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弘治年间被认为是明朝最好的时期之一,史书上说这个时期政治清明,朝廷大臣堪称众正盈朝,被赞誉为“弘治中兴”。然而在这样祥和的时代,明朝的朝廷中却并不祥和,暗地里也是暗潮涌动,各种刀光剑影。在弘治十一年这个关键时期,就发生了一件引发朝野轰动的大案,这便是在明史上受人关注的,国子监生江瑢弹劾内阁首辅刘健的案子。这个案子闹得很大,使得朝野大臣纷纷上书站队,引发了巨大的政治风波。后来政治风波虽然被平息了,却留下了很多的疑点,成为后世历史爱好者们讨论的焦点。
后世历史爱好者们在讨论这个案子时,最受关注的就是发起弹劾的国子监生江瑢是什么背景,凭什么敢弹劾当朝内阁首辅刘健,而且还捎带了一个内阁大臣李东阳。他的弹劾可谓是来势汹汹,一度打得两位朝廷重臣失了方寸。如果单从地位和权势来看,国子监生与内阁大臣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弹劾简直是让人匪夷所思。最为奇葩的是,小小的国子监生居然把如此奏章递到了明孝宗朱祐樘的面前,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只要是思维正常的人都知道,江瑢没有过得去的背景,没有当朝重臣撑腰,是不可能完成这个壮举的。
要解答这个案件中的疑点,还得先从案件的历史背景开始分析。这个案子发生的时机非常的巧妙,可以说正好打在刘健和李东阳的七寸上。当时刘健刚刚被扶正当了内阁首辅,他的前任内阁首辅徐溥因为年老失明,不得不告老还乡。于是刘健成了内阁之首,虽然不叫宰相,却有着宰相的权力。尤其是在明孝宗朱祐樘改革了朝廷的官职地位后,内阁首辅地位在吏部天官之上,成为事实上的文官第一人,可谓是位高权重。而同时朝廷中又发生了一个案子,那就是朱祐樘宠信的内官监太监李广畏罪自杀,引发了朝野的震动。
内官监太监李广在前文中已经讲过,是朱祐樘扶持起来接管后宫大权的太监。他说动朱祐樘重启传奉官制度,引发了朝廷的激烈反对。后来因为劝说朱祐樘在万寿山修建毓秀亭,可是在毓秀亭建成后却遇到太康公主夭折,于是被认为是犯了太岁,然后就畏罪自杀。李广死后,刘健上书朱祐樘,提出彻查李广的腐败案,并且停止李广的祭祀安葬和祠堂赐牌匾等礼仪。但是朱祐樘并没有按照刘健的建议去做,一方面是允许与李广相关的官员接受国舅张鹤龄的庇护,另一方面只是停赐李广的祠堂牌匾,葬礼其他部分照常进行。
因为没有达到将李广党羽连根拔起的目的,刘健和朱祐樘闹得很不愉快,据说还在内阁吵了起来。事后不久就出现了国子监生江瑢弹劾刘健的案子,案子引发了比李广自杀更大的轰动,朝野大臣纷纷站队。从弹劾内容来看,江瑢的奏章明显似是而非的。弹劾案中并没有具体的情节,只是说刘健和李东阳“阻塞言路、嚣张跋扈、欺压同僚、独断专权”。这个弹劾的罪名不小,但没有任何证据和实质性内容,跟骂街差不多。这样的骂街在朝廷争论中很常见,但是从小小的国子监生那里来,实在是有些让人诧异。
国子监生并不是官吏,而是普通的学生,区别是在国子监学习。与地方的学生不同,他们不但可以参加科举,还有直接被选官的机会,因此也成为了朝廷达官贵人子弟进入仕途的捷径。江瑢能够在国子监读书,而且还能走正常渠道向明孝宗朱祐樘上书,可见其家族必然是官宦勋贵,政治上的背景不小。可是他弹劾的内容却有大问题,因为这些事情跟国子监关系不大。内阁与皇帝的交往最为密切,如果说能直接产生阻塞言路的效果,那只能是在六部和地方官员上书的过程中,被内阁大臣以各种理由扣押下来。
如果刘健和李东阳真的能阻塞言路,江瑢的弹劾奏章又是怎么被递到朱祐樘面前的呢?最关键的是,他上书的时机非常巧妙,正是在朱祐樘和刘健因为李广的案子闹翻的时候。而此时刘健上任内阁首辅一年都没有,可以说首辅的位置都没有坐稳。在这个关键时刻上书弹劾,显然是想要一举将刘健拉下马。能抓住如此关键的时期,不是对朝廷内部事务非常了解的官员是做不到的。江瑢只是个小小的国子监生,凭什么了解到朝廷的信息,抓住如此好的机会?而以他的身份,又是谁帮他把奏章递到朱祐樘面前的呢?
从案件的处理来看,整个过程中声势闹得很大,但朱祐樘却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朱祐樘先把江瑢下狱,然后造出了极大的声势,于是朝廷大臣们纷纷上书站队,甚至有人要求处死江瑢。然后刘健和李东阳上书为江瑢说情,结果江瑢被释放,然后被赶出京城回家读书。在江瑢离开京城时刘健和李东阳还去送行,送了一大摞自己的书籍。后来江瑢在家苦读,考上进士进了都察院,成为一名御史。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后,太监刘瑾专权,江瑢因为弹劾刘瑾而被降罪处死。从历史的记载看,这个叫江瑢的官员也是挺有意思的。
按照当时的史料分析,这个江瑢明显是各冲动的官员,被人当枪使了。就算内阁有人堵塞言路,也轮不到刘健和李东阳。一方面是刘健刚刚上任内阁首辅,位置都还没坐稳,怎么堵塞言路?另一方面,之前是徐溥当内阁首辅,就算有堵塞言路也是他的责任,为什么江瑢不弹劾他?显然江瑢对内阁和朝廷的信息是不够了解的,被人以不对称的信息当了枪使。而能够越过内阁,直接将奏章递给皇帝的,只有四个部门,分别是六部、六科、都察院和司礼监。司礼监是太监,李广刚出事,后宫正在被彻查,司礼监的可能性不大。
六科和都察院都是又弹劾权的,如果真要弹劾刘健,他们自己就干了,何必找八竿子打不着的国子监学生?况且如果这两个部门对刘健出任内阁首辅不满,在其上任时就可以上书封驳,何至于闹到国子监生弹劾的地步?因此从明朝制度来分析,弹劾刘健的幕后主使最有可能来自于六部。根据当时的历史记载,六部和刘健的关系也是非常差的。刘健是很勤政的官员,但脾气也是很臭的,在朝廷中与官员们的关系并不好。史书记载了一个事件,当时刘健为了和吏部尚书倪岳讨论官员任命的事情,直接追到人家家里,闹到半夜才离开。
因为刘健的固执己见,所以很多六部的奏章直接被内阁打回,让六部的尚书和侍郎们很没有面子。前文讲过,六部是以浊流官为主的部门,是做国家实际业务的。他们这样的部门和理想化的清流官本来就有着理念上的诧异,在加上刘健的臭脾气,双方肯定搞不到一起。刘健当了内阁首辅,最倒霉的就是六部,尤其是吏部尚书倪岳。倪岳想要干啥,都会被刘健阻止,而刘健一旦被下课他就是最大的受益者。从这个角度来看,以倪岳为首的吏部是最大可能搞这些阴谋诡计的。而且倪岳正好是六部之首吏部天官,其地位使得嫌疑最大。
而吏部尚书这个官职也是最容易被内阁针对的,所以双方矛盾最大。在弘治年之前,吏部尚书的地位在内阁首辅之上,朱祐樘即位整顿官职,才将其排在内阁首辅之下。因此倪岳和刘健实际上是朝廷第一人之争,既关系到两人的话语权,也关系到他们背后的旧官僚集团和新官僚集团的利益。而且倪岳在旧官僚集团中的地位仅次于兵部尚书马文升,与马文升关系极好,有着极大的号召力。倪岳还是东宫官员出身,虽然在东宫的时间不长,却也与新官僚们关系密切。可以说他是刘家当内阁首辅最大的竞争者,还在内阁大臣李东阳之上。
可以说从利益链、政治派系上分析,倪岳有着充分的动机。从个人在朝廷中的地位,和朝廷的权力架构上看,他也有充分的条件。最关键的是,倪岳还是官宦子弟出身,又是东宫旧臣,与国子监的关系密切,有着很好的拉拢国子监学生的机会。倪岳的政治背景比较特殊,他不是普通的清流官,是官宦世家出身的。他的父亲倪谦是明英宗朱祁镇时代的官员,还是明宪宗朱见深的老师。倪谦历任礼部右侍郎、南京礼部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是明宪宗成华年间旧官僚集团的要员之一。所以倪岳在新旧两个官僚集团都有人脉,背景非常深厚。
因为这样的出身和履历,倪岳在吏部尚书位置上是起着平衡两个官僚集团的作用,避免朝廷应为政治斗争而失控。从朱祐樘最后对这个弹劾案高高举起和轻轻放下的态度看,显然是有些尴尬的。他本想对江瑢从严从重处置,避免这种打着投机主意的官员借此上位。结果又牵涉到自己的人,这就非常尴尬了。如果把事情揭穿了,就成了东宫旧臣内斗。朱祐樘不但脸上不好看,还容易让旧官僚集团的人占便宜。为了避免出现阵营内讧,他只能听从刘健和李东阳的建议,对这个案子轻轻放过,压下政治风波,让朝廷政治回归正题。
这个案子虽然被平息了,但也反应出明孝宗朱祐樘的担心成为了现实。当东宫和科道的清流官进入六部后,难免因为利益关系被旧官僚集团裹挟,然后就会出现与内阁利益冲突的情况。这种情况随着六部和内阁矛盾加深的影响,会使得清流出身的东宫官员发生内讧,不再成为一个整体的利益链。到时候他们代表各自的利益集团争权夺利,就会重蹈成化年间的覆辙。从这个角度看,朱祐樘在宦官集团中提拔自己的人,让其出来制衡朝廷里的官僚集团,也是一种可选项。但是这种可选项也是很危险的,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不可控制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