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家都不陌生,三国时期的钱币各位见过吗

英卓看文化 2024-11-29 15:54:40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的古钱币犹如璀璨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三国时期,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经济发展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而古钱币作为经济交流的重要媒介,承载着那个时代的丰富内涵。

当时,魏、蜀、吴三国各自铸造发行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货币。魏国的五铢钱,形制规整,币面文字清晰,其铸造工艺精湛,反映出魏国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一定秩序和规范。例如,在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五铢钱的流通为贸易的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蜀国的直百五铢钱,相较于传统的五铢钱,币值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蜀国当时面临的经济压力和财政需求。它的出现,是为了应对战争耗费和物资短缺等问题。比如,在刘备入蜀初期,为了筹措军资,大量发行直百五铢钱,这虽然在短期内解决了财政困境,但也引发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吴国的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等货币,面额巨大,造型独特。这种大胆的货币创新,一方面显示了吴国在经济领域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吴国试图通过货币手段来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像在江南地区,大泉系列货币的流通,促进了当地商业的活跃,但同时也给民间经济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三国时期的古钱币不仅仅是一种交换媒介,更是三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状况的生动写照。它们见证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为后人研究三国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从文化角度审视,古钱币上的文字、图案等元素,蕴含着当时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色。而从社会角度分析,古钱币的流通范围、使用人群等,都反映了三国时期社会阶层的差异和经济活动的特点。

总之,三国时期的古钱币是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

钱币介绍

三国吴孙权赤乌元年至九年(238-246年)所铸大钱。径3.6厘米,重14.5克,后铸轻小者径2.5厘米,重 3.5克左右。篆书“大泉当千”四字旋读,一当五铢钱一千,是继王莽后最大的虚值钱。遭社会抵制后,孙权即令停铸并使官府作价收回;然泼水难收,民间因贪其巨值多以私铸减重钱通行,故传世“大泉当千”所见不鲜。又江浙民间更有仿制盗铸之“大泉二千”“大泉五千”钱,其数甚微,史志不载;“大泉五千”迄今唯见两品而已.

钱币介绍

魏文帝曹不于黄初二年(221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明帝曹叡嗣位后为“丰国省刑”,于太和元年(227年)复行五铁钱。新钱形仿汉制五铢,遂称'魏五铢”

钱币介绍

东汉末刘焉父子据蜀时始铸,三国蜀汉刘备父子继续铸行。直径约2.1厘米,重2.5克。钱文字画肥,铜色发暗,以内外廓为最大特点,亦称“内廓五铢”。另有形制较小、制作粗糙的小五铢,为蜀汉晚期或私铸品

钱币介绍

三国时期铸造,类别很多,常见的面文有作“大平百钱”“太平百金”“世平百钱”“太平金金”等。此钱基本有两种形制,一种是钱背有波折纹,并在穿上部有一星点,直径2.5厘米,重量较为一致,均在3克左右。以前学术界对此钱的出处争议颇多,但1980年四川成都西门外出土了“太平百钱”钱范,说明此钱铸于蜀都,但其铸造年份和铸主尚无定论,

钱币介绍

世平百钱是三国时期蜀国铸,材质为青铜,形制与太平百钱雷同,背有水波纹(龟纹),存世稀少。面文世平百钱”,篆书直读。

钱币介绍

三国时期蜀国所铸最小面额钱币,形制类似直百钱径12mm左右,重约0.59。面文“直一”,隶书。

钱币介绍

定平一百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定平一百出土多在四川,亦曾与太平百钱同在江苏丹徒出土。

旧谱考释纷繁,然多隶为晋饯,并从日本人说第字读“安”,系西晋十六国之成太宗李雄晏平年间(306-310年)铸,“安”即“晏”之省文云。此说颇多质疑。据其形制、流通及出土状况,按彭信威《中国货币史》列蜀汉钱稍宜,是为晚期所铸。

钱币介绍

大泉五百,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造的古代钱币,仅在市场上流行十年。历史悠久有较大的收藏价值。

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造,面文“大泉五百”,旋读,面背均有内外阔。有合背钱,且形制大小不一,面文书体有别于新莽大泉,泉字中竖不断,一般直径为 2.9厘米,大者重为12克,越后铸造分量越轻。另铸有“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孙权称帝后,吴国于公元236年春铸造了“大泉五百”,旋读,面背均有内外阔。有合背钱,且形制大小不一,面文书体有别于新莽大泉,泉字中竖不断,一般直径为 2.9厘米,大者重为12克,越后铸造分量越轻。另铸有“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孙权称帝后,吴国于公元236年春铸造了“大泉五百”,重十二铢,与当时的五百个五铢钱等值,该钱币比王莽的“大泉五十”又大幅度减重。随后吴国又相继铸造了“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钱币面额越铸越大,物价则越贵,人民深受其害,纷纷起来反对和抵制使用大钱。孙吴不得不于赤乌九年(公元246年)回收大钱。实际上,这种“大泉五百”钱只流通了10年,就“香消玉殒”了。

钱币介绍

公元 239-246年。三国吴钱,孙权赤乌元年至九年(公元 238-246年)所铸大钱。篆书“大泉五千”四字旋读,一当五铢五千。,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是继王莽后最大的虚值钱。另有大泉当千、大泉二千,传世也较少。

钱币介绍

直百五铢,三国时期蜀汉钱币。钱的面文意思是一枚直百五铢的价值可以与一百枚五铢钱的价值相等,是一种大值虚币。

三国时期,蜀汉偏处西南,发展经济受到局限,又连年征战,财政困难,军费紧张,只好采用发行大值虚币的办法来勉强维持。在大臣刘巴的建议下,刘备于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 214年)发行“直百钱”。直百钱有面文“直百五铢”和“直百”两种。“直百钱”的发行对蜀汉经济的发展立刻起到作用,“以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钱币介绍

三国东吴钱,大帝孙权赤乌元年至九年(公元238-246年)所铸大钱。篆书“大泉二千”四字旋读,-当五铢二千。是继王莽后最大的虚值钱。另有大泉当千、大泉五千,传世较少。

钱币介绍

三国刘备父子铸于蜀,时在直百五铁后,蜀亡前(约 215-263年),系省文之直百五铢钱。“直百”二字横书穿孔两侧,标明一当五铢钱百,实为减重过甚的虚值小钱。径1.5~2厘米,重1.3~2克,最轻小者不足0.5克。直百钱制作简陋,边廓不整,钱文不清,少数钱背可见水波纹或阴文“王”字。出土多在四川、湖北、云南及江苏等地,然数量不多。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