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是央视"国脸”,丈夫是经济学博士,儿子坠楼后,她退居幕后

黄毅来啦 2024-10-18 04:25:19

文|锦鲤

编辑|黄毅来了

2014年5月。

时任《新闻联播》女主播的李瑞英宣布将退居二线。

一想到再也看不到熟悉的面孔,听不到熟悉的播音腔,不免令人感慨万千。

而作为一代“国脸”,李瑞英的人生又是如何“炼”成的呢?

01

别看李瑞英是在北京长大,但她的祖籍却是在河南。

许是骨子里那份独属于河南人的意志力,为她的人生预留下了伏笔。

李瑞英的父亲是军人,并对其寄予着“女承父业”的期望。

但她的理想却与父亲背道而驰。

童年时的她经常帮父母到超市买菜。

她只觉得收银员那娴熟的数钱手法格外地迷人。

自此,一个梦想的种子悄悄发了芽。

事实证明,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为了能够实现梦想,李瑞英的数学成绩在班里当属佼佼者。

但孩童毕竟是孩童。

早年间的理想随着见识的广阔,也会有所改变。

高中时期,文学作品将数学取而代之。

李瑞英不仅练得一手好字,讲起普通话来,也是字正腔圆。

不过,那时的她并没想过要在高考时填写播音相关的志愿。

若不是同学非要拉着她到如今的“中传媒”报名,或许她将和播音一生无缘。

报名现场,人山人海。

李瑞英只见传达室坐着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

莫名鼓起勇气的她,竟请求为其读报纸。

老人听罢,问李瑞英为何要做出如此行径。

只听她有礼貌地回答道:

“您老耳濡目染应该有一定的识别能力。”

殊不知,这位老人的身份别有洞天。

听完李瑞英的现场读报,老人给予了她:“考北广八九不离十”的评价。

尽管这话给了她一定的自信,但等待考试的日子里,她难免忐忑。

这时,她的脑海里闪过一个身影。

那便是比她大一岁的张宇燕。

02

他们两家是一个大院的邻居。

两人又是同班同学,且成绩不相上下。

多年的接触让他们对彼此的感情心照不宣。

听闻李瑞英的焦虑,张宇燕连忙鼓励道:

“我觉得你行!”

1979年,双喜临门。

在这份自信的加持下,刘瑞英披荆斩棘,如愿以偿。

她猛然想起考试期间,那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直在场旁听。

他是谁?

经过她多方打听之下,才知道他竟然是播音系赫赫有名的教授——张颂。

而张宇燕凭借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北大经济系的录取通知书。

大学四年。

眼见李瑞英和张宇燕增长学识的同时,感情越发地深厚。

不出意料,他们相爱了。

双方家长,喜闻乐见。

但老天似乎有意要考验一下这对青梅竹马。

1983年,两人从各自的大学毕业。

和张宇燕的顺风顺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瑞英曲折地发展。

前者在毕业后,考取了中科院世界经济系的研究生。

所以,张宇燕顺其自然地留在了北京继续深造。

后者则被分配到了江苏电视台任职新闻播音员。

李瑞英只觉得前途无望,分隔两地也会影响两人的感情。

不料,察觉到被疏远的张宇燕竟带着母亲找上门来。

“你不用担心,宇燕说了,他愿意到南京去生活,我们做父母的也都支持他。等你们以后有了孩子,我去南京给你们看孩子。”

张母的一番话,让李瑞英颇为感动。

带着这颗定心丸,她前往南京工作。

闲暇时,她和他鸿雁传情。

每逢张宇燕假期,他都会在南京陪伴李瑞英。

每每听到她说想回北京,他一如既往地给予她鼓励:

“你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以自己的实力调回北京,说不定以后你还能进中央电视台呢。” 

怎料,张宇燕后来竟一语中的。

想和爱人重逢的心,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李瑞英。

在南京工作期间,她变着法地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业务水平的精进和逐渐增加的好评,令她守得云开见月明。

在去中传媒报到之前,李瑞英先去了趟中央电视台。

凭借着优秀的工作履历,她得到了相关领导的赏识。

再加上有罗京的推荐,她成功叩开了央视的大门。

无巧不成书。

恰逢研究生毕业的张宇燕又考取了博士。

才子佳人,好不相配。

1987年,李瑞英和张宇燕喜结连理。

但其在央视的发展并不如预期那般美好。

幸好,张宇燕堪称李瑞英最坚强的后盾。

03

适逢,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交流学习。

大多数人抱着既不想出差,又怕被留在上海台的想法,对其趋之若鹜。

只有李瑞英自告奋勇,抓住了这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再看张宇燕,不仅全力支持她的决定,还承诺操持家里和照顾双方老人。

让拼搏的李瑞英免去了后顾之忧。

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对的。

1996年,《新闻联播》从录播的形式改成了直播。

对于李瑞英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地考验。

然而,她却凭借着过硬的专业和超高的职业素养,为主播们树立了标杆。

比如,97年香港回归。

回想起那次关于交接仪式的直播,堪称险象环生。

事前,李瑞英和团队预备了两套方案,一切全凭天意。

开播前十分钟,场外下起了雨。

而那套为下雨预备的台词,她早已滚瓜烂熟。

岂料,计划赶不上变化。

当李瑞英流利地说出第一句话时,才发现回收有延迟。

好在,她急中生智,用朗诵腔逐字逐句地拉长。

这才避免了一场直播“事故”的发生。

据统计,在她长达28年的播音生涯中,她几乎实现了零失误。

谁知,这份敬业,曾让她背负了“骂名”。

1998年,距离《新闻联播》仅剩15分钟。

李瑞英接到了一通性命攸关的电话。

听闻儿子意外从楼上坠落,她心如刀绞。

那一刻,事业和亲情就像天平两端的砝码,令她难以抉择。

没承想,短暂地挣扎过后,她决定以大局为重。

只是告知家人,陪同120将孩子送往医院。

有人认为李瑞英的做法,太过于冷血。

也有人认为,牺牲家人的敬业并不可取。

但别忘了,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别看李瑞英退居幕后,可她却一点没闲着。

不仅将自己投身到了山区支教的前线,还不遗余力地为中传媒的学子们照亮前方的播音路。

结语

与其说李瑞英的“国脸”是百炼成钢造就的结果。

倒不如说是家庭和其自身的使命感供养了她的人生。

部分资料:

李瑞英确认告别《新闻联播》 意外与播音结缘(图)-中新网

李瑞英——“新闻部的播音桌是我最好的舞台”-news.cctv.com

“国嘴”李瑞英的幸福家庭-人民文摘

昔日央视名嘴李瑞英退居幕后,投身到山区支教的前线 - 上游新闻·汇聚向上的力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