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三级博物馆。位于邹城市区南部, 峄山路东侧。南与唐王湖公园相连, 东与护驾山相望, 西临孟庙、孟府, 地理区置优越 ,人文环境独特,交通便利。博物馆造型为传统仿古式建筑,坐北朝南, 建筑主体为中轴对称式, 建筑体量宏伟、雄浑博大, 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营造出邹鲁文化的历史氛围。这座历史文化殿堂已成为邹城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1、秦峄山刻石
《峄山刻石》又称《峄山碑》,立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三年,巡游天下,登上峄山,丞相李斯受命立石纪功。碑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始皇诏”碑阳)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后半部分(“二世诏”碑阴)刻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碑高218公分,宽84公分,与《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会稽刻石》合称“秦四山刻石”。刻石原在邹县峄山书门,北魏皇帝拓跋焘因尊孔对秦始皇不满,命人将碑推倒。后乡人不堪于迎送络绎不绝的拓碑者,将柴火聚于碑下,烧热石碑,泼以凉水,碑石焚毁。唐开元以前,碑石已然不存,仅有拓本传世。五代南唐徐铉精于小篆,摹有李斯《峄山碑》。北宋淳化四年(993年),郑文宝将徐铉摹本刊刻于长安,世称“长安本”,现徐铉摹刻碑存于西安碑林,元代摹刻碑存于邹城博物馆。
2、莱子侯刻石
“天下汉碑半济宁”,邹城的碑刻数量、等级位居上品。此石刻于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汉碑隶书。郭沫若赞其为“从篆到隶的里程碑”。刻石长79厘米,宽56厘米,厚52厘米,刻石共35字。阳面内容为:“始建国天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支人为封,使偖子良等用百余人,后子孙毋坏败”。意为:在公元16年,莱子国的贵族莱子侯为他的族人分了一块地,并派族人储之良为特使,召集了一百多人,举行了封田祭祀活动。为告诫子孙,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封地,特请人撰文立石,便有了此石。
3、元青花云龙纹大罐
这件国宝级文物于1976年在明代鲁王戈妃墓中出土,高度达到了33厘米。其精美的云龙缠枝莲纹饰,展现了古代陶瓷工艺的卓越技艺。
4、吴王夫差剑
1991年邹城的一位农民在自家田里发现。剑长59.5厘米,剑身近格处刻“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发现时剑身已断为三段,于1993年请北京故宫专家进行了修复。
5、青铜簋
西周 峄山镇出土
6、费敏父鼎
春秋 峄山镇斗鸡台遗址出土
7、唐代三彩三足炉
8、狮型器
9、战国铜印
10、龙泉窑香炉
11、石兽
12、伏羲庙元代蟠龙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