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临终前一再强调:此人不除,东吴必危!孙权不听,结果酿成大祸

律令9章 2024-12-08 15:23:38

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都有经典瞬间,“汉末三国”只是期间一段,却给后世留下了极多话题。

一句“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不知迷倒了多少美女芳心。

有人嗤之以鼻“不就是小心眼的周公瑾嘛”,殊不知,周瑜在临死前不断告诫孙权“此人不除,东吴危矣”,这人会是谁?

真计较起来,周瑜在江东的身份地位,只比蜀汉诸葛亮高,且比孔明的资格更老。

周瑜,算起来是江东初祖“孙策”的发小,两人是同年生的伙伴,区别在于,那时候讲究出身、门楣,“孙坚”(父)加孙策(子),那时的老孙家并不算名门。

相对的,老周家却是当地望族,孙策反沾了周瑜的光,自幼结交下不少名士,算是为以后的东吴政权打下了坚实基础。

自从孙策打回江东,周瑜就在军中忙前忙后,可以说:这两人已经超出了“君臣”关系,又同娶乔家姐妹,两人还是连襟亲戚,周瑜在江东之威,岂是半路诸葛亮可比的?

在周瑜帮助下,孙策在江东的势力越来越大,开始依仗自己“小霸王”的武力到处树敌,结果可想而知。

一次狩猎,孙策自觉武力值高,抛下护卫、单马独骑、只拿弓箭冲进密林,正撞见“仇家的三个忠仆”。

这里多说两句,乱世中群雄蜂起,为争权势你杀我打,董卓、袁绍、曹操、刘备等,都是差不多的模样,谈不到“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孙策作为一方豪强,为争夺江东地盘,难免对其他势力大开杀戒,不知多少豪强殒命,本着“各为其主”的淳朴情节,出现几个“替主报仇”的人并不奇怪,孙策就这么完啦?

按理说,孙策诨号“小霸王”,几个“仆人”不应该对他造成威胁的,奈何孙策太倒霉,脸上中箭后一蹶不振,年仅二十几岁就要归天。

临终前的孙策还是很清楚事态严重性的,他没有将自己的儿子推到人前,反将大权交给了亲弟弟“孙权”,这是一步好棋!

假设,孙策将大位给了儿子,且不说孙氏宗亲,只说江东群雄,张昭、周瑜会怎么想,还会继续辅保孙家吗?

如果,孙策将大位给了儿子,不仅他的儿子活不了,孙母、孙权、孙尚香都没了活路,三国中也将没有“东吴”一支。

好在孙策看得清形势,没有将大位给自己的儿子,转而给了弟弟孙权,而且留下了那句千古名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说白了,张昭、周瑜就是孙策在临死前安排的托孤大臣,地位甚至高过君主本人,这是极其考验忠诚度的。

实事求是地讲,新君孙权的能力一般,武力不比哥哥孙策,难压江东群雄,文又比不过张昭老臣,难以安抚各路俊杰。

再看周瑜,一路追随孙策南征北战,虽然没有“小霸王”之名,但军中威望不在孙策之下,更何况周瑜文武双全,在江东文臣中依然称雄,他才是最合适的江东之主?

理论上讲,周公瑾稍微动点手段,江东就会翻云覆雨,因此说:孙策死,极其考验周瑜对孙氏的忠诚度。

那时候,孙权怕得要死,他怕周瑜篡权,江东再无孙氏一脉。

怕的不仅孙权,还有北方的曹操,他早对周瑜有了觊觎之心,因此他派蒋干过江探口风:能拉拢则拉拢,不能拉拢,挑拨周瑜和孙氏的关系。

曹操看得清楚:有周瑜在,江东才可能存世,如果周瑜不在了呢?

孙权也看到了这一点,他没有孙策的武力,也没有张昭的文采,唯一出众的优点是:听话。

哥哥临终前告诫“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很听话,不仅继续保留周瑜的兵权,还会啥事都问一问这位“异姓大哥”的意见。

这可好,孙权对周瑜展现出了绝对的信任,即便周瑜有点坏心思,面对坦诚的孙权,他都不好意思展现出来,哪还有空搭理曹操,以及他派来的蒋干?

总之,周瑜被孙权的坦诚所感动,又为江东挖掘出一大批人才,奈何天妒青英,赤壁大胜后,正值壮年的周瑜即将油尽灯枯。

说到底,那时的周瑜就是江东保障、孙氏股肱,他若不行了,东吴政权就要乱套。

因此,孙权很着急,迫不及待地跑到病床前,只为聆听周瑜的临终遗言,这将关乎江东的未来!

临终前,周瑜举荐鲁肃接替自己为“大都督”,但这并非关键,最关键的遗言是“刘备寄寓,有似养虎,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啥意思?

直白点解释:周瑜在提醒孙权,趁早除掉刘备!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以为“周瑜一直被诸葛亮压着打,‘三气周瑜’被人嘲笑千余年,临死还想让孙权替他报仇,格局太小了!”

乍一看,好似“周郎小心眼”,再仔细想,才发觉“公瑾深谋远略”。

请注意,周瑜的临终遗言只说了刘备,压根没提诸葛亮,哪来的“三气周瑜”之说?

或许,孙权、鲁肃都觉得周瑜小心眼,不该因为“诸葛亮借荆州”去针对刘备,相反的,东吴应该联合蜀汉一起抗曹,这样才能三国并存于世。

真是这样吗?未必。

本质上来讲,那时的东吴地贫民稀,唯一仰仗是长江之险,赤壁参战的将勇还不足10万,这点力量怎么和占据中原的曹操比?

再说刘备,那时连一块立锥之地都没有,甚至不能称之为“蜀汉”,更没办法和曹操比了。

不客气地讲,孙刘两家的力量合起来也难与曹操抗衡,更何况,周瑜早有预见:东吴威胁,刘备比曹操更甚!

周瑜很清楚,曹操败于赤壁后,孙刘两家都将迎来一段极其宝贵的发展时间。

战时存在“孙刘联盟”,战后利益面前,孙刘两家的吃相差不多,就看谁发展的更快、更好了,接下来还要继续打仗?

幸好有曹操在,孙刘两家都有顾忌,这才能保持相对和谐,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但小摩擦仍是不断,周瑜早看透了这一切,因此才会临死前力劝“除掉刘备”。

可惜孙权和鲁肃都不明白,还说“周公瑾小心眼”,结果却是一直迁就刘备发展壮大,以为借助刘备的军事力量,两家能共同抵御曹操。

殊不知,赤壁不除刘备,以后就没机会动手了,东吴将岌岌可危。

为实现“联合抗曹”计划,东吴一直迁就、甚至帮助刘备发展,有一天忽然发现:刘备已经强到了可怕的地步!

此时的孙权还很天真,仍以为刘备是盟友,因此主动提出:要与关二爷联姻。

真计较起来,孙权是江东之主,怎么说也是“君”,关羽虽然能征惯战,但到底是“臣”,君主动向臣提亲,这算是给臣子脸上贴金了吧?

结果,关羽却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这话很明确,重点并非拒绝联姻,而是阐明:关羽压根瞧不起孙权!

关羽一句话骂醒了孙权:原来,刘备眼中的江东是那么渺小,因为这事发生在张飞、赵云、诸葛亮身上,这些人或许不会说的很难听,但一样会拒绝与孙权联姻。

说到底,关羽看不起孙权,同时代表着:刘备及其帐下将领都不再重视东吴,他们眼里的敌人只剩下曹操,东吴已经不配当蜀汉的敌人了。

哪天灭了曹操,刘备或其他蜀汉将领,只需回手掏一把,江东就完了?

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气的孙权直跳脚,自身力量却真的不能与刘备匹敌了,甚至连关羽的荆州都收不回来!

正面打不过,江东唯一的机会,就只剩“联曹抗刘”了。

理论上讲,曹孙是宿敌,这两家联手实在别扭,但又不能眼睁睁看着刘备一家做大,往日的宿敌从这一刻起,成了暂时的盟友,这种关系能长久吗?

不管咋说,曹操正面吸引火力,孙权趁虚偷袭荆州,关羽终于败走麦城,被东吴害死。

乍一看,名将关羽被杀,东吴终于出了口气,但这并非好事,孙权真害怕的并非关羽,而是刘备的力量。

前面说过,赤壁战后的刘备抓紧时间发展,夺取蜀地后力量愈加壮大,甚至能单独对敌曹操,哪还需要江东的帮助?

说白了,此时的刘备很容易就能吃掉东吴,只是少一个正当理由,“关羽之死”刚好是契机。

当然,刘关张情同手足,于公于私,蜀汉都会起兵。

孙权意识到这一点,他赶忙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意思是对刘备说:都是曹操让我干的,关羽之死的罪魁祸首是曹操,你起兵报仇也要先打曹操!

孙权这番操作,表现的着实小人:在刘备面前不敢承认杀了关羽,又想甩锅给曹操,结果把曹操也给得罪了,此时的东吴孙权,真成了孤家寡人。

关羽之死,与公与私都刺激到了刘备,从此他一改隐忍作风,率大兵出川争夺天下,仰或是“讨伐东吴”。

兵指东吴,距离周瑜病逝已过十多年,再次回想周郎的临终遗言“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这话是多么的贴切!

此时的刘备,已经强壮到令曹操胆寒,理论上讲,“灭吴”是很有可能成功的!

基于事实,初期的刘备一路攻城拔寨,如果没有陆逊,江东或许再无孙氏。

奈何刘备太过自信,终于兵败夷陵,被陆逊一把大火烧了联营数百里,试想,“联营数百里”啥概念?

想想也是后怕,孙权咋就不听周瑜的话:当初没有灭掉弱小的刘备,等其强大了,刘备却有鲸吞江东之心。

这时候再看,还觉得周瑜小心眼吗?应该叫“眼光长远、先见之明”。

0 阅读: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