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狄仁杰那么受武则天重用

文史镜 2021-01-05 22:02:46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政治家、武周时代的宰相。

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 [1]  ,早年以明经登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臣著称。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拜相,职掌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彭泽县令。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那么,心狠手辣到连自己儿子都杀的武则天,为何如此看重狄仁杰?首先,狄仁杰忠君爱民,不但在朝堂上声誉极好,在民间也极具威信。仪凤年间,狄仁杰升任大理寺寺丞,就是当时主管唐周刑律的最高官员。在狄仁杰任职大理寺丞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就治理了大量的积压案件,其中涉案人员多达一万多人,但是最后却没有一人遇冤。如此一个为国为民的官员,怎么能不在民间留下一个好名声呢?

况且,从狄仁杰的处事手段中,也可以看出狄仁杰的办事能力。况且,这并不是狄仁杰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政绩,而是狄仁杰为官几十载中,很平凡的一件事罢了。这样一位把百姓和国家利益放在心头的有才之士,怎么能不得到唐周君主的认同呢?

中国古代历来有“天子有争臣,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的说法。[1]在封建国家里,对皇帝能犯颜直谏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是因为一旦触怒了皇帝就有立即招来杀身之祸的可能。然而在认为皇帝所做的决定将会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狄仁杰会毫不思虑自身的安危,据理力争反对皇帝的裁夺。这在高宗时就已经展现出来。

狄仁杰对损伤国家和百姓的佞臣虽然勇于打击,决不手软,但是对于那些在背地说他坏话的同僚却一笑了事,不予追究。当官至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宰相)这样的高官后,武则天问狄仁杰“欲知谮卿者乎?” 狄仁杰说“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既不愿查得罪他的人,更不愿行使官职挟私报复,体现了他宽阔的胸襟。

正是这些美好的品质,使得武则天对于狄仁杰的人品非常认可,能够相信狄仁杰在处理政事时是真正地从国家大局出发,为百姓的利益着想,而不是考虑个人的私利,这一点对于武则天能够真正信任狄仁杰非常重要,这是以后狄仁杰在与武则天产生冲突时,武则天总能够从信任的角度出发,认可和重视狄仁杰的意见的根本。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