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超霸气的一首诗,小孩也会背,但背后的故事,老师却未必讲

飞兰说情感故事 2024-12-09 05:45:50

本文为《100位传奇诗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纪录栏目

公元735年,杜甫24岁,取乡贡,次年赴洛阳参加由礼部主持的科举,不幸落榜。

这也是他的科举处子秀,当时有一句俗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所以杜甫并没有很沮丧,反而赴兖州省亲,并与好友苏源明漫游齐赵之地,开启了一段长达五年之久,“裘马轻狂”的潇洒生活。

杜甫出“京兆杜氏”,为“五姓七望”中的顶级氏族,有“京兆韦杜,去天尺五”之称。而他父亲杜闲此时正任兖州司马,再进一阶,杜甫就可以凭借门荫入仕。

因此这段时期的杜甫无忧无虑,俨然豪门大少爷一般。

也就是在此间,杜甫写下了一首超霸气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我们打小就能背诵,为适龄必读之作,但背后的故事,估计老师也不会细讲。

首先有一个误区是,许多人初读这首诗,多半会以为杜甫是站在泰山之巅,俯瞰齐鲁大地时写下的。但实际上,杜甫此时还未登过泰山,只是遥望而已,不然就不会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意思就是,若将来有机会,一定要登顶泰山。

还有更加重要的一点是,杜甫笔下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别作于老、中、青三个时代,后世的诗选家为了阅读方便,就把这三首诗辑成一组。我们正在读的,可视为《望岳》之初章。

换个角度看,杜甫笔下的三首《望岳》诗,几乎把他整个人生历程都串联起来了,且前后对比鲜明。

公元741年,杜甫30岁,入而立之年,因此娶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正式成家。这对杜甫而言,自然是一件喜事,此时他尚未有功名在身,就娶了农业部副部长家的千金,着实值得庆贺,尤其杨夫人贤良淑德。

可没过多久,杜甫的父亲就病逝了,生活一下失去了依靠,逐渐变得艰难起来。守孝期满后,杜甫来到洛阳,准备再次向科举冲刺,也只有考中进士他才能养起家。

这一年,李白出翰林,被玄宗帝赐金放还后,也来到了洛阳,于是与杜甫偶遇,并一见如故。因杜甫早与高适熟识,杜甫就跟李白提起了他,两个人约定好,入秋以后一起去梁园拜访高适。

入了秋,李白、杜甫应约而至,与高适在梁园把酒言欢,阔论天下,三个人还计划好一起去王屋山拜会司马承祯。可是到了上阳宫后,他们才得知司马承祯已经仙逝,为此李白写下了那篇《上阳台帖》。(李白唯一遗存的真迹)

随后,三个人分道扬镳,杜甫继续为入仕而奔波。

次年,李、杜又在齐鲁相遇,这是他们的第三次聚首,也是人生最后一次见面。临别时,杜甫赠诗李白: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李白回酬: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与此同时,玄宗帝有诏,凡通一艺者可往长安,朝廷正在招贤纳士,杜甫觉得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于是欣然前往。

不曾想,奸臣李林甫却自导自演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致参考的士子全部落选,杜甫也因此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

公元755年,杜甫终于获官,故归乡省亲,可是还没进家门,就听见杨夫人在嘤嘤啜泣,原来是自己的小儿子被活活给饿死了。

雪上加霜的是,同一年冬底,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洛阳很快失陷,杜甫不得不携妻儿避难。

次年,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为肃宗,杜甫决定前去投奔,安顿好妻儿就出发了,可是还没到地,就与叛军撞个正着,因此被俘至长安,看管起来。

一晃,又一年过去了,听闻郭子仪转战北方,所以杜甫决定出逃,趁着夜黑风高,穿越两军对峙的凤翔火线,以至于见到肃宗帝时,已经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肃宗也很感动,就授给他一个左拾遗的官,求仕半生,如果此后他好好干,前途定然是错不了的。可杜甫偏不。

时玄宗封的宰相房琯因吃败仗,被肃宗贬职,杜甫因与房琯交好,便上疏参与营救,为房琯鸣不平。

肃宗本来就不想用先皇的班底,所以他很生气,是真的很生气,直接把杜甫交予三司推问,若不是得张镐、韦陟美言,杜甫入狱是在所难免了。

尽管如此,杜甫还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在华州,杜甫见到了更多黑暗,遂萌生了辞官的念头,于是带着妻儿远走秦州,打算在那里隐居。

也就是此时,杜甫写下了第二首《望岳》: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此“岳”为华山,杜甫依旧没有登顶,主要是因为他此时已经47岁,身体每况愈下,许多事也只能是想想而已,有心无力。

到秦州后不久,吐蕃又乱,他的隐居梦一触即碎,不得已再携妻儿前往成都,那里相对还算太平。

时严武镇剑南,高适为蜀州刺史,在老朋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浣花溪畔”建造了草堂,生活总算安稳了一些。甚至,在严武的举荐下,杜甫再次出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获赐绯鱼袋,所以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

公元765年,高适和严武相继去世,杜甫又一次失去了依靠,不得不再携妻儿前往夔州。时柏茂林任夔州大都督,与杜甫交好,他不但让杜甫代管公田,频发俸禄,还替他承包了一片果园,雇佣了几个工人。

这是杜甫后半生最富裕的一段时光,可他却开心不起来,自战乱以后,他就和兄弟姐妹们走散了,多年未见亲人,而且人老了,乡愁就重。

所以一年后,杜甫把果园赠给了好友吴南卿,携妻儿踏上归乡之路。

然而这条路走得极其艰辛,首先是行至江陵发生兵乱,不得不改道岳阳。因为穷,反而背道而驰,南下衡州投靠朋友韦之晋,不巧的是,韦之晋调任潭州刺史,完美错过。

杜甫还是很有韧劲的,一路追到潭州,刚追上,就听闻韦之晋病逝的消息,不得不再回衡州。

此间,杜甫写下了第三首《望岳》: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节选)

这一年,杜甫已经58岁,距离人生结束还有不到一年时间。至死,杜甫也没能回到家乡,离开衡州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时,在耒阳方田驿遇江水暴涨,一家人困在舟中整整五天,差点被饿死,后来幸得耒阳县令送来酒肉,才捡回几条命。

公元770年,杜甫长逝于由潭州往岳阳的舟中,直到43年后,孙子杜嗣业才把他的灵柩归葬河南偃师,并请元稹撰写了墓志铭。

纵观杜甫这一生,前半程锦衣玉食,后半场凄凄苦苦,“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梦想不但没有实现,反而眼看着大唐风雨飘摇,也未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但杜甫也是幸福的,因为他有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妻子,关于这一点,杜甫在诗中多有提及。就算他们什么都没有,也还有爱情,这是许多人一生都不曾得到的美好。

在诗坛,杜甫有着“泰山北斗”的地位,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而是尽管自己已经那样苦,他还想着芸芸众生,觉得其他人比自己更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所以杜甫是中国诗坛少有的,被每一代学子都当成榜样的人。

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故事:

0 阅读:56
评论列表
  • 2024-12-30 10:56

    卓巴人住在喜马拉雅山脚下,卓巴部落生活着三千多族人,男性负责耕种粮食疏菜,饲养家禽牲畜,女性负责织布和纺织,衣食自给自足,那里的地理环境很好,确实是个适合“躲起来”生活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