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西伯利亚的寒潮疯狂袭来,全国各地都发出寒潮预警。尽管暴风雪的来袭会对环境交通造成不便,但对于人们的生活,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困扰。
我们有地热空调等室内取暖设备,有羽绒服保障我们的出行,有棉被来守护我们的睡眠。现代社会有太多太多可以御寒设备来对抗严寒。
作为最重要的保暖材质之一“棉花”,是宋元时期才大量种植,然后再逐步成为主要的衣服原料。那在宋朝之前,并没有棉被棉服,面对零下几十度的严寒,我们的先人是如何取暖的呢?
古人取暖设备的演变
首先有个疑问:古代的冬天比现在如何呢?根据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历史上经历了四个寒冷期,其中分别是西周寒冷期(持续约150年)、魏晋南北朝寒冷期(持续约600年)、北宋末期寒冷期(持续约200)和明清小冰期。
这四个寒冷期要比现在的温度(平均)低2度,并在当时造成大面积的冰冻事件。在这样的温度下,在没有棉被广泛运用之前,人们是如何度过寒冬的呢?
实际上,从人类的诞生开始,火就已经成为冬天取暖的重要方式。在金牛山洞穴遗迹中,就曾发现大量的用火痕迹。根据被火烧过的石头推测:此时的远古人类,已经学会垒砌石头来维持火势和保存火种,同时也实现取暖的目的。
用火取暖就成为古代冬季取暖重要方式。最开始产生“专业取暖设备”是在新石器时代后期,所创造出来的“火塘”。
“火塘”就是在居住房屋里面,挖出一个小坑垒上砖石,就可以点火取暖。正常会对着门道,又可以挡住冷风,又更容易持续燃烧。这种取暖方式贯穿了整个商周时期。
由于“火塘”是固定的不能移动,造成诸多不便。因此,在春秋时期“镣炉”出现了。这是一种可移动的取暖“神器”,类似于今天的火盆,里面燃烧着木炭。“镣炉”的出现大大的满足了人们的行动范围,同时也实现了一个重要的突破——“烧地卧土”。
这就是“火炕”的前身,利用“镣炉”将地面烤干烤热,睡起来就会暖和很多。但是,这种方式推广起来有点问题,就是每间屋子的通风都不一样的,烧起来的烟雾很容易由于风流不对,造成充斥房间。而这个时候,“壁炉”就被设计出来
最早的壁炉是发现秦都咸阳的建筑遗迹中,为秦王设计的一个取暖设备。此炉高、深、宽都超过1米。炉由土坯所砌,炉内腹部宽大,便于热气汇聚,炉顶为“入”字形,扩大壁炉的散热功能,提高散热效率。
炉口前还设置了一个存放木炭的槽坑,延长了燃烧的时间。此“壁炉”已经算是当时奢侈的大型设备,普通的老百姓根本无法实现。
“火炕”是在魏晋时期流行起来。在早期,“火炕睡床”与灶台是共同的。人们白天做饭烧菜,到了晚上把灶台一清理,堵上火孔就在上面睡觉。此也被称为“暖床”。
可能后来人们觉得老是挪来挪去也不是办法,就升级了配置。砌了一条管道连接床底。这就是现代“火炕”的原型,经过后人的改造升级,成为了北方最重要的取暖设备之一,至今部分无法通地热的北方农村区域仍在使用。
到明清时期,紫禁城甚至出现了最早的地暖设备,同时也出现了“暖阁”。在历史发展中,也出现暖椅、香炉、足炉、汤婆子、熏笼等等取暖设施。实际上原理是一样的,都是用火取暖。
那么这些取暖设备是用啥燃烧的?主要使用的是煤炭。古称“燃石”。在唐代就有清晰的记录:“长安早冬,有胡人贩炭,捆百根、长尺余。色青坚如铁,名曰瑞炭。烧于炉无焰生蓝泽。每捆可烧月余,皇宫凡民皆燃其取暖。”
那既然大量烧木炭,为何极少有记载中毒的事件。这是因为古代的“火塘”“火炉”的设计,是采用了相对开放的结构,空气能够流通,有足够的氧气来燃烧木炭。
炭的充分燃烧是产生二氧化碳,只有在封闭空间的不充分燃烧才产生一氧化碳,从而造成中毒。因此,这类取暖设备是极少出现中毒现象。另外由于火炉中的石头陶瓷等材料,能够储存热量平衡温度,也减少了“过冷”“过热”的环境温差而产生一氧化碳。
除了用火,在西汉时期,还出现了花椒涂墙的取暖方式,并且取名为“温室”。这是由于人们食用花椒后认为其能够保温。尽管这理由很抽象,但事实上椒泥墙的保温性性能比纯泥的要好很多。
但是平民百姓肯定是用不起这种椒泥墙,那他们就会在墙里夹杂着稻草、芦苇等,也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
衣着保暖的演变
棉花的引入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尤其是确保了人类的日常取暖。但是在宋朝之前,人们又如何进行衣着保暖的呢?
当时,在棉花未普及前,中原地区的平民主要是穿用楮树皮制成的衣物,被称为“纸裘”。
哪怕在繁华安定的时期,也不过是用麻和葛来制作衣服材料。这类衣物保暖性是极差的,在面对寒冬根本是坚持不了的。
一些畜牧区域的人们,他们就会利用兽皮兽毛来作为保暖的材料,而当时中原地区的贵族们就会购入狐裘、貂裘。而士人家族可能会穿着羊裘犬裘等。另外,贵族也会穿着丝绵所制衣物,也有一定的保暖作用。
另外,斗笠也是古代人常见的室外劳作保暖衣物,其等同于现代的“冲锋衣”套装。其组成被叫做:“青箬笠,绿蓑衣”。青箬笠为箬竹叶或篾编制的笠帽。蓑衣最早由蓑草编织而成,后来改为棕麻,有良好的防风防水作用。有相当好的保暖效果。
但归根结底,任何一种保暖材料都无法与棉媲美。直到明朝朱元璋大力推动种植棉花后,棉花才真正成为平民百姓普遍的御寒衣物。
饮食取暖的方式
古代人与现代人一样,冬天一到吃什么最合适,那肯定是火锅。在西汉,就曾出土过一件分格鼎,鼎内有5个小格子,就是方便放着不同味道的火锅底料,或是不同食材。可见,古人也是迷恋打火锅。
根据记载,在宋代时火锅已经成为一种平民的吃法,并且形成一个叫“暖冬”的风俗,每年的十月初一,各家各户就会举办“暖炉会”,就像是一个火锅节。
而根据宋用法的器皿,推测春秋时期已经存在存放“蘸酱”的器皿。可见当时已经是火锅的天下,这也是由于当受限于只有蒸煮的烹饪方式,那火锅肯定也成为主角。
打火锅在取暖上是有目共睹,另外也方便食用大量的热量食物,来维持身体的温度。
结语
随着棉花的引入与普及,人们也才真正拥有了对抗严寒的武器。才真正避免了被“冻伤”的命运。
无论是从火的运用、到衣物的保暖,乃至食用高热量食物,体现了古人对抗寒冷的智慧与勇气。而今天我们享用科技带来的舒适,也不能忘却人类每一次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