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跑题:凤姐>金缕衣>折杨柳>刷牙>青盐

噩噩文化 2024-04-13 20:52:39

王熙凤影视形象 | 1983年版《红楼梦》电视剧,邓婕饰演王熙凤

凤姐

《红楼梦》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里写到王熙凤出场时用了大量细致的描写:‍‍‍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横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我闺女第一次读《红楼梦》,最中意的竟然是这段,果然是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红楼梦。闺女喜欢画古代服饰,我的《中国服饰史》前不久就被迫从工作室移到了她的书架上。

她因为光鲜的衣饰而喜欢上了凤辣子,于是在周末背诵课上自动要求背这一段豪华说明文。‍

没想到她对于里面的生僻字倒是都能认识:绾wǎn、螭chī、褃kèn、绉zhòu,但是两个常见字却读错了,一个是“朝阳”,这里不读“zhāo”而读“cháo”,我给她解释了“红凤凰像向日葵一样面向着太阳叫丹凤朝阳”。

另一个错误是老把织造业的“缕lǚ”念成制造业的“镂lòu”,讲了“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才明白,于是课后又加了一首诗《金缕衣》。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 沈从文著,商务印书馆

金缕衣

石青罗花袄 | 清代,苏州博物馆藏

金缕衣:用金线织造的衣物。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折杨柳

由“花开堪折直须折”,又讲到了“折杨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词牌名时叫【杨柳枝】,作曲牌名时叫【折杨柳】。

当年张骞从西域带回《德摩诃兜勒曲》,李延年以其为基调发展出新声二十八解。魏晋时古辞亡失,晋太康末,京洛又有《折杨柳歌》,辞多言兵事劳苦, 后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而怀念征人之作尤多。

“柳”与“留”同音,送别时一般都是不希望对方走,所以“折柳”相送,也因此送别的诗里常提到柳树,如「客舍青青柳色新」。

知道了为什么“折杨柳”,又不由得想:折完有啥用呢?

牙刷

柳枝是古代的牙刷将柳枝咬扁,蘸药水揩齿——就是刷牙。——从唐代起人们就这么干了,但是这时候的牙刷还处于萌芽状态,略显粗糙。

而正经牙刷最早出现在北宋:用竹木做柄,一头植马尾,沾上青盐或各种药材香料制成的牙粉,“咔咔”的刷。

宋吴自牧的《梦粱录》里,记载了“凌家牙刷铺”和“傅官人牙刷铺”,另外据说苏轼自己还研制过牙粉。

知道了牙刷,那用作牙粉的青盐又是啥?

青盐

青盐 | 多产于青海茶卡湖

青海产盐,按颜色分有青、白、红、黑等色,亦名胡盐、羌盐、青盐。

纯净的石盐为无色透明或白色,但常因自然条件而染成青、灰、黄、红、褐、黑等色。

青盐可入药:治尿血,吐血,齿舌出血,目赤痛,风眼烂弦,牙痛。煎汤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揩牙或水化漱口、洗目。

李时珍《本草纲目》:西海有盐池,所产青盐可凉血明目、消肿止痛。

西海郡:汉平帝元始四年,王莽在青海湖附近建西海郡,笼络羌人,故也称西羌。明刘文泰的《本草品汇精要》中说:“今青盐从西羌来者,形块方棱,明莹而青黑色,最奇”。

北周·庾信 《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其为郡也,惟取赤土封书;其为州也,惟以青盐换粟。

百度搜索还有一个结果:北宋末年,由黄庭坚的外甥洪芻编的《香谱》里有牙膏配方:龙脑香、乳香各半斤,青盐二两,一起捣成粉末,用熟蜜调成糊。但是我找来了《香谱》,翻遍了“牙膏”一卷,来回来去也没找到青盐,别说青盐了,任什么盐都没有,所以说:尽信网,则不如无网。

《香谱》 | 北宋洪芻著,牙香即牙膏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楔子》【叨叨令】:我将这五千人做一顿馒头馅。是必休误了也么哥! 休误了也么哥! 包残余肉把青盐蘸。

西厢记 | 元.王实甫撰.明乌程凌氏刊朱墨套印本

从《西厢记》上看,元朝时人们吃肉有蘸青盐的习惯,就像现在吃烤肉蘸海盐或玫瑰盐一个意思。不知道宝黛读“西厢”的时候,读到这一段会不会饿?

沈从文 《边城》:杂货铺卖美孚油,及点美孚油的洋灯与香烛纸张。油行屯桐油。盐栈堆四川火井出的青盐。花衣庄则有白棉纱、大布、棉花以及包头的黑绉绸出卖。

看沈从文这么说也就是不光青海产青盐,四川也产,并且是井盐。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里也有提到刷牙:

「宝玉也不理,忙忙的要过青盐擦了牙,漱了口,完毕,见湘云已梳完了头,边走过来……」

看来由宋至清,人们的牙膏都是用“青盐”所制。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