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张玉凤一家四口的合影,31岁的她,长相出众,气质过人!

琦琦评过 2024-11-22 03:41:00
文/万物知识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毛主席对于中国的贡献和付出是巨大的,因为有他的带领和坚持我们才能拥有越来越好的生活,为此如今有不少前往北京旅行的国人必不可少的旅途目的地,就是天安门前的主席纪念堂,只为瞻仰他的遗容。

世人对于他的一切都是深表敬仰的,也正因他的伟大因此不少人忽略了在他的身边也有不少为国为民的人才,他的秘书就是其一,常年与主席在一起工作,兢兢业业已经成为了她最不起眼的优点,如此一位深受主席重用的人她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照片中这位十分优雅的女性叫做张玉凤,对于她的名字大众可能并不是十分了解,甚至都鲜少听过,不过她却是毛主席晚年时期最信赖的人之一,作为主席的机要秘书,她自身总带着一份神秘感。

尤其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不少国家工作人员都知道她的存在,也时常能够看到她和主席一起出席各种场所及重要的会议,然而她的主要工作却一直都是一个迷,有人说她是负责主席的生活起居,因为曾在主席患病白内障时就是她陪伴在侧。

同时也有人说,张玉凤就是主席的第二个“大脑”,掌握着许多主席曾经的重要资料,并且负责帮助主席对接一切工作,那么张玉凤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她对于主席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对于主席来说她就像是自己的“话务员”,有需要传达的内容都会通过张玉凤,同时她与毛主席的相处中,主席对这个十分文静又淳朴善良的女性非常信任,两人虽说是“上下级”的关系,但是也同时保持着“朋友”一般的相处日常。

成为毛主席的机要秘书这条路张玉凤走了太久,并且因为她的家境问题,导致她并没有太高的学历,因此后来在毛主席的身边她也经常都是学习的姿态,不骄不躁让毛主席非常欣赏她的为人。

张玉凤小时候因为家境困难,初中都没有上就外出打工,抱着侥幸的心理她报名了铁路局的招工,本也是想着多一个机会,没想到就真的被录取了,兴奋之余的她也有些忐忑,学历低也成为了她的短板。

但是她却没有自卑,反而是在成为铁路客运乘务员以后,更加积极的工作,领导交代的事认真完成,同事之间的相处她也保持谦逊友好,成为了当时大家公认的“文雅女性”。

她与毛主席的相识是在1960年的秋天,因为铁道部正在招选主席专列的工作人员,平日表现良好的张玉凤就顺利入选了,年仅16岁就见到了中国首长毛主席,还成为了他的专列列车员,张玉凤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不过虽说是专列的工作人员,但是主席因为身体原因,因此使用专列的机会并不多,张玉凤早期的时候也仅仅只是和主席有过几面之缘,直到1970年,张玉凤来到了主席的身边,成为了他的“左膀右臂”。

在主席70岁高龄的时候他原本的秘书徐业夫因病离世了,在主席身边工作的她就被中央批准了接替徐业夫的位置,成为了主席的机要秘书,这份工作一直持续到主席1979年离世,在主席的“中心圈”内,她也看到了许多世人不曾见过的主席特别的一面。

对于主席我们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伟大”,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对待人民又正直善良,但是在张玉凤的眼中,主席也是一个平凡人,会生病,会懊丧,同时也会感受到“压力”,在她去往主席身边的第二年,主席的身体就越来越差,因此张玉凤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

因为她不仅仅要充当工作中秘书的职责,也要负责照顾好主席的身体,我们只知道主席晚年时期身体一直欠佳,但却不知道他早已是多种疾病缠身,在张玉凤的回忆中,主席先是气管炎,后来又患有大叶性肺炎,咳嗽已经是平常事。

白天主席要处理工作,晚上因为身体原因也一直无法得到良好的休息,而在这期间,发生的一件事让主席的身体坏到了极致。

在后来张玉凤的回忆中因为这个事件,主席还曾数度昏迷休克,一向温和的主席情绪也开始逐渐变得暴躁,在张玉凤看来这些都是一个人都会经历的苦难,只是因为他的伟大所以我们忽略了他的“煎熬”,习惯享受着他的“无所不能”。

但是张玉凤却看到了他“脆弱”的一面,因此在后来的工作过程中,张玉凤对主席更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在主席因为患上白内障,双眼失明,日常行动都受到限制的时候,主席吃饭张玉凤都是一勺一勺的喂着吃。

除此外,因为主席无法看文件和报纸,但是他却是一个非常喜欢读报的人,因此为了缓解主席心中的烦闷,张玉凤每天都会给主席读报纸和需要处理的文件,这也无疑是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即便如此,张玉凤却完成得很好。

在她看来能够获得这份工作已是不易,能够站在“巨人”的身边也已经是能够“光耀门楣”的一件事了,加上看到了主席别样的一面,也让张玉凤心中十分“难过”,世人皆知主席的“厉害”,却没人仔细的去品味他饱含“辛酸”的时刻。

张玉凤时常陪伴在主席身边,十天半个月都不回家都是常有的事,甚至连春节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她也是和几名工作人员一起在主席家中度过,张玉凤在后来的回忆中还清楚的记得,主席度过最后一个春节时的场景。

当主席听到鞭炮声响的时候,还主动和张玉凤等人说放点鞭炮,并且还说着像张玉凤这样的年轻人就应该过过节,可见即便主席被疾病困扰,偶尔会情绪暴躁,但是他的骨子里却还是那个温暖又善良的人。

在主席患病的时候,张玉凤就成为了主席十分信赖的人,1971年陈毅的追悼会上,主席无法上车,是张玉凤搀扶着,在1975年主席做白内障手术,也是张玉凤动员主席,值班的医生确定主席身体状况良好以后,就开始准备手术了。

术前主席为了消除自己和工作人员的紧张情绪还让张玉凤放起了昆曲,整场手术持续了8分钟,对于张玉凤等人来说却是十分漫长,紧张和焦虑在心中碰撞,直到主席平安做完手术悬着的心才能够放下。

许多人或许十分好奇,在主席身边工作压力是巨大的,并且工作内容也是繁重的,那张玉凤的丈夫又作何感想,她又是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呢,实际上对于现代人考虑的问题在那个年代中根本不存在。

能够和主席在一起工作,是多么大的荣耀,许多人都求之不得,张玉凤能够在主席身边学习,对于她的丈夫刘爱民来说,简直是一件非常值得炫耀的事,除了刘爱民以外,张玉凤的婆婆对此也表示理解和赞同,甚至还主动分担起照顾张玉凤两个孩子的责任。

照片中就是张玉凤一家四口的合影,拍摄于1975年,那时候才31岁的张玉凤还保持着小女生的明媚感,她的丈夫刘爱民也是浓眉大眼,夫妻二人看着都十分养眼,李爱民是铁道部的一位处长,在日常生活中他也一直积极得鼓励着张玉凤要勇敢追求自己的工作,要勇于挑战。

张玉凤在他影响下,也非常出色的完成了主席机要秘书这一工作职责,照片中一家四口的温情时刻也令人十分动容,张玉凤也非常感激婆婆和丈夫的支持与帮扶,一个懂得感恩又积极乐观的妻子,对于刘爱民来说这就是生活中难能可贵的美好。

晚年时期的张玉凤因为要接受采访正耐心的给丈夫刘爱民整理着衣衫,可见夫妻二人的感情生活十分稳定,在毛主席逝世以后,张玉凤也结束了自己机要秘书的工作,回到了铁道部老干部局工作,退休之后就和丈夫过着娴静又欢愉的晚年生活。

张玉凤一直和一名记者保持着往来,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张玉凤还耐心地帮她更改了关于她的一篇文稿,其中令这名记者影响最深的就是,最后结束的时候,张玉凤将文章中自己两个女儿的名字划去了,在她看来低调做人做事是原则也是一个退休干部的本分。

不过张玉凤的为人处世实际上也是受到了主席的潜移默化,常年的工作相处中,他看到了主席平凡的一面,并且主席也时常说做人要脚踏实地,不能矫揉造作,身为他的机要秘书,张玉凤一直秉持着这个做人的原则。

张玉凤的故事并没有主席的那么“伟大”,也并不是每一位大众都熟知,但是作为伟人的值得信赖的人,可见张玉凤的人品德行都是非常好的,在主席身边还有无数像张玉凤这样的“普通人”,对于主席来说,她们是同志也是朋友。

张玉凤就像是点点星光围绕在主席的身边,主席就像是明亮的太阳,虽然自身就十分耀眼,但我们也深知,正因为有这些点点光芒,才能使得他更加闪耀,她们都是新中国的“建设者”,将自己清澈又忠诚的爱交给了中国!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张玉凤眼中江青和毛泽东的关系:常人很难理解 2009-04-21

中国新闻网——张玉凤:“浮夸风”的年代 毛主席常派警卫去调研 2009-11-22

人民网——张玉凤:退休后的平安生活 《 人民文摘 》(2009年第8期)

凤凰网——主席晚年生活“秘事“ 张玉凤讲述 2019-06-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