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从未后悔,即便是腐刑之后。因为那本身就是他心中胸中的热忱侠气,这种侠气,是真侠士愿意付出一切去拥有的。司马迁就是这样的侠者。
侠,是为人的,而不是为己的。司马迁在汉王侯公卿之中,傲娇独立,当一群人沐猴而冠,以汉武帝的喜好脸色来说话的时候,司马迁傲然独立,视王侯公卿如无物,为他心中所认为的人间大道,天下至理而发声。这在任何时代,都是难能可贵的。
资料图:来源网络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是司马迁因为替投降匈奴的当朝将军李陵辩解,而被被判了个诬上的罪名受了腐刑,没了小鸡鸡,失去了作男人的尊严同时还被扣上了和李陵一样叛国的帽子。为世人嘲笑,及至今日有人说起司马迁还是觉得他当时管了闲事,受刑也是活该!
司马迁确实管了闲事,因为他和李陵不熟。他自己也说: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取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你看,他们就是普通的同事,连在一起吃个饭喝个小酒的交情都没有。司马迁却跑去为李陵辩解,这不是多管闲事是什么?然而李陵的事是司马迁的闲事,却不是大汉的闲事,司马迁也不是活该,就是活得太清醒,太骄傲了!为什么呢?只因一句话:
仆诚死心痛之耳
司马迁痛什么呢?痛恨那些吃干饭的汉公卿王侯们对李陵的态度:
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
李陵当时打战胜了时,那些公卿王侯们都跑去吹汉武帝的功劳,却没有人想到要给他增兵援助。等到李陵败了,则
大臣忧惧,不知所出
李陵败了,他们一点主意都出不了,纷纷躲避这个问题,等
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
一传来李陵投降的消息,大家不去想其背后的苦心,纷纷像开了闸门一样,在汉武帝面前编织罗列李陵的罪状。这让司马迁很是痛恨。
他认为李陵投降只是权宜之计,在寻求回来的机会,所以他就站出来了,将他的想法在汉武帝及众大臣面前说了出来,一个与所有人背道而驰的想法。他的想法不符合当时君臣激愤的心理,所以他诬上了,他受刑了。但他没有后悔!因为他心中有道义,他有侠客梦!而李陵是他认为的有道义的人。
这是司马迁从李陵平时的为人处世以及李陵在与匈奴之战中的表现,以及当时战争环境进行了分析论述而得出的结论。
从平时行为来看李陵是个有高风亮节的好青年。资料图:来源网络
司马迁说李陵:
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陵平时就是一个孝顺长辈,讲信誉,取舍讲究道义,懂礼让,对下人好,而且国家有难之时冲在前头恨不得以身殉职的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叛国呢?不可能的,我们普通人都做不到他这样有原则,且以叛国为可耻,何况是他?
如果你知道李陵当时的战况以及在战争上的表现,你也会觉得司马迁做得很对的。
五千步卒,深入胡地,横挑强胡司马迁描述李陵抗击匈奴的情况是这样:
“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有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
我们看当时李陵的条件有多么恶劣?“步卒”“不满”五千,就是说他带的兵连五千都没有,别人打仗动不动就几万几十万,可他五千兵都没有,可见兵少得可怜,而且他的兵还不是骑兵,全是步兵,他就带着这不满五千的步兵跑去和匈奴的骑兵作战,还打到了匈奴的大本营!“横挑强胡”几个字足见当时李陵气势之澎湃,连愚儿读到这里都心情激荡,更何况当时现场。
“强胡”亦是显示了当时敌人的强大,胡就是匈奴突厥人。
古代突厥属于游牧民族,没有固定居所,食物少所以民风彪悍,野蛮,到处抢夺财产食物。他们是传说中的马背上的民族,战斗起来可以不要命那种。他们常常侵犯中国边境。历代统治者都为打匈奴绞尽脑汁,而且基本打不过,汉高祖刘邦当年打匈奴都差点把命留下。足见匈奴人强悍 ,强胡就更强了。
唐王昌龄那句有名的诗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就很能说明,匈奴有多可怕,人们都希望再有一个飞将军李广出现,而这李广就是李陵的祖父。
资料图:来源网络
我们可以看到李陵虽名气不如李广,他的作战能力确实了得。带那么少的兵去深入胡地,和匈奴单于大战十余日,杀死的敌人远远超过他们那几个人应该做到的。杀得匈奴医疗队救死扶伤都来不及,可见战果了得!
匈奴震怖,举国共击最后怎么样呢?
“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奚征其左右咸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而围之。”
匈奴的那些君王是又震惊又害怕啊!都没想到让他们害怕的李广已经死了,他这个孙子却还能这么厉害。所以把他们分散在各地的左右咸王召了回来,又把全国的弓箭手招了回来,集中火力对付李陵。
这足以见得李陵的恐怖!他们对待与李陵作战也是慎重加慎重!是恨不得举国之力把李陵给干掉的。这种情况下,李陵那几个兵怎么能抵挡得住?
资料图:来源网络
但是呢,李陵他还“转斗千里”直至“矢尽道穷!”他跟匈奴那么浩浩荡荡的阵势还要讲战术打游击啊,直到最后弓箭都用完了,被逼上了绝境。
“救兵不至, 士卒死伤如积”
就那么几千个士兵,死得七七八八了。
“救兵不至”这里就看得很气人,很让人绝望啊!李陵跑去打匈奴 只带了不到五千的步卒,这想想就不太合理,不是找死是什么?可是司马迁前面说过李陵是“垂饵虎口”,就是说他带那点兵是去诱敌的。
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里也描述过这场战争的安排
“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於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馀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
就是说李陵只是去分兵的,可是后来匈奴集中火力围攻李陵,李广利将的三万兵却不来接应,“救兵不至”多么令人寒心,绝望啊!
试想一下,当时士兵手里什么都没有了,箭没了,同伴没了,剩下的那些人也伤得血肉模糊了,谁还有心思再战啊!可是
“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自引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者”
这里就足见李陵个人魅力有多强,他一呼劳军。
现在你还可以可以想象,当时士兵心里那绝望无力啊,基本是连战斗心都没有的,可能还有的趴在死人堆里干脆就等死算了,可是李陵一喊啊,“兄弟们!我们跟他们拼了!”他们又全都爬起来,忍着难过,将血泪往肚子里咽,拿着空弓,拔出佩刀,去与强悍的匈奴肉搏死拼,就是死了也还要再杀几个匈奴。
李陵这样的死都不怕的人,怎么会为了性命而作投降这种辱国毁家之事呢?恐怕他连死得心都有了。为什么李陵可以一呼劳军?因为他平时就很爱惜自己的士兵啊!
“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
当时汉代官场相交是什么个情况?隔三差五拉在一起,举个会摆个宴席,听个小曲,来互相拉拢关系。跟现在动不动开个包厢找几个姑娘作陪,K个歌联络感情的差不多了。
可是李陵不啊,他骄傲得狠,不屑与这些吃干饭的脓包们为伍,他拒绝交游拉关系,把好处都拿来慰劳同自己出生入死的士兵了。他也因此能得人之死力。
古人不同如今,那是士为知己者死的。
当年信陵君窃符救赵,他的门客侯赢为了报答他的恩情,直接用自杀的方式来激励他;孟尝君的一个门客因为误会了孟尝君对他的诚意,直接就拔刀往肚子上插一刀,自尽了;田横当时被汉高祖逼得跑到一座小岛上。汉高祖多次跑去招安,把田横感动了,直接把自己脖子割了,让人把头献给汉高祖。后面田横两个手下把田横脑袋送到之后,也齐齐一把刀把脖子抹了。最后田横带到岛上的人听说田横死了,也全都抹脖子自杀了。
可见古人以死报知己是可信的,李陵用真心待士兵,士兵自然愿意为他而死。可是,李陵带去的那些他精心爱护训练出来的士兵全都死了,他自己心不痛吗?那还不是直接一抹脖子就行了。可是,他不能啊!他为什么带兵到匈奴?是为了打匈奴啊!可是他匈奴没灭反倒把士兵性命全赔进去了。司马迁可以为了写史记忍受腐刑 ,李陵自然也想着忍辱佯装投降,来找机会报效大汉啊!
李陵的无奈资料图:来源网络
可是汉武帝做了什么?直接不念半点功劳把他老母亲和妻子都杀了,还把唯一为他说话的司马迁给弄了个腐刑。他还有什么脸面再回到大汉呢?
说李陵活该的,也不想想自己处在这个位置会怎么样?他不可以怨吗?我祖上三代功勋,后代说砍就砍,半点情面都不讲,我出去打个仗,回来老母亲妻子死了,我有何面目再回来面对他们?没有!所以我猜这也是他后来宁愿老死环境恶劣的匈奴,生为他世人,死为异域鬼也不愿意回到大汉的原因!
要说他后来为什么不死,因为他的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啊!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当时自杀那么悲壮,是因为当时兵败就死了,死得悲壮,死得气势。而李陵一开始就打错了主意,他想曲线报国,但是人家把他可以报国的路都堵死了!他带了近五千人尚且没能把匈奴干下来,更何况,他最后被国抛弃,孤身一人,又怎么可能在匈奴翻起大风浪来?
永远的遗憾资料图:来源网络
李陵的悲剧就是他再也没有机会证明他自己了…所以千古而今就只有司马迁一人懂他吧。也不知道李陵临死之前,是否知道大汉朝还有司马迁一个陌生的知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