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就收到丹妮的邀请,为她的新书《法科生的明天》撰写书评。无奈过年期间带着娃到处乱跑,终究还是没能如期完成。这倒也好,索性趁着年后的慵懒慢下来细读大作。
正值初春,斜风细雨,读到寄语“未来的模样,如此朦胧”时,感触袭来。我与爱人都是小镇做题家考入北京和上海的还不错的高校。说来好笑,十七年后,我们才逐渐发现,原本推理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强,号称“徐尔摩斯”的她,在当年选择了语言类专业,而原本对政治、历史感兴趣,从来以通背高中语文文言文全本到处吹水的我,在当初选择了“看上去很厉害”的航天专业。这是属于一代大学生的悲哀,兼具那个年代对于男女形象固化的影响。小村庄里的信息如此的闭塞。没有雷达,我们在迷雾中只管往前冲。
好在我们有自己的幸运。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我们毕竟还是有更多的选择。东闯闯,西撞撞,居然也顺利的走到了今天。我终于还是做上了我最爱的文科专业,而爱人也在往自己热爱的领域努力转型。我们经常感叹于人生的偶然。如果不是很多个巧合的出现,很可能我正在某个科研院所研究天文仪器,尽管我内心非常清楚的知道,这份很多人心仪的工作,我并不喜欢。
尽管本人的人生轨迹完全是不规则流体式的流向了所爱的领域,但我又怎会不知道与其说这是一种奢侈,毋宁说是纯粹的幸运呢。毕竟人生的偶然不能预测,更无法依赖。当一个幸运的人在偶然中摸到了喜爱的方向,便更能感知一个领路人的可贵。我时长幻想如果有一个“have been around”的“堂哥”能在一开始带我走上一程,那中间是不是会少摔一些跟头,少撞一些南墙,更能在低谷的时候多一些坚定,少一些迷茫。
因此,丹妮的《法科生的明天》握在手中之时,颇也有些沉甸甸的厚重感了。但那只是有着十七年前的经历的我的感受,大可能不适用于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的今日的法学生。然而我想,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搜集、筛选、整理和归纳优质信息的难度,绝不能比十七年前获取有效信息更容易。而只要稍微翻阅丹妮的履历,就会发现她真的“has been around”。她有资格,也有能力去完成这样一件事儿,并且让人信赖。
丹妮的作品系统介绍了律所、公共事业、企业法务与合规和法律职业新天地等四大类求职的方向,以纵横的两种角度来展现法律职业道路的演变与现状。纵向来看,本书详细讲述了中国律师业的发展,讲述内资所和外资所的发展进程有利于读者拥有一种俯瞰的角度。横向来看,本书善于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对比,让读者能一目了然的区分内资所和外资所的区别,了解不同的薪资待遇。此外,在后三类求职方向上,本书详细列举了全部的具体法律行业,让读者在宏观上把握当下的各种法律工作。
小D的迷茫也应该是丹妮当年的迷茫。而在法律市场面临低谷的今天,又有多少当初凭着一腔热血进入这个似乎“看上去很厉害”的专业的年轻人在低谷中徘徊和挣扎呢?作为世俗上非常“成功”的过来人,丹妮并未好为人师,居高临下,而是循循善诱的尽量给大家梳理出更多的可能。毕竟,过往的成功今日也许已经不能复制,每个年代的人也有各自不同的迷茫与坚持。她所能做的,就是尽力把客观和真实的情况摆在大家的面前。
这是一个繁杂的工程,也是一种值得被感恩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