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片约,被抛弃,遭封杀,老戏骨的不受宠,才是娱乐圈的悲哀!

听南聊娱乐八卦 2024-11-02 04:22:55

"流量"、"鲜肉"以及"选秀"这些词汇现在几乎垄断了整个娱乐圈的关注度。

老实说,我并不乐观。

最近几年我一直在关注演艺圈的变化。我发现让人感到惋惜的是,市场在一步步将那些实力出众、拥有丰富作品和好口碑的老戏骨们边缘化。

他们可能会没有片约,只能做一些小角色,甚至有可能被雪藏。

我记得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数据:某部热门电视剧的主演,粉丝数量已经突破千万,但他的演技却被网友吐槽为全程面瘫;而在同一部剧中,一位实力派老演员的精彩表演,却连一个热搜都没有上。

现实就是这样的。

从市场逻辑来看,资本更青睐能快速变现的"流量明星"。因为一个善于营销的"小鲜肉",只需要随便发个广告、参加个综艺,就能获得很高的热度。

老戏骨在专注演技的同时,却似乎无法找到其他的变现通道。

让人更觉酸楚的是,现在选角的标准变了。过去是看演技、经验和适配度,现在呢?流量和颜值变得更为看重,演技?似乎成为了可有可无的加分项。

有人认为:"这样很好啊,观众喜欢看谁就扶持谁。"

坦白的说,这种过分强调流量的生态,正在快速掏空整个行业的未来。那些坚守在演技阵地上的老戏骨们,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他们的故事,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娱乐圈的畸形现象。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娱乐圈很可能会变成一个单纯的流量游戏。

具体看看这些年来,那些叫好又叫座的老戏骨们都经历了什么。他们的遭遇,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毫无疑问,这不仅仅是几个演员所面临的个人困境,而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生态困境。

“坚守底线”的代价

说起老戏骨们的遭遇,让人不能不提到李保田这个名字。

我们是否还记得在《宰相刘罗锅》中,李保田那让人过目不忘的精湛表演?又或者是在《神医喜来乐》中那些堪称经典的片段?没错,这些都是李保田的精彩演绎。

他是金鸡奖和百花奖的常客,用作品证明了什么叫做"演技派"。然而,在2005年后,这位实力派演员却突然"消失"了。

这个故事背后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在2005年,《钦差大臣》剧组有过打算“注水”,也就是拖戏拉长集数。现在来看,这种行为或许很常见,因为观众已经对此习以为常了。

然而,李保田却有不同的想法。

演员是为艺术服务的,而非为资本服务。当时,他曾以这句话回应制片方,然而制片方并不认可,双方甚至闹到了法庭。

李保田虽然赢了官司,但是付出的代价却远超想象。

据知情人士爆料,多家影视公司联手对李保田实施了"封杀"。这听起来像是港片里的剧情,但现实往往比电影更狠。自那以后,李保田基本在荧屏上"消失"了。

还有偶尔几个作品,也是悄无声息地上线,一点都没有激起什么水花。

这件事让圈子里众人看明白了:在这个圈子里,其实"和气生财"比"坚持原则"更重要。李保田的遭遇就像一记警钟,提醒着想要"较真"的演员们。

有指摘李保田过分追求理想主义。

尽管这件事已经过去快20年了,但是它带来的影响却越来越明显。现在的剧集动辄50集起步,80集都不是新鲜事。注水剧集泛滥的背后,是整个行业对艺术品质的漠视。

李保田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商业和艺术的冲突中,坚守底线可能需要付出代价,但是如果无人坚守,最后受到伤害的可能是整个行业。

更加讽刺的是,原先支持 "注水"的人,现在或许已经身居高位,赚得盆满钵盈,然而,像李保田这样秉持原则的老戏骨,却在地方上越来越被边缘化。

回顾这段历史,让人深感感慨:在流量至上的今天,又有多少演员能像李保田般坚决不妥协?甚至要说,又有几人能承担起坚持原则可能带来的代价?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正是当前娱乐圈生态的真实写照。

其实,李保田的境遇并非个案。在他之后,更多的老戏骨也开始面临类似的困境。只是,他们的故事可能没有那么戏剧性,但同样令人心酸。

谈到要付出何种代价来坚持原则,责任重大的是必须提及的魏宗万。

别被魏宗万这个名字的陌生感给骗了,还记得1994年《三国演义》里那个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吗?那个角色就是他演的。

他可不是普通演员,而是一位国家一级演员。

但是你们知道2023年的今天,这位国家一级演员在做什么吗?

在《爱情公寓》里饰演地勤人员、安检员这样的小角色,听着就像个段子,但其实就是现实。

有圈内人士透露,“你知道魏老师现在一个月工资多少吗?四千块。”在这个动辄几百万片酬的年代,这个数字显得特别刺眼。

但魏宗万从未抱怨过,他表示:"演员的职责是演戏,而非炒作。"

魏宗万从上海艺术剧院走向影视圈,期间拍摄了《三毛从军记》《大宋提刑官》,以及《投名状》等作品,他用作品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然而,在今天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这些似乎都不再重要。

"演技是演员的根本",魏宗万一直秉持这句话,然而现实却是,那些演技一般却懂得营销的新人,片约接不完,而像他这样有实力的演员,却不得不去接一些龙套角色。

你不觉得这有些讽刺的意味吗?

更让人心疼的是,这种情况并不仅限于魏宗万一个人,圈内还有一大批默默坚守的老戏骨,他们都经历着相似的困境。

举例子比如张桐,他的名字或许听着很陌生,但一提到《亮剑》中的"魏和尚"角色,相信很多你都会有印象的。

2018年,《绝命后卫师》的主演张桐凭借该剧荣获飞天奖。然而当时在网上却是一片哗然,各种热搜词条都是"爆冷",甚至还有人为于和伟"鸣不平"。

大爱回家的得主张桐,甚至连一条热搜都上不去。

2021年的时候,他在《觉醒年代》中扮演李大钊,精湛的演技赢得了人们的赞赏,被誉为"神韵十足"。按理说,这应该是他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然而,热度一过,他又回到了默默无闻的状态。

这就是老戏骨们的现状:有实力、有作品,但是市场认可度不高。

魏宗万等人的遭遇告诉我们,在当今的娱乐圈,演技好似乎成为了一种“负担”,因为你越专注于表演,就越难被市场接受。

然而,这些老戏骨依然在坚守岗位。他们坚持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们依然深信演员的价值应由作品来证明。

令人忧虑的是,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市场里,能有多少人能够真正静下心来欣赏好作品呢?

陈创的经历或许算是被市场遗忘的最典型例子。

提到陈创,90后第一时间会想到的可能是电视剧《宝莲灯》《魔幻手机》《宝莲灯前传》中的"哮天犬"角色,这个角色让人印象深刻,正是由他饰演的。

你们有了解过他为了表演好"哮天犬"都付出了哪些努力吗?

在开拍前,他精心研究了狗的行为习性。无论是步态,眼神的细微变化,还是动作幅度当然也包括情感表达,他尽一切可能去了解。

"这种较真劲儿,在现在可能会被说用力过猛。"但正是这种执着,才让"哮天犬"这个角色成为了经典。

如果要说陈创最经典的角色,那绝对是《福贵》中的福贵。在这部作品中,他将一个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演绎得淋漓尽致。

即使到了现在,观众一提到"福贵",想到的第一个版本还是 陈创的塑造。

那现在呢?

在最近的《诛仙》《唐朝诡事录》和《风吹半夏》等新剧中,陈创的角色主要是配角。尽管他的演技依然出色,但受到的关注度比主演们低得多,甚至不及主演的十分之一。

是什么原因导致会这样呢?

有人认为他外貌不够出众,也有人认为他过于低调,从不炒作,但归根结底,是因为他身上缺乏足够的"流量价值"。

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陈创一个人身上。还记得张桐吗?他在《觉醒年代》中饰演的李大钊形象备受好评。无论是观众还是评论界都对他的表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之后发生了什么?

他连一个最佳男配角的提名都没有得到。这种落差,让人心凉。

更让人寒心的是,现在的市场似乎已经不在乎演技好坏了。只要有流量,演技不行也能当主角;没有流量,演技再好也只能跑龙套。

有人认为,现在的市场经济使得观众可以随心所欲地支持他们喜欢的明星。

更重要的是,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会有多少年轻演员愿意像陈创那样,为一个角色付出全部心血?

这不仅是几位老戏骨的悲哀,更是整个行业的悲哀。市场开始忽视演技,我们的影视作品质量还能指望什么?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观众开始吐槽现在的电视剧都千篇一律,因为能真正把握和运用表演技巧的演员越来越少了。

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恐将面临没有哮天犬这样的经典角色可以观看的风险,这无疑是一种残酷的预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