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第一个百万富翁:杨祖伟靠卖蚊帐,6年挣了1百万

兰台说历史 2024-10-08 21:54:49

成都青年路“百万蚊帐商店”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兰台要为大家介绍成都乃至四川省第一个百万富翁杨祖伟的发迹过程。

为什么要介绍他呢?

起因是兰台之前在抖音上看到一个问题:“普通人在1980年代想要赚到一百万需要多久?”

兰台觉得杨祖伟这个1980年代四川第一个百万富翁的发迹过程正好可以完美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根据兰台收集的资料,杨祖伟经商之前是成都市西城区商业局的普通工人,连干部都不是,他真是靠着自己敏锐的商业嗅觉发现了商机,靠着批发蚊帐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生意,只花了5年时间,就从起家的200元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一百万。

接下来,兰台就为大家简单介绍杨祖伟的发迹过程,顺便回答“普通人在1980年代想要赚到一百万需要多久?”这个问题。

杨祖伟(左二)

01、

杨祖伟,1952年出生于四川省广汉市。

1978年,26岁的杨祖伟已经是四川省成都市西城区商业局的一名普通工人,他下乡当过知青,能在商业局当工人,也是接的他父亲的班。

杨祖伟的父亲叫杨义安,出生于1914年,9岁就辍学从商,从学徒做起,一步一步当上了掌柜。

新中国成立后,杨义安又从大掌握变成了一名商店经理。

为了让插队的儿子能回成都,没到退休年龄的杨义安主动退休。

虽然1978年时,杨义安已经60多岁了,但是他的商业嗅觉依然十分了得。

杨义安有阅读报纸的习惯,通过报纸,杨义安了解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消息。

杨祖伟后来回忆说,他父亲看完报纸就对他说,政策放宽了,现在可以做生意了。

1980年元旦过后,杨义安就让儿子去当时成都人流量最大的人民商场旁边的青年路“看形势”,看看有没有私人做生意。

杨祖伟去到青年路,发现已经有人摆起砖头开始做生意了,就卖他们才从旁边人民商场买的东西。

1981年成都青年路

当时人民商场买东西还需要各种票,而青年路卖东西则不需要“票”。

杨祖伟回家后把观察到的情况告诉父亲后,杨义安表示他们也可以去做生意了。

就这样,65岁的杨义安带着26岁的儿子杨祖伟,拿着全家所有积蓄200元以及从亲戚朋友处借来的300元,也去青年路摆摊卖东西了。

仅仅过了三天,青年路就已经“进步”到摆桌子卖东西的地步了。

杨义安父子和其他人一样,从人民商场买了东西,就在青年路加价卖出去,就这么简单的商业模式,两父子一天就挣了300多。

相当于杨祖伟在区商业局当工人,一年的工资。

尝到甜头的杨祖伟在父亲的支持下,选择了直接辞职经商。

80年代初的成都

他也成了成都第一位辞职经商的企事业单位的员工。

甚至杨祖伟辞职的时候,单位都没有辞职手续,没人知道辞职的手续该怎么办。

杨祖伟只能手写一个条子,表示因身体原因不能胜任工作,今后任何事和单位没有关系。

不但有签名,还盖上了手印。

这也是成都第一份辞职报告,可惜当时没能收藏起来,放到今天,也算是“文物”了。

杨百万蚊帐商店

02、

短短几个月时间,杨祖伟和父亲就挣到了一万多块钱,但是杨祖伟并没有因此就满足。

他看到报纸上宣传有关部门批评“零买零卖”的行为(小商小贩投机倒把),于是就和父亲商量要有自己的产品。

但是两父子又不知道做什么,杨义安干脆让儿子杨祖伟去趟上海,毕竟上海是当时国内最繁华的城市,一定有商机的。

听话的杨祖伟到了上海后,果然发现了商机。

原来此时上海正在卖尼龙丝做成的蚊帐,而且颜色十分好看。

更关键的是这款尼龙蚊帐在上海十分受欢迎,而在地处内陆的四川地区还没有卖的。

于是杨祖伟果断带着一顶尼龙蚊帐回到成都,和父亲商量好决定仿制这种尼龙蚊帐。

但是,当时成都没有生产尼龙丝的厂家,经过反复观察,杨祖伟发现电影院里的幕布就是尼龙丝做成的。

他又多方打听,才打听到幕布是重庆的针织厂的产品。

接受采访的杨祖伟

杨祖伟又跑到重庆去,希望能大量购买这种尼龙丝,可是当时的企业根本没有和私人做过生意,一开始根本不搭理杨祖伟。

经过杨祖伟几天的软磨硬泡,重庆针织厂终于答应卖给杨祖伟尼龙丝,但是有两个条件:不收现金,不对个人。

当时个体户是没办法有银行账号的,杨祖伟没办法,找了一个街道的生产组的熟人,好说歹说,对方才答应帮他转账,但是杨祖伟还要付手续费。

正好,杨祖伟的妻子在服装厂工作,也有手艺,就这样,做出了成都第一顶尼龙蚊帐。

最初蚊帐的顶和帷都是分离的。但一摆上摊位,一位大学教授就高高兴兴地买走了。

发现尼龙蚊帐这门生意可行后,杨祖伟几乎是天天往重庆跑。

原因是当时杨祖伟资本有限,没办法大批量购买尼龙丝,同时,由于是“独门生意”,尼龙蚊帐的销售很火爆,尼龙蚊帐卖的很快,对尼龙丝需求又很大。

杨祖伟只有每天跑重庆买尼龙丝,卖出去赚了钱再去买。

1988年青年路

杨祖伟后来聊起这段往事,还很自豪:

那个年代,身上带着几千元钱去买货,每天都很兴奋。

生意做大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尼龙蚊帐外包后的质量问题,为了保证质量,杨义安父子决定自己办厂。

当时只有国营厂,银行不给私人修工厂贷款的,全靠自己积累的资本。

杨义安在龙王庙正街买个旧院子,拆了修成厂房。车间打蚊帐的、铺面搞经营的、搬运的,杨义安解决了上百人的就业。

国营店的蚊帐只有白色和蓝色两种,杨义安的蚊帐颜色多,样式好看。杨义安为了方便顾客携带,还设计了组合塑料帐圈。

同时为了增加顾客的舒适情趣,两父子还在蚊帐的商标内装进了香片,挂上后香飘室内,香味持久。

而当时,杨家的蚊帐一顶大约30元,相当于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在蚊帐还是百姓居家必备用品的那个年代,杨家的尼龙蚊帐是市场上的紧俏货。

每天早上还没开店门,外头就已经排起了长队。一开门,蚊帐就卖完了。

当年为了能够买一顶圆形尼龙蚊帐,要排很久的队,排到时也不一定买得到,还喊第二天请早。

一年下来,杨家销售了一万多顶蚊帐。

1983年的时候,就有人在喊杨义安是“杨百万”了,但是杨祖伟后来接受采访时表示,83年的时候他们家还没有“百万“,只有几十万。

杨祖伟还担心露富被查,但是杨义安却表示自家做的是蚊帐这样无关国计民生的小生意,而且又从没有偷税漏税,不怕查,反而把“杨百万”这个名声传出去,更有利于蚊帐销售。

果然,没多久,成都差不多有一半的人知道青年路有一个姓杨的老头靠“卖蚊帐”挣了一百多万。

这个流言甚至引来了有关方面的关注,市里组织了工商、税务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来查,也没有什么问题。

事情果然如杨义安所设想的那样,经过联合调查组的调查,“杨百万”蚊帐的名气更响亮了,就连许多外地、外省的朋友到成都,都把“杨百万”尼龙蚊帐当成一种成都的“土特产”买。

1985年,杨义安父子俩创办杨百万蚊帐公司,杨义安从个体户变成私营企业主。

当时注册私营企业并不容易,因为此前没有私人注册过,杨祖伟到处咨询政策,查阅文件,准备申请材料,奔波了3个月后,“杨百万蚊帐公司”成为成都首家注册的私营企业。

杨祖伟

就也就是一年,杨义安父子的存款正式超过一百万。

从200到1000000,杨祖伟和父亲杨义安花了6年时间。

“杨百万蚊帐”在1986年到达了它辉煌的顶点——返销到了尼龙蚊帐的发源地上海。

20世纪90年代,杨义安父子觉得尼龙蚊帐已经成了一个“微利产业”,于是决定改换赛道,结束蚊帐生意,一头扎进餐饮行业,创办了成都知名火锅品牌——狮子楼火锅。

而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END

参考资料:

《从百万蚊帐到狮子楼 一部成都人的商业史》,余文龙,四川新闻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