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安理会围绕一项苏丹停火决议草案展开了激烈讨论。
这份由英国和塞拉利昂共同提出的决议旨在通过强化对平民的保护、增加人道主义援助的准入等手段,缓解苏丹因冲突而导致的严峻局势。
然而,尽管这份决议获得了包括中国、美国在内14个成员国的支持,却因俄罗斯的一票否决而未能通过,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
本轮冲突自2023年4月在苏丹爆发以来,持续恶化至今,已造成超过2万人丧生,数百万平民流离失所。
联合国统计显示,大量平民被迫离开家园,跨境逃亡至周边国家或滞留在条件恶劣的避难所,整个地区的局势已接近崩溃的边缘。
在这一背景下,国际社会加快了介入步伐,试图通过安理会决议为局势降温。然而,最终投票结果却反映出国际社会在如何解决苏丹问题上的深刻分歧。
在表决结束后的公开发言中,英国代表对俄罗斯投下否决票表示了强烈谴责,并将其形容为“令人无法接受的背叛”。
英方指出,这份决议的目标是为了拯救生命和减轻人道主义灾难,俄罗斯的否决票显然背离了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并让苏丹的和平希望更加渺茫。然而,俄罗斯代表波利扬斯基迅速回应了这一指控。
他强调,俄罗斯并不反对解决苏丹冲突的努力,但提交的决议草案存在明显问题,未能充分考虑苏丹政府的意愿和主权权利。
例如,决议模糊了国际社会如何与苏丹现有政府合作、谁拥有保护平民的权责以及哪些条件下可以引入外部干预等关键问题,这些漏洞可能导致局势进一步复杂化。波利扬斯基直言,这样的决议若被强行通过,将为未来类似问题留下危险先例。
作为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表决中投下了赞成票,但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随后在解释性发言中也表达了对决议草案部分内容的保留意见。
中国代表指出,中方支持通过国际合作实现苏丹局势的停火与稳定,并愿意为此付出更多努力。然而,决议草案未能充分反映当事国的关切,部分条款甚至可能加剧局势的不稳定性。
尽管如此,中国仍出于对平民困境的关切以及对尽快停火的呼吁,选择投下赞成票。中国代表还特别强调,安理会无法就这一重大议题形成一致声音令人遗憾,这种分裂无疑会削弱国际社会对苏丹问题的应对能力。
分析俄罗斯的否决立场,表面上看似阻碍了国际社会的行动,但实际上反映了俄罗斯对主权原则和国际干预机制的长期关注。
俄罗斯一贯认为,任何针对主权国家的国际行动都应以当事国意愿为基础,而不是单方面强行施加。这种立场在此次苏丹决议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俄罗斯的主要担忧在于,决议中的某些条款可能被误用为外部势力对苏丹内政施加不正当影响的工具,这不仅无法实现和平,反而会加剧矛盾。
例如,模糊的条款可能被解读为允许未经苏丹政府同意的外部军事干预,从而进一步削弱该国的主权完整性。
对于这一点,中国与俄罗斯的立场有一定共鸣。尽管投票结果不同,但中国也在发言中强调了维护主权和尊重当事国意愿的重要性。
中国代表的表态显示,中方在投票中更多是基于对人道主义危机的关注,而非完全认可草案的每一条内容。
从这一角度看,中国的赞成票与俄罗斯的否决票实际上在保护主权和避免单边主义干预方面存在共同立场。
本轮表决还暴露了安理会在国际事务中协调一致的能力问题。
英国代表强调的“一致声音”主要侧重于规则和形式上的统一,而未充分顾及成员国对核心问题的深层次分歧。这种表面一致往往难以触及问题的根本,反而可能导致形式上的妥协和实质上的无效。
相比之下,中国提出的“一致”更注重实际效果,强调应从解决问题的根源入手,制定能够被广泛接受且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中西方在多边主义实践中的理念差异,也折射出安理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
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此次表决可能成为未来国际博弈的缩影。在苏丹问题上,西方国家试图通过人道主义议题为突破口扩大影响力,而俄罗斯则以主权原则为依据表达抗议。
这种模式可能在其他地区问题中不断上演,特别是在乌克兰危机、台湾问题以及南海争端等涉及大国核心利益的议题上,安理会成员间的分歧可能进一步加剧。
在当前国际格局下,中俄合作的必要性尤为凸显。
作为安理会的重要成员,中俄在许多议题上持有相似立场,特别是在捍卫国际法和主权原则方面,两国合作不仅有助于平衡西方的单边主义倾向,也为维护多极化的国际秩序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中俄在具体问题上的灵活策略和互补性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与参考,从而推动更加公平和有效的多边合作。总的来说,此次苏丹停火决议的失败凸显了当前国际体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如何在维护主权、推进人道主义和协调国际合作之间找到平衡,将是安理会未来需要面对的长期挑战。而中俄在此次表决中的表现,则展现了对国际法原则的坚定捍卫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务实应对。
美国也否定了巴以冲突
先把巴勒斯坦问题解决在说,每次关于以色列的提案,美国都会站在以色列的立场!
不是说,联合国被美西方操控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