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反制开始,欧盟开始慌了,德国损失300亿,意大利也迎噩耗

小孟爱娱乐 2024-11-08 11:11:33

本月30日,我国商务部就欧盟委员会调查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的结果,表示不接受,并反对欧盟开始对中方有关企业,征收长达5年的“反补贴税”。

不仅中方对此表示反对,在本月初,欧盟成员国里的奔驰、宝马等国际知名车企亦持相同态度。

认定欧盟的这一举措为“错误之举”,此般作为或将对欧洲汽车工业产生致命性的严重打击。

欧盟与中方,欧盟与德国等欧盟成员国,已经僵持了有些时日,最后还是以欧盟的“胜利”而告终。

欧盟为什么如此固执己见,不顾及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反对?这些国家又是如何反对欧盟的?

一、欧盟歪曲事实,对中国车企另眼相待

欧盟宣称,中国政府为助推本国电动汽车发展,给予相关企业诸如优惠贷款、税收减免及财政支持等所谓“不公平”的补贴。

进而促成了中国电动汽车在国际市场上在价格低等方面,占据不正当的竞争优势。

据此,欧盟委员会对诸如比亚迪、上汽、吉利等中国车企开启了为期一年的调查事宜。

近期宣布,将对这些企业征收17%到35.3%不等的反补贴税,其中来自中国生产的特斯拉也将被收取7.8%的税率。

欧盟为竭力证明自身行为是对的,居然搬出了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

认为欧盟可以对中国电动车企采取征收反补贴税等方式,实现中欧双方的电动车企公平竞争。

欧盟的这一举措,不仅仅是目标非常明确地遏制针对,中国的电动汽车企业在欧洲的发展,同时,也被外界解读为欧盟实施保护主义。

当然了,也有人猜测,不排除欧盟迫使那些已经在欧洲建厂的中国车企,在欧洲通过建立中欧合资的企业,实现技术转移到欧洲去。

简而言之,欧盟的此次行为,动机不纯,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二、中国企业改变策略,欧盟“私聊”失败

商务部指出,欧盟的反补贴调查,存在着很多的不合规和不合理的地方。

打着维护国际电动汽车市场公平竞争的旗号,实则搞保护主义那一套。这般作为,着实难以让人信服。

中方必将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就欧盟的反补贴调查结果,中方已然提起诉讼。

当前,此事不断发酵,中国企业依据欧盟决议,已然对企业布局予以调整。

国内知名的动力电池企业蜂巢能源,曾筹谋投入 300 亿元,旨在德国构建两座工厂。

一个工厂是电池模组和装配,还有一个工厂是该公司在海外建造的首个电芯工厂。

不过,根据最新的媒体报道,该公司已经决定暂停投建这两个工厂。

另外,该公司已经明确了,将于明年1月31日正式终止其在欧洲和德国子公司的运营。

有的中方企业已经决定在国内谋求发展。

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加大对国内市场的投入,布局新的扩产计划,以此来巩固其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供应链中的领先地位。

这些企业制定的发展计划,不仅可以解决国内电动汽车市场的需求,同时也为国际贸易摩擦提供了一个缓冲空间。

中国企业的做法不是闭关自守,而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慎重作出的决定。

在外部环境不太好的情况之下,首先实现巩固国内市场,同时也在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建立多边的贸易体系。

开拓欧洲市场受阻,中国的企业转而向东南亚、中东以及美洲等地寻求新的合作,减少对欧盟单一市场的依赖。

原本中欧企业合作皆大欢喜的局面,在欧盟一系列操作之后灰飞烟灭。

事实上,欧盟也意识到了这样做不对,试图挽回损失。

在今年的10月初,中欧双方还在为了电动汽车有关分歧进行谈判的时候,欧盟委员会却在背地里搞起了小动作。

绕过中方政府部门,直接找中国车企进行“私聊”。

欧盟认为,既然中方政府不愿意作出让步,那么就通过与个别中国企业单独达成协议,以此来瓦解中国的谈判力量。

根据法新社报道,事发之后,中国机电商会在第一时间将欧盟委员会的“私聊”公之于众。

该商会对外明确表示,中国所有与电动汽车出口相关的企业,已经达成一致,授权该商会作为对外谈判的唯一机构。

也就是说,欧盟委员会无视国际贸易谈判的规则,但是中国企业将联合起来,一起对抗欧盟。

三、欧盟成员国利益受损,纷纷站出来反对

由于欧盟委员会的一连串举措,使得中国企业被迫重新思量于欧洲市场的部署。

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致使欧盟部分成员国以及其车企心生不满。

首先对此表示不满的是意大利。

数月前,该国总理梅洛尼访华之际,积极邀约中方企业赴意大利拓展市场,展现出友好合作的姿态。

当时,中意双方洽谈非常顺利,但是面对欧盟的不公平对待,中企只好搁置先前的计划,也就理解了意大利对欧盟的怨恨。

欧盟这番行为也暴露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那就是欧洲的汽车产业供应链和技术,对外部的依赖性很强。

这是由于长期以来,欧洲许多车企不重视电池制造,认为要投入较高的生产成本和研发成本。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