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寄语:幸福的密码

觅露评社会 2023-01-09 09:13:09

有没有通往幸福的密码? 而如果幸福真的有密码,这个密码是不是经常被忘记。

柏拉图的学生,雅典的职业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将人生的幸福分成三类:自然界得来的幸福、心灵得来的幸福和肉体得来的幸福。

但19世纪德国伟大的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人是什么比他有些什么和他人对他的评价是什么更影响他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像

叔本华说,根据人的命运中的根本不同点,分成三类:

一是人是什么?人就是人格,包括着人的健康、美与才性、道德品性、智慧教育等。

二是人有些什么?一言蔽之,就是人有财富和他可能占有的事物。

三是他人的评价。即别人对自己的观感,意见;别人的观感和意见是从人的荣誉、名声和身份中表现出来的。

在这三类中,第一类是生命幸福的主要因素,后两类是人为安排的结果。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让我们知道幸福可以从三个方面得来,即自然界、心灵和肉体;叔本华给我们一个结论是幸福来自于人格。

幸福的人格是什么?

叔本华像

叔本华认为,人格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质,人自身的一些福祉,如“高贵的天性、精明的头脑、乐观的气质、爽朗的精神、健壮的体魄”;

亚里士多德说“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的性格”;叔本华说,人的幸福十之八九有赖健康的身心。

能够促进愉快心情的并不是财富,而是健康。一个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幸福得多。

苏格拉底视闲暇为所有财富中最美好的财富。苏格拉底看到许多奢侈品在贩卖的时候,他不禁说道:这个世界上我不需要的东西还真多。

人生就像副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人类幸福有两种敌人:痛苦与厌倦。即使一时远离了痛苦,马上又会靠近厌倦;若从厌倦中逃离出来,可能又要跌到痛苦之中去。

当社会底层无休止与困乏地与痛苦作斗争时,上层社会却和厌倦在打着持久战。

大部分的人尽一切力量与贫穷斗争时,那时很难获得幸福的。

从叔本华观点,人的幸福应当来源于自己的人格,内心,认识到自己是什么,而不是在于自己有什么以及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人格最重要的部分,是一个人的健康,这是第一要素。

为此,叔本华进一步总结人的三种幸福源泉,每个人都会依其精力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自己快乐的方式:

第一类是满足“生命力”而得的快乐,代表基本维持人生命的基本因素,如饮食,休息;人能从中体验到快感。

第二类是因“体力”得到满足而得到的快乐,如体育运动,散步、跑步、打球,骑马等;此类让人消耗多余的体力而获得快乐。

第三类是因“怡情”满足而得到快乐,如看书,思考、写字,唱歌,绘画,学习哲学等。

这三类中,前两类是人的本能或者与人的本能更接近,所获得的快乐短暂,而“怡情”所获得的幸福更为稳定与持久,此类也被称之为内心的富有。

与此相对应的,伟大的幸福论者

伊壁鸠鲁

,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自然而必须的需要。如人基本生存的东西衣服和食物;一旦人没有这些,就会产生痛苦;

第二类是自然却不必须的需要。例如某些感官的满足。但作者并没指明具体是指哪些器官。

第三类是既非自然又非必须的需要,如对奢侈、挥霍、炫耀以及光彩的渴望。此类需要像无底的深渊一样,很难满足。

人能拥有什么,或许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应该有最低的标准,即是作为一个人应当称之为人的标准,即生存的必要;

人可以拥有什么,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也受此一时彼一时的影响;每个人都有拥有的愿望,就像是每个人都渴望幸福一样;

人拥有什么与人的幸福是每个人自行去编写的等式;人根据自身的需要,有权给自己的拥有加码,有权给自己的幸福加料,但实际结果怎么样,只有他自己知道,

从哲人的智慧里,我们要探询的幸福的密码,其实不言而喻,幸福只给追求最低限度满足的人们,其最根本的保障是一个人的健康;在健康的基础之上,尽可能持久地保持内心的愉悦;

内心的愉悦靠的不是人拥有的物质或是他在社会中地位与声誉,而是一个能让其内心平静与闲暇的快乐。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