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赏《翠微先生北征录》,分析南宋"以步御骑"战略要术

阿郑的读书日常 2020-12-12 09:34:55
引言

偏安一隅的南宋,知道自身始终难逃邻居觊觎,所以为抗衡来自金和蒙古两方的骑兵威慑,不得不被迫开始探索一套可以行之有效的军事应敌机制。在探索的过程中,由于马政、财政和朝政三方面因素的相互影响,导致南宋始终未能形成"以骑御骑"的边防系统。无奈之下,只得以在金、蒙长期战争中所总结出的"克骑"方法为基础,对现有步兵体系,进行战术改造,选择了"以步御骑"的边防方式。虽然,在之后的战争中,南宋步兵在与金蒙骑兵的交锋中,偶有不错的战果。但这种"以步御骑"的消极式战略应对,终究难以阻挡亡朝祸患的到来!

南宋时期蒙金政权分布图

1、 南宋"以步御骑"战略选择的原因

2、 南宋"以步御骑"战术概况与赏析

3、 南宋"以步御骑"战果成效和局限

一、南宋"以步御骑"战略选择的原因

南宋时期的军队装备主要还是以冷兵器为主,而在冷兵器时代,南宋选择"以步御骑"的边防战略,无疑不占先天优势,可是在诸多因素的推动下,"以步御骑"成了中央政府的最后选择。

宋代斩马刀

(一)马政:战马质量低下、数量匮乏且布局分散。

南宋供应军需的战马质量存在"瘦弱病老,以次充好"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战马布局不合理且数量太少难有作为。南宋骑兵防御的驻扎分布,特喜布局在临安(南宋政权中心)和长江流域一带,根据历史学教授尚平著作的《南宋马政研究》一书,我们可以统计得出南宋骑兵布局情况:"四川地区为13000,临安附近为10000,长江下游地区为15000,长江中游地区为14000"。而南宋战马的培养和采购,主要集中在遥远的西北和崎岖的西南地区,以南宋时期的交通能力,输送战马时长往往需要耗费半年左右的时间。再者如此不远万里把战马输送过来,不仅浪费大量人力物力,更使得战马容易水土不服,病老现象普遍。

"奔走半载,往返万里" ——《翠微先生北征录》

临安格外驻扎一支骑兵

二是战马运送中途难以得到好的保养。南宋时期驿站荒废严重、数量稀少,输送人员,往往走几天,都碰不到一个驿站来歇歇脚。"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等到南宋政府接收马匹时,就算没有中途暴毙,大多也必定又瘦又弱。

"驿之为里,虽曰三十,而在道数日,未见驿亭"。 ——《翠微先生北征录》

云南驿

三是官员贪腐现象严重。所谓"肉过两手油",对国家来说战马是军事保障,对输送沿途的官员来看,可谓是移动提款机,谁都想上来捞一把。不仅运送战马的人员得贿赂地方政府,还有人在过路的时候,把所运"千里马"高价出售,换成劣质马,以次充好,赚取中间差价!

"马步三司之马,虽仅言数万而羸弱老病及其半。江上诸军之马,不过五万,而在假未该入队之数,不啻三分之一。" ——《翠微先生北征录》

通过对南宋马匹数量的统计可知,南宋时期战马共计约52000匹左右,数量相比于同时期的金蒙两国,远远处于劣势。再加上,战马"以弱充好、老弱病残"的现象层出不穷,你说这样的马匹拿来做代步工具还好,可要指望其打胜仗,那就力所不及了。在此被动情形下,南宋政府的边防重心,只能孤注一掷的压到改造步兵上。

(二) 财政:官员腐败严重,现有兵种耗资大,难以筹措出扩充骑兵的粮饷。

首先,偷税漏税。南宋时期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掌控力度变弱,土地兼并加剧,大量农民手中的田地,被大地主、大官僚巧取豪夺,自身无地可耕只能沦为佃户。再加上地方官员,谎报所辖区内农户与耕地现状,明明是"足遍天下,未闻天下有无人耕种之田亩",可呈报到中央政府的却是土地荒芜、无人可耕。地主与官员相互勾结,偷漏赋税,导致中央政府应收赋税被地方截留,使得财政蒙损。

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

其次,盗卖军需。军需品的盗卖现象,历朝历代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般王朝末年比较严重,南宋即是如此。华岳在《翠微先生北征录》中,就记载了池阳甲仗库的一则案例:

"有民兵甲仗库一所,内有旧弊衣甲数百副,皆破碎不全……计其器甲不及百千,而提督官之所请已六千缗矣"。

如此,就这么小的一个民兵甲仗库,便能够凭借朽腐不堪的衣甲,侵占国家六千缗的钱粮,放之天下,官员盗卖现象不可谓不严峻!

小串铜钱八枚,一“缗”为一千枚

最后,则是冗兵冗官导致的中央政府财政支出数额庞大。正规军的军费支出已占财政收入的十分之六以上,《南宋战争对货币的依赖性研究》就曾对南宋税收和军俸使用情况作了统计:"绍兴末年的财政收入是6000万贯,军人俸钱、折麦钱、春冬衣钱这三项目占大约61%",而这还只是正规军。如藩兵之类的非正规军还未统计,就已然能看出,南宋财政压力之大。除此之外,官员吃空饷的现象也较为普遍:“检寨额管一百人,见止有三十人,而州郡皆见破一百人之粮券,彼七十人之粮券何所也? ”在这种钱穷粮少的局面下,即使南宋政府想扩充骑兵,也没有可供发放的饷银。

(三)朝臣不支持。

朝臣士大夫反对"以骑御骑"战略的一方面因素,是出于对马匹质量和朝政因素的考量,如名臣范仲淹指出的:"骑兵之费,钱粮、刍粟、衣缣之类,每一指挥,岁费数万缗"。另一方面则是,步兵占据着南宋时期兵种的核心和大多数,如果选择"以骑御骑"的战略应对,则会放弃宋军强弩利器的先天优势,如沈括就认为,发展骑兵是:"舍我之长技,勉强所不能,以敌其天产,未闻可以胜人也"。这些,都为士大夫反对发展骑兵,提供了有力论据。

三弓床弩的构架,威力大射程远

通过对前文的阅读,想必朋友们已经看了出来。其实,南宋灭亡的根源,已不在于是发展骑兵和组建步兵上,而是在于吏治。吏治不改,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南宋必亡,可改的话,成效有远非一朝一夕所能展现的,再者说王安石一死,宋朝再无改革良将。不过,即使败象已显,南宋"以步御骑"的战略要术,也依旧展现出了非凡魅力。

此为小型弩,射程远穿透力强,作战灵活

二、南宋"以步御骑"战术概况与赏析

对南宋时期"以步御骑"战略要术分析的文章较多,但是,大多教授学者在探讨南宋军队抗击金朝骑兵时,都着眼于常规战术的探讨,忽略了对非常规性战术的参照。而本文旨在,通过《翠微先生北征录》艺术,全面赏析南宋时期"以步御骑"的战术概况。

“盖弩能发矢于数百步之外,使彼之骑射不得以及于我也。” ——《翠微先生北征录》

金朝骑兵

骑兵冲杀的要旨,即在"一鼓作气",优势是借助战马的力量和气势,冲散敌阵,然后再各个击破,如果不能冲散则容易"再而衰,三而竭",倘若陷落入敌军战阵,则是一件凶险之事。因此,结合骑兵的特点,南宋步兵对抗骑兵一般采取利用险要地形扼守、远程弓弩袭扰、战车器具阻击,三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因此华岳在总结前人经验后,又结合战争实际,创设了一些,如铁蕈(可刺穿马掌的尖锥,使用时淬毒)、竹贮(存放有尖锥外表的铁球的竹筒,使用时淬毒)之类对付骑兵的非常规手段,在骑兵冲杀军阵时,阻滞其难以离开。

夫所谓铁蕈者,上锥下平,状若木蕈,蹋之则下不入土,压之则上可入肉,锥缀于番马蹄甲之下,而不容取剔。 ——《翠微先生北征录》

以“车”御骑

除此之外,华岳还在其著作《翠微先生北征录》中,记载了二十四种非常规的"以步御骑"的方法,分别在四种交战情形使用:

(1) 有心算无心。若宋军能够提前知道骑兵攻击的地点,则可以提前预备好以下六种陷阱:一是设置伏抢,事先挖好地洞,放置竹枪于其中,用绳索相连,覆草木为饰,只等敌军杀到,触碰绳索,竹枪便可射出伤马。其二系绊索,用来拌马腿,马腿受绊,人马皆伤。三是马拖,"伏抢+绊索"的结合体,用绊索系伏抢之上,双倍杀伤力。四是马筒,挖一尺深、三寸宽的洞,里面放上尖锐物品。五是青陷,草木处,挖陷阱以草木伪装,用来陷马。六是白陷,与青陷类似,用于沙土类地面。

耗材简单,使用时竖直插入陷阱中即可

(2) 两军猝然相遇,没有时间布置陷阱时,则使用预备的尖锐器具。一是刺球,质地为铁,球形,周边有锋刃、二是铁蒺藜,多角形尖锐物。三是矛针,外表似针形,但比针要大。四是鹅项,两端尖锐弯曲。五是菱角,菱形铁块。六是皂角,周边锋锐的皂形铁块。

古代铁蒺藜

(3) 交战两方处在复杂地形时,则抵御骑兵的方法,更为多样。一是踢圈,把竹制的圈,插立在道路,绳索连接,骑兵来犯,马蹄易于被套牢,用来影响骑兵冲锋。二是截径,在路途中,以细线类制物连接竹弩,被触发时,可射杀战马和骑兵。三是伐木,把树木砍至半断,横置路间,阻碍骑兵冲刺。四是结草,把粗壮的枝条连接成环状,配合伐木和裂石使用。五是种冰, 在道路上泼水凝冰,效果好损耗低,但只能在低温环境中使用。六是裂石,与伐木作用相同,在地形狭隘处,崩裂山石,阻碍道路。七是断桥,切断骑兵通过途径。八是琅琊板,给木板上订上铁钉,隐藏在骑兵通过途中。

宋代琅琊板:使用时钉子尖端超出木板,露出地面

(4) 两方未交战的对峙时,则对战马下手。一是围绕骑兵粮草,刍诱、饵诱、献青,当敌军长时间行军,粮草不继时,可选择在陷阱上覆盖上草料或者是菽粟豆等饵料,亦或者水草丰盛处设置陷阱,引诱战马前来食用。二是围绕敌军水源的献白,在敌军水源处挖置陷阱,守株待兔。

《翠微先生北征录》中所记载的二十四种方法,对战场环境和交战情形,都考虑的十分充足。虽然大部分是非常规型战术,但是若能运用得当,必定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再加上,战场形瞬息万变,如得以普遍应用,当对南宋时期的"以步御骑"战略将会有极大的帮助。

三、南宋"以步御骑"战果成效和局限

(一)"以步御骑"战果成效

虽然,"以步御骑"在对抗金朝骑兵时,不具备优势,可是也是有精彩案例的,如,列于南宋十三功之一的和尚原之战,此战是南宋时期以弱胜强、以步御骑的典型案例:

和尚原之战,一共打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五月,宋朝步兵与金朝骑兵在和尚原展开了第一场会战,金军将领没立与将领乌鲁、折合,欲分别从凤翔和大散关两军夹击,在和尚原会师,企图一举击败吴玠军。当是时,吴玠与部将杨政两人,分头迎击金军。

首先,地势有利于步兵作战。和尚原与仙人关是入蜀最为险要的两道关隘,山路狭窄,怪壁林立,金军骑兵难以展露冲锋阵势,只得被拉下马来与宋兵步战。在吴玠和部将杨政的带领下,南宋军队灵活运用"以步御骑"的战略要术,先是依托险要地形接连设伏、节节阻击,利用多道防线,不断消耗金军的士气和耐力,并在生死搏斗中,击败金军。恰巧,金军败后,又逢大雨,无奈而退。

另外,同和尚原齐名的仙人关之战也为吴玠指挥

其次,发挥出了强弩之利。金军的第二次进攻和尚原是在同年十月份,在这次战争金军元帅兀术金兀术,整合十余万众,架桥垒城,与宋军夹涧对峙。吴玠避实就虚,充分发挥步兵守城优势,以长击短,在金军进攻时,用劲弓强弩,分番迭射,"弓矢连发不绝,繁如雨注",逼却金军。同时,在金军撤退的途中,派人阻断金军粮道,并于神坌设伏,大胜!

"俘获金军头目300余人,甲士800余人,缴获器甲数以万计"。——《宋史》

繁箭如雨

(2) "以步御骑"战略战术的局限

在平原战中,步兵向来较骑兵为劣势。即使,有较高的步兵抵御骑兵的战略战术总结,但在实际的战争环境中,仍然局限性较高。

1、 战术局限。一是对地形的依赖。南宋自信能依靠步兵抵御骑兵的很大一个要素,就是依赖地形,野外与骑兵交战的话,不仅需要提前筹划与设伏,更需要险要地形的帮助,如:"皆据高阜为阵",使骑兵处于的仰冲状态,骑兵实力便不利于发挥。二是对关隘的依赖。纵观南宋步兵抵御骑兵取得的大捷,大多是依托于坚城固垒的保护,才能有效发挥出强弩对骑兵的威慑力。如若,不考虑关隘,则不等强弩发射几轮,金军骑兵就能冲到阵前。三是对阵型的依赖。如,《翠微先生北征录》中所记载的"轻车御骑"。南宋步兵抵御骑兵,往往需要在外围捍以剑盾、行马,人守在阵中,在战车与强弩需配合使用下,方能堪堪抵御。

以军九万阵麦子原下,捍以剑盾、行马,外列骑士,步卒居其中,敢死士锁足行马间,持大刀为拒,分为八阵。 ——《金史》

襄阳古城

2、战略局限。南宋政府选择"以步御骑",只适用于防守而不善于进攻的消极战略,等同于是直接放弃了向机动性发展的方向。在之后南宋步兵屡次与金朝骑兵交锋中,造成了自家总是处于被动局面,除非是数倍于敌军,否则凭借"以步御骑"的战略战术,即使在战争中抢得先机,也难以反击。

总结

南宋政府放弃如汉朝一般"以骑御骑"的边防战略,而确立"以步御骑"战略抉择,一方面是衡量马政、财政、时政多方因素后定下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则明显透露出了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消极心态,收复故土、光耀基业,至此也不过是一句笑话、一场空谈,自保都难,何谈收复河山?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

末代帝王的温柔乡多是伤心地

华岳在《翠微先生北征录》中所著述的“御骑”二十四法,虽有巧妙之处,但深究起来,仍没有脱离消极防御的心态。大多是通过设伏、障碍等办法,短暂阻拦骑兵的进攻,即使被普遍采用,也仅能阻挡骑兵一时。之后,襄樊陷落,不长时间内,南宋迅速衰亡,便证实了这一观点

究其根源,"以步御骑"已不仅是军事上的原因,更多则还是应归咎于吏治导致的财政亏损和宋朝历代统治者对武人的打压,再加上,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带走了宋代改革的最后一丝星火。所以,南宋之亡,虽然令人难以接受,不过也不是没有道理。

2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