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回流”的假象与真相:一位深圳干部的底层观察

历史海大富 2024-09-22 03:26:39

深圳与香港,一河之隔,曾是许多深圳人“逃港”的目标。如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不少香港人反而选择回流深圳定居,表面上看,这是香港与内地经济融合的自然结果。数据显示,约有20万香港人长期居住在深圳,他们在福田、皇岗等口岸附近形成了独特的港人聚居区。这些港人在深圳生活、工作、甚至在内地购房,似乎与当地居民逐渐融为一体。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真正的“回流”是否真的发生了?

香港人口减少背景分析

2020年,香港的人口普查数据揭示了一个显著的变化:香港人口减少至747.42万人,比上一年减少了4.6万人。这是自20世纪初以来,香港近20年内的首次人口下降,进一步讲,这是60年来最大的年度人口跌幅。这一变化背后,有多个因素在共同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居住成本和政治环境等方面的变化。

经济因素是推动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香港的经济形势愈发严峻,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香港本身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受到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较为显著。许多原本依赖国际市场和贸易的行业受到了冲击,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生活压力加剧。同时,房价和生活成本的持续攀升,也让不少普通居民感到难以为继。香港的高房价问题由来已久,虽然在政府的调控政策下有所缓解,但整体上,房价仍处于一个极高的水平。对于中低收入群体来说,住房问题依旧是一个难以承受的负担。

此外,香港的居住成本也是影响人口减少的一个关键因素。高昂的房租、日益增加的物价以及有限的公共资源让许多人对未来生活失去了信心。特别是年轻一代,面对居住环境狭小、生活压力巨大,逐渐转向考虑其他更具发展潜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生活。例如,深圳等内地城市凭借较低的生活成本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不少香港居民的迁入。相比之下,香港的高房价和有限的就业机会,使得许多人感到难以在本地实现长期稳定的生活。

与此同时,政治环境的变化也加剧了这一趋势。自2019年起,香港的政治氛围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社会动荡以及与内地的关系变化,使得不少人感到不安。一些居民出于对未来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对个人自由的担忧,选择迁往其他地区。

与人口减少趋势相对应的是,2020年香港的净迁出人口达到了3.98万人,创下了2006年以来的新高。这个数字背后反映了越来越多的香港人选择离开家乡,迁往其他国家或地区。根据相关数据,迁出香港的居民主要选择的目的地包括英国、美国和中国内地。每个目的地都有其吸引这些居民的独特原因。

深圳与香港的紧密联系

深圳与香港地理上仅有一河之隔,历史上,这种接壤的关系促使大量深圳人通过各种方式移居到香港。尤其是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深圳作为一个边境城市,很多居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机会,冒险“逃港”,通过游泳、偷渡等方式进入香港定居。

每年,不少拥有香港户籍的人都会选择返回深圳,参与各种家族活动,尤其是在一些传统节日或重要的家庭纪念日,祭祖、家庭聚会是他们与家乡维系情感的重要方式。祭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不论是农历新年还是清明节,很多移居香港的深圳人都会带着家人回到原籍,祭拜祖先。

回到深圳后,他们通常会在家乡的祖屋里聚集,全家围坐在一起,品尝传统的大盆菜,讨论过去一年中的家族大事,或者分享香港的生活近况。

很多香港人回到深圳时,还会借机走访当地的亲朋好友,修缮老屋,维护家族祠堂等。这些活动让他们虽然身处香港,却依旧能够保持与深圳家乡的文化和情感联系。数据显示,目前约有20万拥有香港户籍的人长期居住在深圳,他们主要集中在福田、皇岗等地区,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港人聚居区。福田和皇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便利,紧邻香港,成为了很多港人落脚的首选。皇岗口岸是深圳和香港之间最繁忙的通关口岸之一,许多香港居民每天在这两个口岸往返于深港两地,从事跨境工作或者进行生活补给。

这些长期居住在深圳的香港人,虽然法律上拥有香港户籍,生活上却早已习惯了在深圳的日子。他们的孩子往往在深圳的学校就读,接受内地的教育,但回家时却依旧讲着粤语,维持着香港的生活习惯。很多在深圳居住的香港人甚至会将家人接到深圳长住,既享受深圳相对宽敞的居住环境和较低的生活成本,又能保持与香港之间的紧密联系。与此同时,深圳便利的交通设施和较低的物价也成为吸引这些香港人定居的重要因素。

尽管深圳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与香港有所不同,但两地之间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在深圳的大型超市里,港货区一直都是香港居民的购物首选,尤其是在春节等传统节日期间,香港居民会大批采购港式食品、礼品,回香港探亲时带回家中分发给亲戚朋友。此外,深圳的餐饮业也迎合了这部分香港居民的口味,不少深圳餐厅推出了港式茶点、烧味等经典菜品,以吸引香港居民的光顾。

香港人在内地的文化差异与行为表现

虽然许多香港人已经在深圳等内地城市长期居住,但他们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在与内地居民的日常交往中,整体上两地居民相处较为和谐,但在一些具体的社会活动和文化互动中,香港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他们更倾向于按照香港的交往规则和生活习惯行事,较少主动融入深圳的社会活动或社区互动。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疫情防控期间的反应。内地居民在面对防疫措施时,大多表现出高度的配合和支持,尤其是在社区进行信息登记、健康码核验以及核酸检测时,普遍愿意遵守社区安排。然而,许多香港人对此却持有保留态度。他们常常对信息登记表示抗拒,认为这种行为涉及到隐私问题,因此不愿意提供详细的个人信息或配合防疫要求。

在深圳的一些渔农村,尤其是港人较为集中的地区,社区工作人员常常遇到香港居民在处理问题时与内地居民截然不同的态度。根据深圳干部的观察,在一些普通的治安案件中,涉事者往往是香港居民,例如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小纠纷、商店消费争执等。这些香港居民在面对纠纷时,常常采取更加直接、激烈的方式解决问题,甚至会出现打架斗殴等行为。相比之下,内地居民通常会选择通过社区或物业进行调解,较少直接诉诸暴力。

更为复杂的是,在执法过程中,一些香港居民面对内地民警时表现出的态度明显不同。他们常常在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亮出自己的港籍身份,试图通过这一点来获得特殊的待遇。这种态度不仅表现在与警察的互动中,也常常出现在与商户、邻里的冲突中。香港居民时常会在争执中指责对方不懂法,甚至对内地的执法人员进行指责,认为内地的执法不够专业或不文明。尽管这些问题并非普遍现象,但在香港人较为集中的地区,这种现象更加频繁地出现。

文化适应与制度融合

如今,随着香港与内地的联系愈加紧密,香港的文化和制度正在逐渐向内地靠拢。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是香港纪律部队的调整。香港的纪律部队,包括警队、消防队等,以前一直采用的是西式步操,这与香港曾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渊源有关。

而近年来,随着香港回归后的逐步融合,香港纪律部队开始改用中式步操。中式步操在内地的军事、警务系统中早已成为标准,它强调团队协作和集体精神,队伍中的每个成员都要保持高度一致,动作整齐划一。

与此同时,香港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最具代表性的是香港立法会参选资格的调整。在过去,香港的立法会选举对候选人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基本的法律资格和政治背景,而如今,"爱国爱港"的要求被明确纳入其中。根据新规定,所有参选立法会的候选人必须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对香港作为中国特别行政区地位的认同。

立法会作为香港的重要政治机构,肩负着制定和通过法律的职责,参选人的政治立场直接关系到香港未来的法律走向。通过增加“爱国爱港”的参选资格要求,中央政府希望确保香港的立法会能够更加有效地执行与内地协调一致的政策,推动香港在制度和法律层面更好地与内地接轨。

内地高校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在科技、工程、商学等领域的教育优势,吸引了不少香港学子前来深造。这些学生不仅在学术上接受了内地的教育体系,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内地的社会环境与文化习惯。在高校的日常互动中,香港学生与内地同学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多,这种跨文化的沟通无疑促进了香港与内地的相互理解与融合。

此外,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不断推进,香港与内地在经济上的合作也日益紧密。大量香港企业和人才涌入内地,特别是在深圳、广州等大城市,香港企业家们发现内地市场潜力巨大,政策支持力度也不断增强。对于很多香港人来说,内地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而是充满机遇和希望的区域。

参考资料:[1]徐翼.“一国两制”与中国现代政治文明——香港双重代表制的生成逻辑[J].公共治理研究,2024,36(2):15-28

0 阅读: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