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有权利决定别人的生死,你会凭借什么做决定?这部影片回答了

影视在左 2024-04-10 02:14:48

如果你有权利决定一个陌生人的生死,你会用什么方式作出决定?理智、情感、事实、良心、还是其他?

《十二怒汉》用一部影片探讨了这个问题。这部影片由西德尼·吕美特执导,瑞吉诺·罗斯(Reginald Rose)编剧,亨利·方达、李·科布、马丁·鲍尔萨姆等人主演。

影片中,12个陌生人组成一个临时的陪审团突然肩负重任,拥有了可以决定“嫌犯”生死的权利,那就是他们要在法庭宣判之前作出一致判断,由他们决定“那个杀害生父的男孩”是否有罪。

这12个人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背景不同、各自的人生阅历更不相同,他们是偶然聚起来,审判结束后可能不会再见的一群陌生人。他们在最初走进陪审团休息室时,大部分人的想法是根据法庭呈现的证据、各方辩词达成统一的意见,判定男孩有罪以便快速结案,各回各家或者各干各事。

这些人中,有些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刻板偏见,有的人有着父子决裂的深重伤痕,有的人想要快速去看球赛……但还有一个人,慎重对待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他想讨论清楚,再决定男孩是否有罪。这个异类引发了第一轮最浮躁、粗浅的辩论。影片的节奏和故事情节便在一轮又一轮的辩论、争吵与互相说服中逐级深入,一直从最初的情绪、态度深入到制度、法理、事实、人性深处。

这部影片表面看起来是探讨美国无罪推定等相关内容的法理戏,以及对司法体系的从业人员不作为风气的批判与嘲讽。更深层面,它探讨的是在面对具体的人与案件时,什么样的审判态度、取证逻辑、辩论方向才更有利于公正判决。

虽然《十二怒汉》已经上映66年了,但它极简的影像表达艺术依然是类型化现实主义电影借鉴的典范。

除了短暂的开场和尾声场景,所有的场景都在一间闷热的小陪审室里。就是在那间小小的陪审室内,影片却用一种抽丝剥茧的层层故事呈现、反转与再拓展不断推动着情节发展,也调动着观众的情绪,让观众在演员们剑拔弩张地辩论、争执中构思自己的观点与立场,并不断与“无罪”的观点走向吻合,甚至默默投票参与。简言之,这是一部看起来故事情节异常简单、场景异常单一的影片,通过各种不同的镜头角度、角色塑造、人物冲突、话题方向调动着影片节奏、观众注意力和参与感。

整部影片的片长只有95分钟,黑白影像尽可能多地弱化了色彩、人物外型等方面对观众视觉、心理的影响。影片中的人物角色和情节设置都是极简表达,影片所传递的角色形象、故事张力、人性深度、摄影和剪辑的克制性表达仍然值得借鉴,也值得喜欢现实主义类型电影的观众用心品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