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江省公布了一组数据,显示浙江家庭可支配收入在20万至60万区间的群体比例已达30.6%。
这一数据引发众多网友热议,不少人对此难以理解。尤其是在看过电影中马有铁和曹贵英在西北荒漠中展现出的质朴爱情后,巨大的现实落差令人一时难以释怀。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个体生活水平的不同,更反映出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2021年,浙江省GDP高达7.35万亿,人均收入5.75万;而甘肃省GDP仅1.02万亿,人均收入还不及浙江的一半。事实上,中国南北经济差距由来已久。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北方所有省份GDP总和仅占全国35%,南方则占据65%。
劳动力往往流向经济发达、机会众多之地,用脚投票的现象十分明显。
2022年,大学毕业生首选的前十名城市中,除北京和西安外,其余均为长江以南的一线和新一线城市。
按惯性思维,改革40年来,南方积累了雄厚资本,商业行为成熟,就业机会丰富,年轻人似乎理应一路向南发展。然而,这种局面在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重大转变。
回顾历史,农耕时代,平原地区因利于农业生产而价值凸显;工业时代,沿海地区凭借江河湖海纵横交错、交通便利的优势,物流与人力成本相对较低,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上风。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沿海地区承接全球第二次工业转移,形成大出大进、两头在外的商业模式。东莞、宁波、义乌等沿海城市从服装鞋袜等低端轻工业起步,积累资本后不断迭代升级,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在此过程中,沿海地区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大量私人制衣厂、电子工厂涌现,吸引了大量内地务工人员,进而推动了沿海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自2020年起,中国劳动力优势逐渐减弱。广东工厂普通工人月薪约3000 - 5000元,而越南工人平均工资仅2000多元人民币。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成为必然趋势。
相关数据显示,1994年广东省外贸比重约占全国41%,到2021年已降至21%;2012年中国经济外贸依赖度为45%,2020年降至32%。可见,像造鞋织袜这类薄利低技术行业在中国的发展空间愈发狭小,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从宏观经济角度深入分析,产业转型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深远意义。
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各国在产业链中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若想在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必须摆脱对低端加工制造业的过度依赖。通过产业转型,能够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减少贸易摩擦带来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产业转型有助于优化国内资源配置,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更具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领域流动,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除了外贸出口动力不足,沿海城市的发展空间虽未达极限,但也基本逼近瓶颈。曾经推动沿海城市二次腾飞的互联网、房地产和金融行业,发展势头大不如前。以互联网行业为例,10年前,几人凑钱购置电脑,打造新颖商业模式,便易获资本青睐;如今,这种情况已极为罕见。
随着社会步入智能化时代,硬核科技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单纯的商业模式创新已难以推动未来市场增长。硬核科技,即提升实体产业的底层核心技术,如芯片、生物技术、新材料等,这些技术对人工智能、新能源和工业4.0的发展至关重要。
这类企业与传统企业不同,它们无需大量进口原材料和出口产品,而是依赖专业人才、技术积累和长期资本投入,如阿斯麦、特斯拉、SpaceX等公司。
沿海城市在传统制造领域发展多年,市场成熟,资本倾向于短期盈利项目,对硬核科技投入相对不足,未来很可能失去传统制造领域的优势地位。这背后涉及到资本的逐利性与产业发展的长期战略之间的矛盾。
沿海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成熟商业环境和便捷的盈利渠道,使得资本更愿意投入到回报周期短、收益快的项目中。而硬核科技研发需要大量资金持续投入,且研发周期长、风险高,这与资本短期获利的诉求相悖。
然而,从长远来看,对硬核科技投入不足将导致沿海城市在全球产业竞争中逐渐掉队,丧失技术优势和产业领先地位。
那么,未来的发展机遇在哪里?答案是中西部地区,尤其是成都、重庆、西安、合肥、郑州、武汉等新一线城市。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中西部地区的人才支持。
从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来看,中西部地区远超沿海地区。早在改革开放前,西安、武汉、合肥、郑州等中西部城市就是国家教育和科技投入的重点区域。以武汉为例,拥有7所985和211高校,在校大学生超130万,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堪称人才储备库。
此外,在以往外贸、互联网两次产业发展机遇中,中西部城市未能充分把握,因而在产业升级方面动力更足,对抓住硬核科技发展机遇充满渴望。
近年来,中西部城市政府积极作为,化身风投,大力引进新型科技企业。
合肥便是典型代表,如今已成为新一线城市中的明星。
科大讯飞、蔚来汽车等企业将工厂和总部设在此处,合肥还是中国量子科学的发源地,未来有望成为全球领先的量子中心。
在量子通信、动态储存芯片和显示玻璃等领域,合肥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实现了产业弯道超车。由此可见,中西部地区崛起的可能性极大,这将是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中西部地区的崛起还具有多方面的有利因素。
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如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深化实施等,为中西部地区吸引投资、发展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西部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速公路、铁路网络日益密集,航空运输能力不断提升,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为产业发展和人才流动创造了良好条件。
此外,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为发展特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提供了广阔空间。
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虽充满机遇,但房价和租金高企,普通人难以企及。一个家庭即便省吃俭用20年,积攒的财富或许都赶不上房价涨幅。加之35岁职场危机带来的中年恐慌,生活压力不言而喻。
相比之下,新一线城市的生活压力相对较小。如今,像小米、华为等企业也开始将发展重心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常住人口约3.68亿,庞大的人口基数形成了稳定且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下,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沿海地区的大企业早已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布局。
2022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中,成都有9家企业上榜,成为中国独角兽企业增长最快的城市,同时跻身全球前30名创业城市之列。
中国城市发展格局的变化对个人发展意义深远。无论是创业还是求职,与其在北上广深苦苦挣扎,不如关注中西部新一线城市或中心城市发展圈。城市发展趋势如同40年前沿海地区吸引外来务工人员一样,个人的成功固然离不开自身努力,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同样关键。
对于个人而言,应敏锐洞察城市发展趋势,结合自身专业技能和职业规划,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在新兴发展区域寻找更多机会。对于企业来说,合理布局产业,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市场和政策优势,将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规模扩张。
而对于国家整体经济布局而言,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能够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更加均衡、协调的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稳定性。
文本素材来源@不严肃问题研究室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