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那些老街巷里的故事:中河中路附近的祖庙巷

读经典看 2024-02-13 07:58:18

中河路,因依傍中河而得名。

中河路并不古老,是1980年才开始建的。

建设这条路的时候,沿着中河西岸开拓了不少巷弄,想想也觉得可惜,可这大概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杭州这些年发展得快呀,现在的中河路,还是堵车堵到不行。

1986年,中河路竣工了,南起凤山桥,与凤山路、江城路、万松岭相汇,北至朝晖路接上塘路,全长5708米,以与望江路、庆春路交叉点分成三段,自南至北分称为中河南路、中河中路、中河北路;其中中河北路在下城区域内,南起庆春路盐桥,北至朝晖路,全长2060米。

中河路南段风景

虽然中河路年代不长,而中河却是一条非常古老的河流,从隋代时就开始挖掘了。

最初,中河上来来往往的,大多是运送盐的船只,所以这条河那时叫盐桥(运)河。

现在,在庆春路中段与中河路交叉处,横跨中河有一座桥,就叫盐桥。这是杭州最古老的桥,吴越时就有了。吴越王钱镠曾经筑罗城,设了十座城门,盐桥门是其中一座,这个门的遗址在现在盐桥的西侧。

那时候,盐桥东南边有两条弄堂,一条叫严州弄,里面住的是严帮盐商,另一条叫徽州弄,里面住的是徽帮盐商。

以前,盐桥上有座庙,叫惠济庙。庙名的起因源自一个蒋氏家族的三兄弟,分别叫崇仁(七郎)、崇义(八郎)、崇信(九郎)。

西溪湿地那边有个蒋村,现在那里还有个慢生活区,是个极具闲情雅致的地方。蒋村的人很勤劳,属于辛勤劳作、力耕致富的那类。蒋氏家族就在这个蒋村。

这个家族后来迁居到了杭州市区里的兴德坊,就是现在的祖庙巷一带,蒋家在这巷子里建了祖庙,所以祖庙巷也叫七郎堂巷。

公元1127年,宋室南迁建都杭州,一时间杭州居民阗溢,粮食供不应售,穷苦百姓饿殍遍野,蒋七郎就把家里的粮食“捐以予饥者,以活饥民”,一点儿都没有犹豫。

第二年,三郎弟兄聚在一起商议,决定进一步采取措施拯救贫困老百姓。

于是,秋收的时候,他们倾尽家财收购米谷储藏到粮仓,待到来年青黄不接时再把这些粮食供给需要的老百姓。

盐桥

盐桥

盐桥

盐桥风景

那时,蒋家兄弟的粮仓前总是有很多人自带着升和斗去买米买粮,米谷均为百姓们自行度量,而且只付本钱即可。

三郎兄弟这种“以民养民、藏富于民”的做法,西汉和清代都施行过,叫“”常平仓储粮供应法”。尤其是西汉的第十位皇帝——汉武帝刘彻的曾孙刘洵,他招抚流民,设置常平仓,蠲免和削减租赋,以此安定民生,恢复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因为蒋七郎为首的蒋家兄弟出此善举并延续数十年,人们尊称蒋七郎为“蒋自量”。

直到临终时,蒋七郎还再三嘱咐两个弟弟:“为人须存仁心,行好事,以垂骘贶,以布悠远。”

七郎去世后,“民间奔走号泣,若失所依。”念其慈仁和功德,百姓自发集资在兴德坊建造了一座祠堂,俗称“蒋相公庙”,亦称“祖庙”。这也是祖庙巷这个名称的由来。

人们还在盐桥上建了惠济庙,以纪念蒋氏兄弟,因此,老百姓私下里也把盐桥叫做惠济桥。

蒋七郎去世后,八郎、九郎果然不负七郎所望,依旧年年捐资储粮,贱价卖给贫民百姓。

咸淳三年(1267),京尹(古代的官名)上奏朝廷,言蒋氏兄弟“为国忘家,舍己利人,既诚且久,慷慨济贫”,南宋第六位皇帝——度宗赵禥遂赐“祖庙”额“广福庙”。并于咸淳六年(1270)分别追封七郎八郎九郎为孚顺侯、孚惠侯和孚佑侯,又在盐桥上建“广福庙”以资褒奖。这样,盐桥又改叫广福桥了。

北宋时期,苏东坡知杭州,曾疏浚茅山、盐桥二河,使其分受江潮和西湖活水之惠。

那时,中河上灯火辉煌、铙鼓声声、蛙鸣一片,已经是相当热闹了。

有一天晚上,苏东坡和周长官在杭州的中河上宴饮,一直到二更(晚上九点到十一点之间)时分。兴起时,便作诗《次韵述古过周长官夜饮》一首曰:“二更铙鼓动诸邻,百首新诗间八珍。已遣乱蛙成两部,更邀明月作三人。云烟湖寺家家境,灯火沙河夜夜春。曷不劝公勤秉烛,老来光景似奔轮。”

新诗、美食、明月,加上湖寺飘渺的云烟和沙河辉煌的灯火,这景像让诗人感慨万千,不由地想起自己坎坷的从前,喟叹和感伤人生短暂,老来光景就像奔轮一般滚滚而来。

及至南宋,皇帝定都临安(杭州),北人随御南来,临安一时商贾云集,盐桥运河上舟楫来往频繁,增设了船埠、码头,盐桥门附近成了一个货物集散地。

现在的盐桥,代表的是附近整个地方,政府建设了盐桥公园,成了人民休闲游玩的地方,祖庙巷也不复有当初的影子,它已经成了平海路的一部分。但是,世世代代的杭州人,讲起中河、盐桥和祖庙巷的故事,还是那么地津津乐道、乐此不彼!

附注:个别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0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