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十分风光的6种“铁饭碗”,今多数消失不见,干过的都老了

旺仔甜妹妹说 2024-09-11 14:39:12

四十年前当时的一句顺口溜:我们这里当时的顺口溜是,听诊器(医生)方向盘(开车的)杀猪刀子(杀猪卖肉的)售货员(站柜台卖东西的)。这四门行业最吃香,那时候计划经济,凭票购买,听诊器,方向盘,杀猪刀子,售货员最吃香的工作。40年前这可是一流的好工作,一般人可干不上啊。曾经的铁饭碗你,如今风光已不再,经历过的60一70岁了,干过的人都老了。

1、说到供销社售货员,印象可太深了! 乡下的供销社,铺门不大,环境也不佳,可是在当一个香勃勃!知识青年不管走到哪,当地人一眼就能认出你是知青,如此一来,我到供销社买东西,任何紧俏物质,售货员都会热情有加地卖给我。譬如肥皂,纱线等等! 知青能轻而易举买到紧俏物质,别提当时小姑娘的我有多高兴,并引以为傲!

2、当时我们人民公社是一一共有二个播音员的:他们早上播音天气一般走到门囗抬头看看天上:就回到播音开始:就说今天天睛什么的:当时是靠播音肉眼看天气的。当年中央电台是《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是6:30分播出,各省市台与各广播站都要转播。记忆犹新!那个年代的宣传教育真是进入千家万户,人人知晓!

春耕摇种育种时期,有时晚上,公社管委会也组织召开广播会议。我们那里当时一家一个小喇叭,跟公社广播站连着。

3、电影放映员,七十年代农村电影放映队,一个村(那时叫生产大队)一个月会差不多轮一次,电影放映队来村里,晚上杀鸡、杀鸭,吃的就跟农家过年似的。他们为当时在农村传播电影文化,传播正能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大队放映员每个月十三块七毛。一般在各生产队长家吃饭。每餐给一毛八的伙食。

我们公社有28个大队组城,在个那个文化困乏的年代,广播站电影队是党的宣传侯舌,各村都有广播喇叭,早午晚三次广播,各村轮流放映:,每到晚饭后男女老少拿上马杂板発聚集在映幕下,可以说人山人海好不热闹,四里八村的群众特别热情不落幕人们不会散去。真正体现了文化阵地的作用。后来电视普及了电影受到了影响。

4、7一80年代最羡慕的工作是驾驶员,免费走南闯北,吃香喝辣的,工资高,路上顺带一些货捞点外快,可到现在是份苦差,不为生活所迫,是没人愿意干的。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手把方向盘一转,给个副县长都不干。

六七十年代有司机,学习汽车行驶理论二年,跟车实习六个月以上,方能取得行车资格。那时的司机,汽车的小毛病都会修理。那时的司机才技术过硬,一般毛病或换胎都是一人搞定。学开车首先要懂修车。

5、食品站卖肉佬,还有一把刀,食品站卖肉的也很吃香,那个时候买肉需肉票,肥廋就看他的那一刀,我们这里碰到卖肉的都点头哈腰。那个时候猪肉真的是七毛三一斤,很多年都是这个价格,七毛三分钱需要一个成年人好几天才能挣到。一想到那个时候的生活心里就不是滋味,缺吃少穿,现在好了,好日子我们也过上了,不吃亏。

6、粮站质检员,当年是粮站、食品站、供销社三巨头都不敢得罪,特别是粮食交公粮排了一上午的队轮到自己了却被粮食工作人员告知粮食回家再晒……一言九鼎呀,只能回去再晒,回忆过去泪汪汪

社会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将来人工使用将越来越少。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新技能,适应社会和科技的进步,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