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才退休的赵先生,10多年前40岁的时候就因为冠心病放了支架,前两年又因为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再次做了冠脉扩张。无独有偶,他哥哥也因为冠心病放了支架。哥俩的共同之处就是都比较胖,不爱运动,饮食不大注意,喜欢吃肉饮酒。早先也没有好好查血脂。等得了冠心病再一查,血脂都挺高的。
这样的患者临床很常见。
研究发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人群、包括儿童和青少年的血脂水平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了,这当然是和生活水平改善与生活方式改变有关。到了2018年的调查,中国成人的总胆固醇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平均水平达到甚至超过了西方国家的水平,儿童和青少年的血脂水平也明显升高。
血脂增高和心血管病的关系密切,尤其是血脂里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已经明确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致病性危险因素。我国人群的血脂水平这么高,就预示着未来我国心血管事件还会明显增加。
所以,从国家层面到心血管专家,对加强血脂管理、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都非常重视。从1997年开始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到2007年制订为《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再次修订。今年,专家们又根据近些年研究的进展做了进一步修订,并且更名为《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新指南对血脂管理的很多方面做了修改。
对比新指南和2016版的指南,发现新指南对血脂筛查建议做了全面修改。一是检查的频次增加了,早先是建议20~40岁的成年人每5年检测一次,现在改为< 40岁成年人每 2~5年检测1次;以前男性40岁以后、女性绝经期以后每年筛查,改为40岁或以上每年至少检测1次。
二是要求检测的项目增多了,早先要求主要是血脂四项,现在要求至少包括1次脂蛋白(a)。
三是检查的年龄降低了,指南建议把血脂检测列中从小学到高中的体检常规项目。
四是对遗传因素更重视了。增加了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家系筛查,这样可以早期检出家族中的其他患者。
五是更加个体化了。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新指南改变了之前每3-6月检测1次血脂的意见,改为“根据个体化防治的需求”检测血脂。
指南关于血脂筛查的频率和检测指标是这样建议的。(1)<40岁成年人每2~5年进行1次血脂检测(包括 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40 岁成年人每年至少应进行 1 次;
(2)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应根据个体化防治的需求进行血脂检测;
(3)在上述人群接受的血脂检测中,应至少包括 1 次 脂蛋白(a)的检测;
(4)血脂检测应列入小学、初中和高中体检的常规项目;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5)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先证者的一级和二级亲属均应进行血脂筛查,增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早期检出率。
先证者,就是家族里最早发现、诊断出这个病的人。
上面指的是一般人群筛查,另外还有重点对象。重点还是重点,重点对象和之前指南一样。
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是:(1)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病史者。
(2)存在多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 肥胖、吸烟 )的人群。
(3)有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55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岁前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
(4)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早发现还要早干预,别检查过后就不管了,后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如何干预治疗。
(版权所有,未经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