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自我分裂的后面

听双聊情感 2024-02-26 12:45:21
自我分裂的后面

现代人流行一种感觉:好累啊。其中有充实而满足的累,也有冲突而空乏的累。这里呈现的是后者。

例,读研三的乔(化名)说她的心被分裂成了两半,干什么都尖锐对立:我讨厌人际交往也向往交往;心想的与说出的总是不一;我喜欢睡觉、做梦,不想醒来,但每天还是早起和不停地做事;我对自己既熟悉又陌生的分裂感,令我生活在高压中.......好无助的累啊。

乔是一个学业优秀,性情温和的女孩。她也纳闷自己,为什么读研究生之后,性情大变,变得自己都不认识自己?并试图了解,自我分裂感是如何形成的,想表明什么,能走向整合吗?

(一)自我去哪儿了?

乔并非只是个案,那样分裂样内心,是许多人现有的状态。而乔的内心自我,恰能回答我们想要解读、想要探讨的一些问题。

先看看乔的一段记录:“我生命一开始,就被安排了。从小我像个极度乖巧的宠物,令周围每个人开心,自己好像也是开心的。我的记忆中只有三方面:父母特别辛苦,对我关怀备至,从不让我做学习以外的任何事,我也没经历过什么逆反、竞争、恐惧之类的体验。我没有过父母的一次拥抱,只有他们的反复叮咛:努力学习才有出息,将来做个医生是我们家的荣耀。我从没特别难过或兴奋的事情,仿佛一直酣睡在父母的梦想里。高三时我感觉自己醒了,却发现是生活在别处,发现我一点都不喜欢学习,不喜欢任做何事。更糟糕的是,发现我离自己太远,找不回自己,也找不到自己,就连自己想要什么、什么属于我的,全然不知。我像是忙活在陌生的世界里。”

对乔而言,那个哲学命题无情地摆在面前:我是谁,来自哪里,要去向哪里?

不是谁都愿,都能反思这个命题。乔自然也不情愿思考,但她又不得不思考,如她目前面对所有事情一样,不愿接受也得接受。她的自我感,就像一个睁眼瞎,盲目而辛苦地走在不知去向哪里的路上。

乔呈现的“自我”揭示了:她的主体感,从小到青春期都是一团混沌体,被浸泡在母体温暖的奶水中,当青春后期面对外界的冲击与选择时,那个被保护的婴儿,才感受着强烈的分裂性震荡,表现为做任何事情上,焦虑着应该-不该?好-不好?接受-逃离?这些冲突性体验,是形成一个人的忧虑、回避型特质的早期经验。

毋庸置疑,一切记忆都会寻求表达,尤其潜意识深埋的记忆。爱过的会寻求再爱,恨过的会寻求再恨,被分离、被抛弃的寻求再被分离、被抛弃。

乔自有“醒”的感觉后就在重复一种表达:拖累地行事。同时她觉得,拖累行事在传递着什么?想干什么?才是自己真该反省的。虽还不太清醒,被弄丢的自己在哪。

如果说内心分裂是两个自我的战争,那么乔的内心是她的独立自我,在向她的被服从自我宣战,但最终,谁也没赢。乔在她尖锐冲突的自我间摇摆、周旋,当然很累。

(二)自我分裂,谁所为?

症状后面,往往有深层意味。拖累症,实际是一种被动攻击行为,其攻击目标指向了自己,可能在表达压抑已久的愤怒,也可能在表达对现实的拒抗,是内心的独立自我向被动自我的拒抗。

乔,很象征拉康的一个学说“被抹去了自我的主体”。很多学者对人性的研究,都表达了这一观点:人是文化的产物,如果一个人自小被命令式抚养,他可能会成为一个懦弱的好人,或偏执的暴君。如果一个人自小被尊重天赋个性的养育,他可能会成为一个有思想的,独立自在的人。

这些观点同时在表明,作为主体的人有两类,一类是有自我感的主体,也叫有独立个性的人,他们重内在声音,活得自在;一类是没自我的主体,也叫集体人格的人,他们重他人眼光,活得很累。

乔的拖累感,深刻反映了她的自我被他者(代表权威的意愿)所分裂;乔的分裂感受,直白地道出,属于她真实想要的自我部分,因从小被忽视而沉睡着。

再举一例,名叫心无语668写的博文“寻找真诚”,篇幅不长,却发人深省,值得许多为人父母的人好好看看。在此摘录一小段:“人们常说,母亲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我不渴望无私,我只希望那是一份真诚的爱,发自内心深处,由内而外的情感表达。可我想要的,在母亲瞧不起的言谈举止中得到了彻底的毁灭,我在问自己:是母亲的真实看法还是生气时的狠话?因为不真诚,所以我无从知晓。所以我疑惑,为何总被一种不真实、不确定的混乱自我所困扰?”

很想说,心无语668表达的切身感受,正是许多拖累症者的问题之根源,折射了家庭对孩子养育模式的扭曲:不允许有冲突、有多样价值观;父亲总是缺席的,或正确教导型;母亲总是亲密无间的,或正确唠叨型;孩子总是乖巧,全面发展的“驯服者”。

(三)何以整合分裂的自我?

这里讲的自我分裂,不是精神病的分裂,而是自我混乱或自我矛盾式分裂,是可以整合的。从两方面做起:

(1)对抚养人而言,真诚的爱孩子,爱孩子的兴趣。这个前提是,抚养人要懂孩子心理发育所需,并有这个能力去发现、尊重、维护孩子点点滴滴的兴趣。这需要父母潜心学习,学习做一个有智慧、性格成熟的父母。

(2)对成年的孩子而言,寻找自我实现,须从现在开始,从学习与工作开始。

先要打破一个心理纠结,就是想和做的错位。成人的自我分裂源于过去自我受伤,我们已无力回到过去修复,只能立足现实以重建。相信当你知道了“我是谁,我有曾受伤的自我”,接下来是学做选择:我在哪里,我想要在哪里(指:儿时、未来、现在)。如果,你想固守儿时的依赖,或沉迷对未来的幻想,那么你仍然要考虑有无能力承受现在的,那种种自我分裂的累?

卸下自我分裂的累,途径是去爱工作。爱是人对各类兴趣得以发挥的动因,也唯有工作,是人赖以找到爱、找到自我价值存在的基础。

洛克菲勒给他儿子的信中写到:“天堂与地狱都由自己建造。如果你赋予工作意义,不论工作大小,你都会感到快乐,自我设定的成绩不论高低,都会使人对工作产生乐趣。如果你不喜欢做的话,任何简单的事情都会变得困难、无趣,当你叫喊着这个工作很累人时,即使你不卖力气,你也会感到精疲力竭”。这段话,揭示了拖累症者自我分裂感的另一根源:冷漠的人生态度。

人要面临的工作、学习只是年龄阶段的区别,就人生的意义是同一回事。那个读研究生的乔,若她对学习的“分裂”感觉未变,那么以后面临的工作感觉也一样。

若问分裂的心能被整合吗?洛克菲列那段话也给了答案。对自我分裂感的人来说,得经历这一说起简单做起艰难的任务。仍以乔为例,她在不断澄清内在感觉之后,开始总结自己的心累,并非源自“没自我”,而是对“没自我”归因父母所为的怨恨。她意识到了,所以她说得先学会放下。然后她又不断追问一个问题:我都大了,还能找到自己喜欢什么吗,还能够建立自己的目标吗?终于她还是选择了,从现在起尝试做改变。

乔的分裂感背后,是人所不能承受之轻,如茫然、空虚、无助。乔的觉醒和追问,明晰了整合分裂的出路,即:开始考虑自己的目标,开始重新赋予生活的意义。她说,尝试改变令我发现,我已开始喜欢自己曾经不喜欢的专业了。这个好讯息,传递了一条真理:和解自我,重建自我,并非要你弃掉现有的什么,而是弃掉对现有的,如学业或工作的抵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