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的威信有多高?曾有人想排挤他出政治局,表决结果十分意外

观今品古 2025-01-11 11:44:48

前言

在我党的革命史上,说起周恩来,大家总是尊称他一声“周总理”,所有人都是从心底里尊敬周恩来同志,更是敬爱他。

但是在革命早期的时候,有人曾看不惯他,试图拉周恩来“下马”,谁曾想表决结果却出人意料的一致,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究竟是谁想将周恩来排挤走呢?

少时走上革命路

1898年,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但他们家世代居住绍兴,后来才搬到淮安的,从他父亲这一辈起,他们家就已经开始走向没落了。

在周恩来不满一岁的时候,父母将他过继到小叔父名下,不久后小叔父病故,唯有嗣母陈氏与他相依为命,幼时的周恩来颇具才华,遍读文学名著对他来说,都是易事。

作为家中的长子,自然要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少时的他看尽了世间冷眼,也早早的懂得了生活的艰辛。

1910年,他跟着三堂伯一路北上,来到了铁岭,谁也不曾想到这里会是他思想启蒙的地方。

在伯父的资助下,周恩来进入银冈书院读书,这所书院可是远近闻名的五大书院之一,这里的创始人精通文韬武略,是东北最早实行西方教育的新式学堂。

在这里,周恩来努力学习,虽然基础较差,但他很快就将知识学会,并融会贯通,可以说如果没有在书院的学习,就不会有学识渊博的周恩来。

碰巧的是,在银冈书院读书的时候,革命的热潮也在奔袭而来,在铁岭活动的地下党员,积极发动群众,反对帝国主义。

这是周恩来第一次接触到革命思想,不止如此,银冈书院的老师们也是有血性的中国人,当奉天法政学堂的学生赵振清来银冈书院宣传清政府时,是历史教员王先生站了出来怒斥他的主张。

王先生慷慨激昂的说出了革命武装的手段,一番话振聋发聩,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包括周恩来,从此,周恩来对给革命心生向往。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周恩来带头反对清王朝,并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志。

后来,他远赴日本留学,接触到马列主义,回到国内后,又参加五四运动,带领学生们向帝国主义发起了冲击。

1921年,他在法国加入巴黎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党组织创建人之一,又在1924年回国,担任了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国共合作破裂后,与贺龙、朱德等领导人发起了南昌起义,担任了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后来又在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

可以说,在上海的这段时间,周恩来实际上一直都是中央工作的实际主持者。

米夫试图拉周恩来“下马”

1931年,共产国际派来了代表米夫,来指导工作,在他的响应下,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召开。

虽然米夫表面上以批评“立三路线”为主,但参会的人,一眼就看出了米夫故意将斗争矛头指向了周恩来和瞿秋白。

所有人都明白了米夫的到来,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将大权放到自己人手中,也就是王明手里。

当初,周恩来先是代表政治局先后起草了两次四中会议的草案,但都被米夫否决了,而且更重要的是,米夫直接选定了37人参会,其中有15人都不是中央委员。

但是米芾却同意他们参会,并给予选举权,其中就有王明,周恩来怎会看不出他的用意,明摆着要逼迫自己“退出”。

在米夫的干预下,选举权的威信荡然无存,这时有人提议周恩来也应该退出政治局,米夫心里自然是愿意的,但是面上还是提议了要所有人对周恩来的去留单独表决。

没成想,只有6人同意他退出,18人不同意,最终,米夫的算盘落空,周恩来也留在了政治局内。

即使是在米夫的控制下,周恩来还是有如此大的支持度,可见周恩来在政治局内有着不容代替的地位。

后来,无论是在遵义会议上一力支持毛泽东,还是促成西安事件和平解决,都是周恩来在中间周旋,因此,周恩来同志对中国的革命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周恩来的威信有多高?

一个人的能力有多高,不是看他掌握的权力有多大,而是看他在人民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周恩来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认可度,是有非常重要的原因。

首先就是他对党永远忠诚,一心为公,据传有一次周恩来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审查展品,听到解说员说是“周恩来同志领导的南昌起义”时,他立刻上前纠正,是“党的领导”!

这样的人心中藏着大爱,藏着对党无限的忠诚,1946年,从延安飞往重庆的飞机上,在秦岭上空突遇险情,跳伞装备不多。

但周恩来下意识的将降落伞留给了叶挺的小女儿,自己却没有任何安全防护,这样的周总理,又有谁能不服?

还有一点,就是他杰出的领导才能,抗战时期,周恩来除了负责发展统一战线以外,还要发展青年、妇女、工农运动,各方各面周恩来都要考虑。

无论是何种会议和场合,周恩来总理总能应付自如,侃侃而谈,但其实这都是无数个日夜苦熬出来的成果。

如果没有细心钻研,再好的金子都会蒙尘,很幸运我们有周总理,他远见的卓识、丰富的知识储备,无一不令人佩服。

可以说,周总理是真心让人敬佩的,或许我们说不清楚周总理的威信有多高,但我们可以看到周总理在人民心中的分量有多重。

结语

恰恰是周恩来的能力,才在会议上有了一席之地,有了绝大部分人的支持,这就是周恩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1976年,周恩来病逝在北京,举国哀痛,在北京,大批的学生、工人、农民都来为周总理送行。

在周恩来一辈子的革命生涯中,他担任总理就有26年之久,在这个位置上,他兢兢业业,从未有过丝毫的懈怠,直到生命走到最后一刻。

参考资料:周恩来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前后--党史文汇

铁岭是周恩来革命思想启蒙之地--中国管理科学文献

简论周恩来同志的领导威信----党校学报

0 阅读: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