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方要求打击"反日",我外长六个字送给日外长,当面戳穿小心思

零度有法谈 2024-09-26 03:13:43

"不要节外生枝"——这六个字,掷地有声。2024年9月,在纽约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外长王毅与日本外相上川阳子的一场会晤,因这简短而有力的回应,在国际舆论场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这场会晤的背景,是在“深圳事件”发生后,日本要求中国就此事做出回应,并且自顾自的认为这件事是中国民众对日本长期以来的仇恨导致,从而他们还要求中国政府打击中国的“反日言论”。

然而,王毅外长的回应,既展现了中国依法治国的决心,又巧妙地回避了日方的无理要求,可谓是外交辞令中的一记妙棋。

回顾历史,中日两国关系的复杂性可谓源远流长。从三国时期到清末之前,日本一直将中国奉为学习的对象,可是自清末之后,日本就换上了另一幅嘴脸,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等等,他们对于中国的伤害是不可估算的。

然而,与德国不同,日本在战后并未真诚地反省和忏悔。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1970年在华沙的"世纪之跪",让德国重新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反观日本,不仅未能正视历史,反而屡屡有政客参拜靖国神社,美化侵略历史,这无疑加深了中国民众的不满情绪。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日方要求中国政府管控所谓的"仇日思想",不禁让人感到荒谬。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的回应可谓一针见血:"中国没有所谓的仇日教育,中国的教科书上只有铁一般的历史事实。"

确实,中国人学习的是真实的历史,铭记的是残忍的历史,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还有脸说中国民众对日本敌意太大?

然而,日本政府似乎并未意识到问题的本质。他们试图利用"深圳事件"这个"契机",不仅要求中国管控民众言论,还提出了开放进口日本核污染水产的要求。这种行为,不禁让人联想到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时代。但现今已是2024年,中国早已不是任人宰割的弱国。

事实上,日本政府的真实目的可能并非单纯关心一起刑事案件。分析人士指出,日本更多的是希望借此事件,让中国及国际社会默认接受日本核废水排放的行为。如果能让中国带头进口日本核污染水产,日本就可以借此向国际社会宣称"中国接受日本核废水排海",从而达到其政治目的。

然而,王毅外长的回应"一码归一码",既承诺依法调查"深圳事件",又明确表示反对日本核废水排放计划,可谓是巧妙地化解了日方的外交施压。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处理国际事务的成熟,也展现了中国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的坚定立场。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9月18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中国海军辽宁号航母战斗群进入日本毗邻区,这一行动无疑向日本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有能力也有决心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

反观日本国内,对中国的歧视心理仍然存在。例如,日本海上自卫队"凉月"驱逐舰擅闯中国领海并滞留许久,日本国内舆论并未将此当成大事,甚至还将其当成“扬国威”的事件。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两国关系,也加剧了中国民众对日本的负面情绪。换言之,中日之间的仇恨,不仅仅是历史带来的,也是日本政府的各种行为导致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政府要求中国打击"反日言论",无疑是一种双重标准。言论自由是普世价值,但不应成为伤害他国感情或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每个国家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包括对历史问题的看法。

展望未来,中日关系的改善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日本应该正视历史,真诚反省,而不是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干涉他国内政。同时,中国也应该继续坚持理性、客观的态度,通过对话和交流化解分歧。

总的来说,王毅外长的"依法调查"六字回应,不仅体现了中国处理国际事务的智慧,也展现了中国在新时代的外交自信。它告诉世界,中国既尊重法治,也不会在原则问题上妥协。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这种立场既坚定又灵活的外交方式,无疑将为中国赢得更多尊重和理解。

参考资料:王毅会见日本外相,“日方应该说到做到”——齐鲁壹点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