)又背楚附晋。郑襄公同宋、卫、曹、鲁之君在黑壤(亦称黄父,今山西翼城东北)与晋成公会盟。周王亦派卿士参加。陈见晋势强,主动向晋求和,又从于晋。六年,楚庄王发兵攻陈,迫其复从于楚。
【齐攻莱之战】周定王七年(公元前600年),齐惠公率军进攻莱国(又称厘国,今山东平度西)的作战。五年夏,齐曾联合鲁发兵攻莱(参见《齐鲁攻莱之战》条)。七年夏,齐惠公再度率军攻菜。
【鲁灭根牟之战】周定王七年(公元前600年),鲁军攻灭根牟国(今山东沂水南)的作战。根牟是春秋初期封建的小诸侯国。七年秋,鲁为扩展势力,发兵攻灭根牟国。
【宋攻滕之战】周定王七年(公元前600年),宋军进攻滕国(今山东滕州西南)的作战。春秋中期,滕是地处今山东中南部的小诸侯国。八月,滕昭公卒。冬,宋乘滕君新丧,发兵围攻滕都,不克而还。
【晋再攻陈之战】周定王七年(公元前600年),晋大夫荀林父率诸侯联军进攻陈国(今河南淮阳)的作战。秋,晋成公召集陈、宋、卫、郑、曹等国君在郑国扈邑(今河南原阳西)举行盟会。陈于上一年被楚逼服(参见《楚攻陈之战》条),故陈灵公未应召赴会。盟会后,晋成公遣大夫荀林父率与会诸侯军队南下攻陈。后因晋成公病逝于扈,诸侯联军罢归。
【郑楚柳梦之战】 周定王七年(公元前600年),郑襄公率军在郑地柳棼(失考)击败楚军的作战。五年,原已附楚的郑国又主动与晋媾和,并参加了晋成公召集的黑壤会盟(参见《楚攻陈之战》条)。七年冬,楚庄王发兵北上攻郑。晋大夫郤缺领兵南下救郑。郑襄公率郑军在柳棼击败入郑楚军。
【宋再攻滕之战】周定王八年(公元前599年),宋军进攻滕国(今山东滕州西南)的作战。七年八月,宋发兵围攻滕都。滕自恃依附于晋,拒不从宋。宋军无功而返(参见《宋攻滕之战》条)。八年六月,宋文公再度发兵攻滕。晋为笼络宋国,对其攻滕之举未作反应。
【鲁攻邾绎之战】周定王八年(公元前599年),鲁大夫公孙归父率军攻占邾邑绎(又作邑,今山东邹城东南)的作战。春秋时期,鲁为扩充势力,经常侵扰其南方邻国邾国。鲁宣公十年(即周定王八年),鲁大夫公孙归父率军攻邾,取其绎邑。
【楚攻郑栎之战】 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进攻郑国栎邑(今河南禹州)地区的作战。七年、八年,楚两度出兵北上攻郑,均受挫于晋(参见《郑楚柳梦之战》、《晋楚颖北之战》条)。九年春,楚庄王亲率大军再度侵郑,进至郑南部重邑栎附近。郑襄公听从大夫子良的建议,向楚求和。夏,楚庄王与郑、陈两国国君在陈辰陵邑(今河南西华西北)盟会,郑从于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