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到了,挖到了!”
2008年10月份的一天,家住重庆巫溪的李常权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于是便开始在自己房子底下一直不停的挖坑。
让人没想到的是,李常权竟然真的挖出东西来了,还凭借着这些东西挣了不少钱。
——【·一个农民的奇遇·】——
据他所说,那天晚上,他在梦中,一位白眉道长出现在他面前,指着村子附近的一处山坡说:“在你家屋下,藏有世间难得的宝藏。”
李常权醒来后,将这个梦当作是一场普通的幻想,并没有太在意。
然而,接下来的三个晚上,他又连续做了同样的梦,每次梦中,那位白眉道长都会出现,用同样的话语指引他去挖宝。
这连续四晚的梦境让李常权感到不安和困惑,他开始认真思考这个梦的含义,是否真的预示着什么。
带着这份疑惑,李常权向家人讲述了自己的梦境,并表示想要去梦中指示的地方挖掘看看。
然而,李常权的想法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他的妻子认为这只是一个荒诞的梦,不值得浪费时间和精力。
她担心李常权会因此耽误农活,影响家庭收入,李常权的儿子也觉得父亲的想法太过天真,认为这种“挖宝”的行为会让村里人笑话。
面对家人的反对,李常权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明白家人的担忧是有道理的,但内心深处,他总觉得这个梦境意味着什么。
经过一番内心挣扎,李常权最终做出了决定,他对家人说:“即使什么都没找到,我们也只是白费力气而已,但如果真的有什么发现,那可能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带着这份执着和好奇,李常权开始了他的“挖宝”之旅,他没有想到,这个看似荒唐的决定,将会为他和整个家族带来意想不到的转折。
——【·意外发现·】——
李常权按照梦中的指引,来到了村子附近的一处山坡。
他带着简单的工具,开始了挖掘工作,起初,他只是在表层土壤中翻找,希望能发现一些古董或者金银财宝。
然而,随着挖掘的深入,他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经过几天的辛苦劳作,李常权挖到了一处奇特的地形。
这是一个深约16米,宽约1.5米的洞穴,里面竟然有水流动的声音,李常权惊讶地发现,这个洞穴实际上是一个地下暗河的出口。
这个发现让李常权兴奋不已,他小心翼翼地探索这个洞穴,发现里面不仅有清澈的水流,还有一群群鱼苗。
后经过专家的考察,鱼泉被确认为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下暗河出口。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由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经过长期溶蚀作用而形成的特殊地貌。
在这种地貌中,地下水的流动常常形成复杂的暗河系统。
鱼泉正是这样一个系统的出口,更令人惊喜的是,鱼泉中生活着两种特别的鱼类:洋鱼和油筒子鱼。
这两种鱼都是珍稀品种,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到。
洋鱼是一种体型较大的鱼,肉质鲜美,在当地很受欢迎。油筒子鱼则因其特殊的形态而得名,它的身体细长如筒,皮肤光滑油亮。
这两种鱼的发现不仅让李常权感到惊喜,也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兴趣。
专家们认为,这些鱼类可能是通过地下暗河系统迁移到这里的,它们的存在为研究地下水系统和鱼类进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从“鱼王”到旅游景点·】——
李常权的发现很快在当地引起了轰动,村民们纷纷前来参观这个神奇的“鱼泉”,李常权也因此成为了当地的“名人”。
在最初的几年里,李常权主要靠捕捞和销售鱼泉中的鱼来获得收入。
由于这些鱼类的稀有性和美味,很快就在市场上受到追捧,李常权的年收入因此达到了惊人的30万元,这在当时的农村地区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
李常权的儿子小李在外地工作,见多识广,他认为仅仅靠卖鱼是无法长久持续的,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鱼泉打造成一个旅游景点。
这个提议最初遭到了李常权的质疑,他担心过多的游客会影响鱼泉的生态环境,也不确定是否有人愿意花钱来看一个“水洞”。
然而,在小李的坚持下,他们决定尝试一下这个新的经营模式。
他们开始对鱼泉周边进行简单的开发和整理,修建了一些基础设施,如观景台和休息区。
同时,他们设立了5元的门票,允许游客近距离观察地下暗河和鱼苗。
出乎意料的是,这个简单的旅游项目很快就受到了欢迎。
游客们被鱼泉的独特景观所吸引,纷纷前来一睹为快,特别是在夏季,清凉的地下水和神秘的暗河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
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李常权和小李开始进一步完善景区设施。
他们增加了解说服务,详细介绍鱼泉的形成过程和鱼类特征,他们还在景区周边开设了小型餐馆,为游客提供以洋鱼和油筒子鱼为主料的特色菜品。
这种经营模式不仅为李常权家族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
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景区的管理和服务中来,整个村子因此受益。
——【·转型发展·】——
然而,好景不长。
2020年,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国家实施了为期十年的禁渔政策。
这项政策虽然对长江的生态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给像李常权这样依赖渔业的人带来了巨大挑战。
禁渔政策意味着李常权不能再捕捞和销售鱼泉中的鱼类。
这对于以鱼类资源为主要卖点的鱼泉旅游景点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李常权和小李面临着如何在新的政策环境下继续经营的难题。
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决定对鱼泉景区进行转型。
他们将重点从单纯的观赏和品尝鱼类,转变为科普教育,鱼泉被改造成了一个科普展览区,主要介绍地下暗河的形成过程、特征,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珍稀鱼类知识。
他们邀请了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参与展览内容的设计,制作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展板和模型。
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鱼泉的自然美景,还能学习到丰富的科学知识。
这种新的经营模式不仅符合了禁渔政策的要求,还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
与此同时,李常权开始尝试人工养殖云南盘鮈鱼。
云南盘鮈鱼是一种珍稀的淡水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李常权认为,通过人工养殖这种鱼,既可以保护野生资源,又能为景区提供新的观赏对象。
为了掌握云南盘鮈鱼的养殖技术,李常权多次前往云南学习。
他在鱼泉附近建立了一个小型养殖场,开始尝试培育这种鱼。
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如水质控制、饲料配比等问题,但李常权凭借着他的坚持和学习精神,逐渐掌握了养殖技巧。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常权的云南盘鮈鱼养殖项目开始见效。
这些漂亮的小鱼不仅成为了景区的新亮点,还吸引了一些水族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
李常权还计划将来可以向市场供应人工养殖的云南盘鮈鱼,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做出了贡献。
如今的鱼泉,已经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景点,而是集科普教育、生态保护和特色养殖于一体的综合基地。
它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观光体验,也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成为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