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恒大事件之前,开曼群岛或许只是地图上毫不起眼、鲜为人知的存在。然而,自互联网浪潮汹涌袭来,开曼群岛、维尔京群岛、巴哈马、百慕大等这些看似渺小、甚至在普通地图上难觅踪迹的岛屿或飞地,却摇身一变,成为资本新贵们趋之若鹜的 “避税天堂”。
01所谓避税天堂,是指那些能让富人和大型跨国公司通过离岸银行等手段,巧妙避开本国税收规则,实现少交税甚至不交税的特定区域。
英国人曾感慨,人活于世,死亡与交税如影随形,不可逃避。但对于富人和跨国企业而言,却有别样路径。普通劳动者,哪怕月入微薄,消费行为中也间接承担着企业转嫁的税赋,而富人和企业却可借助专业手段游离于本国税收体系之外。
这些避税天堂通常为面积狭小的岛国或飞地,像开曼群岛、维尔京群岛等,还包括爱尔兰、荷兰、卢森堡、瑞士、塞浦路斯、毛里求斯以及亚洲的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地区等。
它们往往缺乏工业基础与自然资源,于是另辟蹊径,大力发展离岸金融业务,以极低的税率吸引个人与跨国公司。如此一来,富人和企业减轻税负,当地政府也能收获一笔服务费,形成一种看似 “双赢” 的局面,只是各国税收因此受损。
据 2020 年英国研究机构数据,这些避税天堂的财富总额高达 7.6 万亿美元,占世界总财富的 8%,全球主要国家转移至此的总资产约 21 万亿美元。欧洲约有 2.6 万亿美元可移动金融财富隐匿其中,俄罗斯和海湾地区占总财富近半,美国富人也拥有约 1.2 万亿美元离岸财富,大部分存放于瑞士银行账户。
离岸资金不受监管,来去自如,却导致全球每年因逃税造成的税收损失达 4270 亿美元,其中跨国公司贡献 2450 亿,富人贡献 1820 亿。
以 2015 年美国跨国公司为例,海外利润总额 1.3 万亿美元,超一半藏于 11 个避税国家或地区,其平均有效税率仅 4%,远低于正常国家的 18%,注册在避税天堂的公司利润比一般国家高 6 倍。
02避税天堂的起源可追溯至美国。
19 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但企业多集中于西海岸,东部发展受限,财政紧张。
1889 年,特拉华州财政不堪重负,率先通过立法大幅降低企业经营税以吸引外地公司注册,创造经济增长点。短短三年,新注册企业超 1400 家,十年后达 4776 家,远超东部其他 15 州。特拉华州模式为资本主义世界提供范例,即降低税率吸引企业注册,发展金融服务业赚取佣金。
不过,美国特拉华州的避税模式仍局限于国内。
而英国则将避税与洗钱有机结合,实现财富 “跨服升级”。英国堪称洗钱界先驱,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就发现借钱炒币可对冲货币贬值风险且能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即离岸银行模式。
60 年代后,亚非拉众多小岛国独立,因自身条件限制,效仿特拉华州,以近乎零赋税吸引他国资本。英国趁机通过离岸银行将神秘资金注入海外属地,让资金来源与去向成谜,纳税无从谈起。自此,加勒比海小岛国成为避税天堂,英国伦敦也晋升为全球洗钱中心。
历经多年发展,如今的离岸金融中心愈发专业。按业务划分,新加坡、列支敦士登、迪拜专注保密业务,百慕大和恩戈齐岛聚焦再保险市场,开曼群岛则以避险基金为主业。
在这些地方,税收近乎为零,可绕开国内限制助力跨国企业海外上市,且无外汇管制,资金自由进出,不受政府约束。
以开曼群岛为例,个体公司与信托业务除印花税外无其他税赋,遗产税、继承税、个人所得税等皆无,自然吸引众多资金流入。截至 2009 年,开曼群岛注册的避险基金规模达 2.3 兆美元,平均每年注册公司超 4300 家。苹果、阿里、小米、华为、百度、李嘉诚的长江实业等众多知名企业均在此注册。
03企业大佬们在避税天堂的避税手段可谓五花八门,其中苹果公司堪称典型。
2013 年 5 月,美国参议院指控苹果利用海外税收漏洞规避 440 亿美元税务支出,其总税率仅 22%,远低于联邦税率 35%,少交数十亿美元税款。
苹果主要通过两种方式避税:一是利用不同地区税率差,二是将利润转移至避税天堂子公司以降低平均税率。例如,苹果在卢森堡注册 iTunes 子公司,虽员工仅十几名,但全球数亿用户在苹果官方的收入大多流入该公司账户。
卢森堡对高科技服务企业优惠力度大,苹果借此每年少交数十亿美元税款,使他国税收流入卢森堡。
此外,苹果还将美国本土专利使用费转移至爱尔兰,并利用爱尔兰与荷兰子公司合法转移利润,最终转至加勒比岛国。如此,苹果股东身份隐匿,资金不受各国监管,成功完成国际避税。
类似地,Facebook、Google、阿里巴巴、小米等跨国科技公司大多采用相似避税方法。如印度政府重罚小米,原因之一是小米通过支付专利费向海外转移利润。
阿里巴巴则主攻开曼群岛,同时借助英属维尔京群岛辅助避税。国内阿里巴巴以低价向开曼子公司出售产品或服务,再高价转卖给其他子公司,利润留存开曼公司账上,最后开曼公司通过离岸银行以投资或贷款方式将资金转回阿里巴巴集团,降低企业整体税率。
这种避税现象引发诸多问题。
以法国为例,高福利依赖高税收,本应富人多纳税补贴穷人,但富人避税手段多,政府难以征收,只能从中产薅羊毛,导致法国中产半数收入交税,心生不满,国家经济也受影响。因此,法国在追缴跨国税收方面最为积极。
2016 年欧盟推出反避税指令,由法国政府主导,旨在打击维尔京、开曼群岛等避税天堂。
2017 年欧盟列出黑名单,要求避税天堂解决经济实质问题,公开企业信息,打击跨国公司逃税行为。在国际社会持续施压下,自 2018 年起,加勒比小岛陆续出台经济实质法案,配合全球追缴税款行动。
去年 7 月 11 日,138 个成员国就双支柱国际税收制度达成一致,计划 9 月签署方案,涉及全球 100 家大型跨国公司,将超 1250 亿美元利润重新分配给各国政府,发展中国家还可对大型跨国集团内部交易追缴所得税。
不过,美国因总统大选及希望撤销科技企业数字服务税等问题举棋不定,利益分配尚未谈妥。但打击跨国避税已成为国际共识,即便美国不批准,以法国为首的全球 30 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也将继续推进跨国公司追缴工作,未来资本大佬是否升级套路,追缴税款成效如何,仍有待观察。
文本来源@不严肃问题研究室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