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首因效应:先入为主的强大力量,去顺应,别抵抗

帝生说情感 2024-12-09 04:16:29
一、首因效应是什么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即 “先入为主” 带来的效果。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在社会认知中,个体获得对方第一印象的认知线索往往成为以后认知与评价的重要根据。

首因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指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面的信息在总体印象中占有更高权重,也被称为 “第一印象” 作用或 “先入为主” 效应。1885 年,艾宾浩斯在有关记忆的著作中发现词表中第一个及最后一个词更容易被记住,这就是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雏形。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在有关印象形成的实验研究中,首先发现第一印象对人心理的影响这种现象的存在。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957 年,洛钦斯选择了一个小故事作自变量来验证首因效应。

这个故事描述了一个名叫吉姆的小学生的生活片段,故事由上下两段组成,分别把吉姆描写成一个热情外向的孩子和一个冷淡内向的孩子。然后,他把这两段故事按照 4 种组合方式念给随机分派的 4 组被试听,请他们回答吉姆是怎样一个人。研究结果显示,先听到上半段,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听到下半段的人,78% 的人认为吉姆是外向的;而先听到下半段,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听到上半段的人,只有 18% 的人认为吉姆的性格是外向的,有 63% 的人认为他是内向的。这充分证明了大多数人受到第一印象效应的影响。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总是处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对于因信息输入的顺序而产生社会认知偏差的现象,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后续的信息被同化进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另一种解释是以注意机制原理为基础的,最先接受的信息没有受到任何干扰地得到了更多的注意,信息加工精细,而后续的信息则易受忽视,信息加工粗略。

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首因效应的影响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如果个体的社会经历丰富、社会阅历深厚、社会知识充实,则会将首因效应的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另外,通过学习,在理智的层面上认识首因效应,明确首因效应获得的评价,一般都只是在依据对象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基础上而做出的评价,这种评价应当在以后的进一步交往认知中不断地予以修正完善,也就是说,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并不是无法改变的。

在社会认知中,首因效应对就业、人际关系、学习认知、商业甚至医学等都有影响。在记忆心理学中,识记材料在系列中位置不同,遗忘的情况也不一样,一般说来,处于系列首位或末尾的位置的材料更容易被记住,这也体现了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二、首因效应的提出者及验证

首因效应最早可追溯至 1885 年艾宾浩斯对记忆的研究,他在有关记忆的著作中发现词表中第一个及最后一个词更容易被记住,这就是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雏形。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希在有关印象形成的实验研究中,首先发现第一印象对人心理的影响这种现象的存在,并把这种机能效果叫做首因效应,提出首因效应能改变后续刺激的意义。阿希 1946 年的印象形成实验及理论,被其后的社会心理学者誉为古典理论。

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对首因效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957 年,洛钦斯选择了一个小故事作自变量来验证首因效应。这个故事描述了一个名叫吉姆的小学生的生活片断,故事由上下两段组成,分别把吉姆描写成一个热情外向的孩子和一个冷淡内向的孩子。然后,他把这两段故事按照 4 种组合方式念给随机分派的 4 组被试听,请他们回答吉姆是怎样一个人。研究结果显示,先听到上半段,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听到下半段的人,78% 的人认为吉姆是外向的;而先听到下半段,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听到上半段的人,只有 18% 的人认为吉姆的性格是外向的,有 63% 的人认为他是内向的。这充分证明了首因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且作用明显且具有持久性。

对于因信息输入的顺序而产生社会认知偏差的现象,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后续的信息被同化进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也有把这种解释称为原型论,属格式塔心理学传统,认为第一印象构成一个格式塔原型,随后的交往信息以这个原型为基础来理解,并整合到这个原型之中。另一种解释是以注意机制原理为基础的,最先接受的信息没有受到任何干扰地得到了更多的注意,信息加工精细,而后续的信息则易受忽视,信息加工粗略。

三、首因效应产生的原因

首因效应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作用,社会认知往往会发生偏差,而首因效应就是因信息输入顺序而产生的社会认知偏差现象之一。

对于首因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形成最初印象,构成脑中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后续的信息被同化进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这就如同一种同化模式。也有把这种解释称为原型论,属格式塔心理学传统,认为第一印象构成一个格式塔原型,随后的交往信息以这个原型为基础来理解,并整合到这个原型之中。例如,在对一个人的认知过程中,初次见面时获得的关于这个人热情外向的信息,会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后续再接触到关于这个人的其他信息时,我们会倾向于将这些信息与最初的印象进行整合,从而强化对这个人热情外向的认知。

另一种解释是以注意机制原理为基础,最先接受的信息得到更多注意,信息加工精细,后续信息易受忽视,加工粗略。实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较大作用。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例如,在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接触到的信息会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因为此时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个信息上。而后续的信息由于受到前面信息的干扰,往往容易被忽视,信息加工也相对粗略。

首因效应的产生还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如果个体的社会经历丰富、社会阅历深厚、社会知识充实,则会将首因效应的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这是因为丰富的社会经历和社交经验能够让个体更加理性地看待初次接触到的信息,不会轻易被第一印象所左右。同时,通过学习,在理智的层面上认识首因效应,明确首因效应获得的评价,一般都只是在依据对象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基础上而做出的评价,这种评价应当在以后的进一步交往认知中不断地予以修正完善。也就是说,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并不是无法改变的。随着对他人了解的深入,我们可以逐渐修正和完善对他人的印象,减少首因效应带来的偏差。

四、首因效应对人们行为活动的影响

1. 心理学角度与人们的记忆和认知过程密切相关,人脑对于新事物的认知过程中,会先形成初步印象,后续信息会被这个初步印象所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首因效应与人们的记忆和认知过程有着紧密的联系。正如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人脑对新事物进行认知时,会率先形成一个初步印象。这个初步印象通常是基于最先接触到的信息或体验而产生的,后续的信息则会受到这个初步印象的深刻影响。例如,当人们初次见到一个陌生人,往往会依据他们的外貌和举止形成初步印象,而在后续的交流中,这个初步印象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人们对这个陌生人的评价。

2. 社会学角度与人们的社会认同和社交行为有关,人们更容易相信和接受与已有观念和价值观相符合的信息,新事物或新人与社会认同相符,会持有积极态度,反之则消极。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首因效应与人们的社会认同和社交行为息息相关。人们通常更容易相信和接受那些与自身已有观念和价值观相契合的信息。当人们首次接触到一个新事物或新人时,会根据自己的社会认同和社交经验来进行评价和判断。如果这个新事物或新人与他们的社会认同相符,他们往往会抱以积极的态度;反之,如果不符合,他们则会持消极态度。这种社会认同对首因效应的影响在政治、文化和宗教等领域表现得尤为显著。

3. 商业营销角度在广告和品牌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广告商和品牌经理们利用首因效应塑造消费者对产品或品牌的第一印象,影响购买决策。

在商业营销领域,首因效应在广告和品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告商和品牌经理们常常利用首因效应来塑造消费者对产品或品牌的第一印象,进而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例如,一个产品在市场上的首次推广活动往往会决定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整体印象,从而对后续的销售和口碑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广告商和品牌经理们需要精心策划首次推广活动,以便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积极的第一印象。

就像在汽车行业,后驱是公认的豪车标准,但却不被大众所熟知。凯迪拉克抓住机会,推出 “没有后驱,不算豪华” 的广告,不断强调自己的后驱技术,让消费者提到后驱豪车就会联想到凯迪拉克。企业官网的首页也会做得高大上,并展示最值得炫耀的内容,因为官网是他人首次了解企业最便利的渠道,企业以此来增强合作伙伴和消费者的信任。广告投放的展示素材追求画面精美,体现品牌和产品的调性,线下门店的装修和陈列也会尽量显得整洁有档次,让路过的人群产生好感和兴趣。

五、首因效应在生活中的例子面试面试官通常会在第一时间对求职者的外表、言行举止作出评判,并根据第一印象来判断求职者的能力和素质。

在面试过程中,首因效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小杨去面试时,因穿着过于新潮给考官留下了 “华而不实、喜欢张扬” 的第一印象而被淘汰出局。“首因效应”,也叫 “第一印象” 效应,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 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且这一印象能够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如果求职者在面试时给面试官留下踏实、开朗、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坦诚、机敏、干练的第一印象,那么成功的几率将会大大增加。

2.品牌营销电视广告中通常会给出漂亮的外表和精致的包装,让消费者对其品牌产生好感,从而影响购买决策。

品牌营销中首因效应被广泛应用。如苹果公司在推出第一代 iPhone 时,通过独特的设计和创新的触摸屏技术,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可口可乐公司通过与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相关的广告,如环保、多元文化等,成功地引发了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赢得了消费者的好感和支持。还有凯迪拉克抓住汽车行业后驱是豪车标准但不被大众所熟知的机会,推出 “没有后驱,不算豪华” 的广告,不断强调自己的后驱技术,让消费者提到后驱豪车就会联想到凯迪拉克。企业官网的首页做得高大上并展示最值得炫耀的内容,广告投放的展示素材追求画面精美体现品牌和产品的调性,线下门店的装修和陈列尽量显得整洁有档次,都是利用首因效应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3.人际交往初次见面时,对方的外表、语言和态度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并可能影响我们对其未来行为的看法和人格特征的评价。

在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十分普遍。外貌方面,如果一个人看起来漂亮或者衣着得体,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他 / 她性格好、能力强,甚至更愿意和他 / 她交往;相反,如果一个人看起来不够好看或者衣着很差,人们很容易忽略他 / 她的其他优点。语言方面,如果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清晰、得体、流畅,人们往往会认为他 / 她有才华、智慧等优点;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语言表达不清或者使用词汇不规范、语法错误,人们很容易对他 / 她产生负面印象。

人们往往会根据第一次看到的行为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表现得友好、大方、得体,会给人留下好印象;表现出不好的行为,如不尊重他人、自私等,容易让人产生负面印象。环境也会对人们产生首因效应,一个人在好的环境中被接触到,人们往往会认为他 / 她具有一些好的性格特点,如开朗、自信等;相反,在糟糕的环境中被接触到,容易产生负面印象。

4.教育老师在迎新活动中的开场白、课程的第一堂课等都可能让学生产生第一印象,影响学生对老师和课程的评价。

在教育中,首因效应也有重要的应用。从学习难度来看,让学生先接触较为简单的知识点,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再逐渐提高难度,可提高学习效果。从教材编排来看,教师将重要内容放在前面,让学生在最初学习阶段接触重点知识,能加深印象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从教学方式来看,采用新颖有趣的方式,如故事讲解、小组讨论、互动游戏等,能让学生在学习最初阶段产生兴趣,加强首因效应。但教师也要注意,如果最初阶段传递的信息有误,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六、如何利用首因效应学会提升自己的外在形象制造他人了解自己内在的机会,从穿衣打扮上为自己加分,平时严于律己,不能邋里邋遢,要给人赏心悦目之感,从而激起对方进一步接触的冲动。

在生活中,我们常说不能只重视一个人的内在而忽略表面现象,但其实外在形象是他人了解我们内在的重要契机。人作为视觉动物,很多时候一见钟情往往是被颜值吸引。虽然大多数人都是普通长相,但我们可以从穿衣打扮入手提升外在形象。平时要严于律己,保持整洁得体的穿着,不能邋里邋遢。例如在面试场合,穿着合适的服装和得体的妆容可以给面试官留下积极的第一印象;在社交场合,良好的外在形象也能让他人更愿意与我们进一步接触。只有给人赏心悦目之感,才能激起对方了解我们内在的欲望。

2.懂得如何保持神秘感在第一次接触后,循序渐进释放自己的魅力,保持神秘感,激起对方的好奇心,让对方有探索的欲望。

第一次接触后,如果让对方产生了心动的感觉,接下来我们要循序渐进地释放自己的魅力。很多人在这个阶段会过于急切地展现自己的全部,反而显得做作不自然。我们应该在对方已有好印象的基础上,逐步展现自己的优点,同时保持神秘感。感情有时候就像一场心理战,不能一下子亮出底牌。例如在与异性交往中,适当保持神秘感,偶尔留下一些悬念,能引发对方的好奇心,让对方更想探索我们,随着对方的靠近,彼此的往来会越来越默契,从而让对方爱上我们。

3.保持主动面对爱情积极主动,利用自己的优势让对方注意到自己,争取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爱情中,无论掌握了什么原理或技巧,都要积极主动,不能坐以待毙。在快节奏的时代,遇到喜欢的人不容易,不能总是等待对方来找自己。当对一个人心动时,要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让对方注意到自己,这样才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例如在冷战后,想要让男人主动联系自己,可以利用 “首因效应”,调整自己的言行和外表,给对方制造好印象,让对方眼前一亮。

作者:蔷色,法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擅长家庭情感咨询,家庭咨询等,如需预约咨询,请发私信。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