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我”的批判;谁说《道德经》是对《易经》的拓展和发挥?

问道化鸣 2025-01-14 18:08:39

翻阅资料,一篇《老子<道德经>就是对<周易>的拓展与发挥》的旧作,赫然映入眼帘,那是我刚开始解读所谓“三玄”时,对所谓源头文化的初步印象。

文章说:《道德经》的“道”就是《易经》之“道”,即“易道”。在《易经》的拓展和发挥方面,毫无疑问,老子是主帅。

现在看来,当初的观点当然很幼稚,但我想,大家对此应该都有个共识: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积累和慢慢领悟的过程,也就是说,领悟是一个“渐悟”的过程。所谓“顿悟”,那也是在一定积累之后,对某些道理的顿然领悟,但也不是对所有道理的豁然开朗。

禅宗有“南顿北渐”之争,其实顿悟和渐悟之间哪有什么高下之分,所谓“顿渐”之争,所争的不过是一个名头而已。

易道之“不易”,就是老子之道的“恒”吗

原文说:《易经》有“三易”即“简易”、“变易”和“不易”,“不易”就是《道德经》的“恒道(常道)”,它独立而不改:宇宙有更迭,人类有代谢,万物有始末、生死、枯荣,而“道” 不变、不易,始终如斯,古今如一。

传统文化中,通常是把“三玄”之道杂糅在一起互解的,这不只限于宗教界人士,很多大学教授也是这样,比如曾仕强、郭继承等人。当然,这样的解读,似乎更能迎合大众口味。

但是这样的解释,只看到了道家之“道”与“易道”表面上的相同,却忽略了两者的根本差异。

即使易道有“不易”的“定理”,但“不易”仅仅是易道的三大定理之一,且易道的核心还在“易”的本义即“变易”上,因为如果不变易,就没有“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生生之意”“至妙之理”。

而易道所谓的“不易”,特指先天八卦序数及数的规律,以及后天八卦方位及其相关结构的分布规律,在任何时空中都是永恒不变的,都是适用的。

但是,不论是先天八卦还是后天八卦,不论是序数、规律,还是结构、方位,这些都是为了方便人的认知而“设定”的,就是说,人们制作的这个“认知工具”,以及它所表达的象征意义,是恒定不变的。

但是老子所说的“恒”,是就自然之道的永恒不易属性而言的,它“先天地生”,但却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没有规律,不是定理,它的自然性决定了它的顺遂物性,随方就圆的属性,所以老子说“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也正是因为这个“道”无形无状,无声无息,没有规定性,所以才“寻寻不可名”,才“道恒无名”,就是说没法定义。

“谦卦”的“贞吉”,就是老子的“信言”吗?

旧作认为:《易经》与《道德经》两部经典对“谦”的注释殊途同归,并以谦卦第二爻的“鸣谦,贞吉”,与《道德经》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对比,得出结论:

“一个‘谦’字,在《易经》,在《道德经》以及《论语》这三部主要哲学巨著里,都占有突出而特殊的地位,是泱泱中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支柱之一。

这是初学“三玄”时最常见的误解,以为《老子》《庄子》与《易经》其道为一,其义相通。如果我们置身于汉末魏晋南北朝“玄风”思潮称雄天下的时代,也许这样的解释很时髦,很有市场,会收获“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的赞同。

然而,卜辞的预测之辞,与老子的直观描述之间,存在着“人为”与“自然”的鸿沟,以及迂曲推测与直接判断的差异。何况,“谦”被“鸣”出来,还能称为“谦虚”吗?这不正是老子所批评的“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吗?

故“鸣谦”就是自我吹嘘的“谦”了。

先来看“鸣谦,贞吉”。很多人被“贞吉”蒙蔽了。岂不知“鸣”用在人的言行上,多指口头,而非实际上的行为。如:自鸣得意。

因此,“鸣谦”就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谦”,即自我张扬的“谦”。所以《谦卦》六二之“谦”,是徒有虚名的标榜之“谦”,故曰“鸣谦”。“鸣”在这里就是自我鼓吹,名不副实。

即使按照传统解读,他的意思也只能是:谦虚的名声传扬,守正即可吉祥”,也就是中心纯正,就能臝得好的名声。

无论怎么解释,它跟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都不沾边。

那么,“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涉及“谦虚”吗?不仅这句话不涉及“谦虚”之德,就是整个《道德经》也没有这样的说教文字。老子只做客观陈述,不做价值引领与说教。

所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是说实在的话质朴不溢美、不伪饰,溢美伪饰之词华而不实,这是就“天之道”和“圣人之道”质朴、率真,不染俗尘而言的,它超然独立于万物之上。

因此“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实在没有一点“谦虚”之意的表达,儒家思想才不离谦恭、谦和、谦退、谦虚。

《周易》和《道德经》没有相通之处

所以说:《道德经》不是对《易经》的拓展和发挥,这两者的思想主旨与用途都天差地别,老子、孔子时期的《周易》尚处在原始卜筮的层面,故,秦始皇焚书,而“卜筮之书传者不绝”。

即使“晚年喜易,韦编三绝”的孔子,偶有涉及,也只是三言两语,且只是用来算卦,故有子贡之问曰“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繁’……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亦信其筮乎?”

很显然,就连最得意的弟子子贡都感到纳闷:您不是教导我们说,有德行者不求神,有才能者不占卜吗?何故您现在整天看周易?

虽然孔子说“予非安其用也,予乐其辞也”,表达了他读易的目的不在于算卦,而是其中的言辞与史料,而这些古人之“遗迹”在《尚书》里又没有。但无论如何,都不可否认,从孔子师徒的一问一答中,都能看出:那个时期《周易》的主要功能是算卦。

即使经过战国时期《易传》的哲学化提升,《周易》之道与老子之道仍然不可混为一谈,《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句话就把易道与老子之道的区别表达明白了:

易道不离阴阳,而老子之道没有阴阳;易道核心在于阴阳互化的变易,老子之道核心在“不易”,一切对立观念都是老子所否定的;易道通过操作而“卜”得“前识”,老子之道通过“无为”实践,获得天下的“无不为”,而“前识”正是老子所批评的;“易学”的发展高峰在两汉以后,老子之学在先秦为诸子所宗。



2 阅读:52
评论列表
  • 2025-01-15 13:50

    天地阴阳变化永远都在,何以老子说的道没有阴阳?老子是史巫,集不下七千年的智慧积累,才有道德经。易穷则变,黄帝尧舜易之以书契,得以变则通,通则久。而到春秋时期再度易穷,根本没人在乎卜筮,甚至屠杀史巫了,无奈之下也是极其明智,老子最终传易予并非史巫的孔子,自己出走,标志整个史巫阶层退出了历史舞台,孔子后战国时期,史巫消失的无影无踪就是证明。老子说道孔子编周易,是自伏羲作易始作八卦后,易这个非常古老而独特的创造系统的终结。老子跳出太极两仪之上去说玄之又玄,孔子则循传统易道教化百姓。 老子说的道,其根基是源自易,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生蓍即道生一,倚数即生二三。

    《爱过的罪》beyond乐队 回复:
    你说的很对,不过小人之福说的就是你自己[笑着哭]
    海隅 回复: 《爱过的罪》beyond乐队
    春春,这是孔子的话。你嘛就来何校灭耳了[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