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江之畔,凤凰嘴渡口静默地守望着岁月,一块斑驳的纪念碑矗立其间,碑文深刻:“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此言何起?皆是因那段尘封往事,令人扼腕。
回溯至1934年,湘江东岸,烽火连天,一场规模空前的战役在此上演,红军英勇抗争,却不幸折损五万英魂。江水被英雄之血染红,遗体随波逐流,最终在岳王塘汇聚,远远望去,湘江似被哀愁笼罩,呈现出一片沉重的灰。
自此,民间流传开那句誓言,人们相信,江中鱼儿乃是战士英灵之转生,承载着无尽的哀思与敬仰。
自1930年至1934年,国民党五次“围剿”,如狂风骤雨般袭来。前四次,红军以少胜多,凭借智谋与团结,屡次打破敌军美梦。然而,至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怒发冲冠,调集百万大军,二百余架飞机,誓要将红军彻底歼灭。
此时,中央根据地指挥官频繁更迭,最终,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接掌帅印。他盲目照搬苏联战法,不谙中国实情,导致红军连战连败。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红军被迫撤离,向西挺进,欲与湘西贺龙部汇合。蒋介石闻讯,即刻增兵设伏,四道封锁线如铁锁横江,企图困死红军。
红军将士,英勇无畏,10月21日至25日,四天之内,首道防线被突破;11月2日,第二道防线亦告失守;至11月15日,历经九日激战,第三道防线终被攻破,红军抵达道县。
蒋介石见红军势如破竹,心中杀意更浓。11月12日,他调整战略,命湖南军阀何健为“追缴军”总指挥,湘军、国军左右夹击,白崇禧的桂军则在广西全州、兴安、灌阳三角区域布下天罗地网。
红军四面楚歌,危机重重。蒋介石意图借桂军之手,消耗红军与桂军实力,自己则坐收渔翁之利。白崇禧,素有“小诸葛”之称,一眼洞穿蒋之阴谋,遂请缨前往龙虎关、恭城,欲一举歼灭红军。
蒋介石应允,命何健接防全州。然何健拖延不前,白崇禧不等不靠,连夜撤军至恭城、灌阳以南百公里外。11月27日,何健终至全州,口袋阵再度合拢,蒋介石下令收缩包围圈。
同日,红一军团接令抢占全州,急行军却仍迟到六个半小时,无奈退守脚山铺。红三军团则占据光华铺,两军共守湘江四渡,为大军过江铺路。
然红军背负沉重辎重,步履维艰,未能如期抵达渡口。新圩、光华铺、脚山铺三处兵团,为阻敌军缩小包围圈,浴血奋战,誓死不退。
11月28日凌晨,白崇禧指挥桂军,猛攻新圩红三军团。20岁的李天佑,率部死战,接令“无论如何,坚守三至四日”。战斗一触即发,敌军炮火连天,红军战士从土中跃出,奋勇还击,场面惊心动魄。
红军防御工事简陋,敌军飞机轰炸,大炮轰鸣,战士们暴露在炮火之下,英勇牺牲。至中午,敌军十余次猛攻,红军据守山头岌岌可危,然战士们坚韧不拔,终将敌军击退。
红五军团损失惨重,仍顽强抵抗,死守灌阳至新圩要道。三日两夜激战,牺牲近两千人,方使红十八军团在界首成功渡江。红五军团各级干部,几乎全部牺牲,悲壮至极。
11月29日晨,何健率湘军,飞机轰炸,炮火连天,脚山铺红一军团陷入苦战。敌军势大,红军却毫不畏惧,坚决守卫屏山渡口。
湘军轮番攻击,红五军团两连覆没,委员易荡平重伤,不愿被俘,毅然自戕。12月1日,湘军九攻红三军团不下,转而攻打红四军团,不料团长病倒,珠兰铺失守。
湘军乘胜追击,直指红一军团指挥部,师长、首长险些被擒。此战三日,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红军伤亡近六千人。
11月29日夜,白崇禧桂军第十五军,于界首渡口,两次炸毁红军浮桥。红军战士,不顾枪林弹雨,毅然跳入刺骨江水抢修。断裂桥身与战士遗体,混于江中,血水渗出,触目惊心。
团长沈述清牺牲后,杜宗美接任,为夺回光华铺,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不幸牺牲。敌军三次轰炸浮桥,在当地百姓帮助下,红军第四次架起浮桥,军委一、二纵队得以安全过江。两日两夜激战,红军牺牲近2100人,战斗终告结束。
三场阻击战,红军将士以生命为代价,为后续部队争取了宝贵时间。12月1日凌晨,剩余部队终至渡口,指挥官紧急部署,此战关乎红军生死存亡。
战斗空前激烈,敌军飞机、大炮如潮水般涌来。红军将士,置生死于度外,武器用尽,则以刺刀肉搏。指挥官前赴后继,战士们丢弃装备,飞速赶路,直奔湘江。
为顺利过江,红军将士解下绑腿,相互连接,于冰冷江水中,在枪林弹雨中,经过一日紧急强渡,红军主力终得成功过江。
出发时八万六千官兵,牺牲、失踪三万余人,被俘近六千人,三万英魂永留湘江。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及湘江之战之惨烈,皆因临时总指挥博古与军事顾问李德之“左”倾思想、冒险主义所致。
彼时,毛泽东因意见不合,被排除于战略决策之外。前三次反“围剿”,毛泽东领导红军“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然第五次,李德、博古弃旧战术不用,改行堡垒对堡垒,致红军大败。
长征之初,李德、博古不舍共产国际援助之辎重,如印钞机、缝纫机、修械器材等,尽数携带。战士们负重前行,疲惫不堪,甚至有人腿断。遇敌时,早已力竭,何谈灵活应战?
毛泽东屡次建议丢弃辎重,轻装前行,速过湘江,以免无谓牺牲。然李德、博古固执己见,反应迟钝。白崇禧撤出全州,何健接手之五日,本是良机,却因迟疑未决,错失全州。
若听毛泽东之言,改道奇袭,或弃辎重早过江,湘江之战或可避免如此惨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高层人士深究败因,皆指向博古、李德。
王稼祥察觉事态严重,与毛泽东共商脱困之策,渐被毛泽东之远见卓识所折服。同时,转移途中,与共产国际联系设备损坏,共产国际无法再如前般遥控红军行动。
于是,毛泽东复任军事总指挥之呼声日益高涨。至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博古将失败归咎于敌军人多势众、武器装备先进等客观因素。将领们怒不可遏,失望透顶。张闻天反驳道,敌军历来强大,但前四次反“围剿”红军皆胜。
毛泽东指出李德之错,李德虽学过战术,却不顾实际情况,仅凭不准确之地图指挥。且生搬硬套国外战法,不顾战士实际情况,战士乃人,需食需息。
最终,众人一致推选毛泽东为党之最高领导人,决定今后不再依赖共产国际指挥。因红军在湘江战役中获得新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唯有毛泽东,方能引领中国走向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