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曾经风靡却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吃胎盘”“胎盘料理”来说,将脐带、胎盘中的干细胞存储起来成为了许多新手爸妈、二胎家庭处理脐带、胎盘的新潮方式。在科学界也不断有研究证据表明,存储围产组织中的脐带、胎盘,合理利用人类的胎盘和脐带,不仅是为自己的家庭提前备份健康资源宝库,更重要地是在解决生物医学废弃物的同时,也可以解决全球干细胞治疗市场间充质干细胞短缺的问题。
实锤!胎盘和脐带来源干细胞用于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优势巨大
“围产期组织作为生物材料和干细胞的来源,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克服临床上生物支架和细胞来源的短缺问题。”日前,发表在《Acta Biomaterialia》杂志的一篇综述认可了这点,且该综述还提到:“胎盘和脐带等围产期组织是人类干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外基质蛋白的丰富来源,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包括促血管生成、抗炎、抗纤维化、抗菌和免疫调节。”
研究证实,围产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用于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具有以下优势:
1.量多且采集方便:既往MSCs来源于骨髓,脂肪等组织,采集过程痛苦,可能给供者带来侵入性伤害,而围产组织作为一种分娩后被常规丢弃的医疗废物,可以使用非侵入性策略轻松获取大量MSCs,同时不存在伦理方面的问题。
2.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特性:围产组织来源MSCs不表达人类白细胞抗原II类(HLA-DR)或T细胞激活所需的共刺激分子,没有免疫原性,处于免疫耐受状态,此外,其还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特性。
3.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能力,并表达粘附分子,这对损伤组织的归巢很重要。
4.具有其他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包括促血管生成、抗炎、抗纤维化、抗菌等。
部分临床研究案例:胎盘和脐带干细胞——改善健康的重要武器
基于特殊的生物学性质,胎盘和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被认为在改善健康和疾病治疗上具有广阔的前景,包括在神经系统、心脏病、糖尿病、肝脏等组织再生、免疫和炎症反应的控制上均表现出潜力。
1
修复心肌,拯救心脏
冠心病、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死因,已成为21世纪心血管领域的重大挑战。国际知名医学杂志《BMC Medicine》发布了中国十二五期间的863重大专项研究成果 ——《经冠状动脉注射人脐带华通氏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梗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参照FDAII期临床研究标准设计,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并首次应用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梗的临床研究,共筛选16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在合适的时间窗内,联合常规临床相关治疗,经冠状动脉输注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安全和有效的,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有望成为治疗心脏疾病的干细胞疗法的新方法。
2
修护肝脏,延缓肝病进展
肝脏疾病是目前全球患病人数最多的疾病之一,终末期的肝脏疾病在临床上更是具有治愈率低、成本高、转移性快、死亡率高等特点。2021年,中国科学院王福生院士团队在国际肝病学杂志发表的研究结果也证实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肝硬化的作用,该研究纳入了219例肝硬化患者,108例接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另外111名接受常规治疗。
在13-75个月的随访检查期间,干细胞治疗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肝细胞癌无事件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75个月的随访中观察到:干细胞临床治疗显著改善了肝功能,相比于对照组,干细胞治疗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活性、胆碱酯酶和总胆红素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改善。此外,在干细胞治疗组中未观察到明显的副作用或治疗相关并发症。
3
修复肠道损伤,降低炎症性肠病
肠道是人体消化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体中微生物群最集中的部位。研究表明,肠道是集体应激反应的中心器官,各种应激因素会导致肠道结构损伤和功能紊乱,包括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引起局部或系统性的炎性反应及病毒性因素引起的肠道结构和功能损伤。
有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可降低炎症性肠病,防止疾病复发。临床试验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可迁移至发生炎症的各部位,包括肠道炎症区域、结肠炎和肠系淋巴结等,能够分化为各种细胞,移植至许多组织中替代炎症细胞行使正常细胞的功能或分泌可溶性因子以刺激受伤的细胞和组织的存活和恢复。
4
再生特异性蛋白,加快韧带修复速度
骨关节外科中的肌腱和韧带损伤很常见,韧带本身的强度与胶原纤维的数量和大小有关,而胶原纤维在发育过程中会随着身体需求或发育而增加,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胶原纤维的生成速度也随之减缓,因此一旦韧带遭受损伤,修复通常比较缓慢,整个过程也较复杂与漫长。
《干细胞转化医学》一项临床数据显示,智利研究团队使用双剂量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临床治疗膝关节炎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单剂量组(细胞量:2X10^7)。无论单剂量还是双剂量治疗,间充质干细胞组的治疗效果都优于透明质酸对照组,只有接受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的患者在疼痛和膝关节功能上有明显改善,并且在12个月的随访期间,未发生不适症状。
5
改善生殖器官功能,恢复生育能力
生殖系统疾病多因功能障碍或结构受损导致生殖能力减弱,不同来源的干细胞可通过多种机制改善生殖器官功能,恢复生育能力,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一项研究实验结果初步表明,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通过增加雌激素的分泌和提高卵泡发生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来恢复卵巢功能。这些发现提高了我们对生殖系统干细胞疗法的理解,加快了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卵巢疾病的临床研究步伐。
通过分离胎盘不同部位得到的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丰富、异体且可持续的细胞来源,可在产后储存并应用于自体和异体的治疗中。相比其他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脐带/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更优越的固有特性,这使得其在临床应用时更具吸引力,已被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癌症、神经系统、骨骼、心血管疾病等。由此可见,脐带/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治疗方式,值得更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推广。
参考资料:
[1]蔡海军, 简华刚. 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修复和再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重庆医学》2023年3月第52卷第5期
[2]张红强, 张冰, 李建奇,等. 间充质干细胞实现心肌修复:机遇与挑战[J].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22, 39(5):25-30.
[3]黄贵才, 罗业浩, 江慧容, et al. 干细胞对肝脏疾病的临床治疗前景与研究现状[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19):3091-3098.
[4]臧成昊, 杨金伟. 间充质干细胞对肠道损伤及其修复过程中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2, 35(9):5.
[5]钱地坤综述, 吴术红审校. 间充质干细胞在韧带组织修复领域的应用进展[J]. 海南医学, 2022(010):033.
[6]刘紫君,常惠,王宇,吴效科 干细胞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J]. 生殖医学杂志2021年6月第30卷第6期
[7]蔡海军, 简华刚. 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修复和再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重庆医学》2023年3月第52卷第5期
[8]汪德海, 李天君, 高建恩,等. 围产期干细胞库质量管理体系构建[J].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19, 9(5):5.
[9]Wang YF, Li YX, Zhang YY, Jiang LH. Human 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the treatment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existing problems, effects and prospects.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2018;22(9):1470-1476.
[10]Choi, Y. J. et al. Umbilical cord/placenta-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hibit fibrogenic activation in human intestinal myofibroblasts via inhibition of myocardin-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A. Stem Cell Res Ther 10, 291 (2019).
[11]Xu L, Gong Y, Wang B, et al. Randomized trial of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for hepatitis B virus cirrhosis: regulation of Treg/Th17 cells[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4, 29(8):1620-1628.
[12] Kim TH, Choi JH, Jun Y, Lim SM, Park S, Paek JY, Lee SH, Hwang JY, Kim GJ: 3D-cultured human placenta-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spheroids enhance ovary function by inducing folliculogenesis. Sci Rep 2018, 8(1):15313.
[13] Deus IA, Mano JF, Custódio CA. Perinatal tissues and cells in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Acta Biomater. 2020 Jul 1;110:1-14. doi: 10.1016/j.actbio.2020.04.035. Epub 2020 May 14. PMID: 32418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