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隐藏起来的秘密城市:见证了苏联的极盛,却以不光彩收尾

审度 2021-01-27 04:51:20

提起苏联时代的核灾难,不少人总会立马想到切尔诺贝利事故。此次灾难的规模与影响之大,使得苏联政府不得不拿出倾尽一切的架势,尽可能弥补过失。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评价也出现了两极分化:有人认为这场事故完全是“人祸”,苏联人玩火自焚还坑了周边国家;也有人称赞苏联政府在应对灾难时的“大国风范”和担当。

那么问题来了:切尔诺贝利事故实在是无法隐瞒,那么那些“鲜为人知”的问题,他们又是如何处置的呢?

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北部有座名叫奥焦尔斯克的小城,距离该州首府车里雅宾斯克市不到100公里。奥焦尔斯克面积约657平方公里,总人口不到8万人,论规模可能还不如咱中国一些城市的某个城区。如今,这座小城表面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它在苏联历史上却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儿发生了一些很不光彩的事情。

二战结束前的一次会晤上,新上任的杜鲁门总统想要给苏联来个下马威,便给斯大林卖了个关子,神秘兮兮地告诉对方,美国已研制出了一种强得离谱的超级武器,它将直接突破人类对战争的认知。杜鲁门得意地表示,美军很快就就会将它用在对日本的进攻上。然而杜鲁门没有想到的是,苏联高层并非不了解原子弹,甚至一早就建立了致力于研发该武器的相关部门。因此,纵使对方憋足了劲儿表演,斯大林也只是平淡如水地回应道:“那么,我们就等着美军的表演吧。”

话虽这么说,但核武器在实战中发挥的惊人破坏力仍让苏联高层垂涎不已。因此战争刚一结束,苏联就加速了相关项目的进度,在国内建立起一批机密的配套设施。经过慎重考虑与反复挑选,高层决定在车里雅宾斯克市西北方70余公里处建立第一座核反应堆。这项建设计划进展得迅速而悄无声息,仅3年便宣告完成,它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玛雅克生产协会”(Mayak site)。

值得一提的是,这儿并不完全是块不毛之地。德军入侵时,随着大批领土陷落,苏联高层不得不将大量工业向东转移,车里雅宾斯克就承接了其中一部分。核工厂落成后,随着大量专家、工人、军人、家属和其他杂七杂八人员的涌入,加上原来的一些人,聚集在此处人群的规模已不容小觑。考虑到项目的高度机密性,为了妥善安置这些人员,高层遂决定在此建立一座在地图上没有标识的“隐形城市”,这便是奥焦尔斯克。

与其他类似城市一样,奥焦尔斯克的诞生是高度集中的苏联体制恐怖执行力的又一体现。

虽然距离州首府并不算远,但这儿一开始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受限于交通条件,奥焦尔斯克能获得的物资极其有限,最初一段时间里,居民的日子过得相当苦。然而,仅仅到了1954年,它就已被打造成一座设施完备的城市,其中不但拥有火车站、学校、医院、商店和澡堂等等,各种娱乐设施也一应俱全,甚至还有独立通讯系统。在苏联体制的保障下,人们在这座城市里享受着高水准的生活。

不过,正所谓有得必有失,在享受衣食无忧的生活的同时,奥焦尔斯克的居民们也生活在极度的压抑之中。正如咱们刚刚所说,这是一座“隐形城市”,它从落成的第一天开始就被划分为保密行政区,甚至一开始连个名字都没有;1945年被命名为车里雅宾斯克-40,由于1966年改称车里雅宾斯克-65,直到1994年才改称现在的名字。

这座城市几乎被高强和铁丝网包围,为数不多的几条通路都有重兵把关。里面的人想要离开奥焦尔斯克,必须经过保安部门长时间的考察和审核;除个别特殊状况外,外边的人根本无法进入城市,事实上,在奥焦尔斯克被公开前,绝大多数苏联人根本就不知道有这座城市存在。可以说,奥焦尔斯克就是一座“孤岛”,存在于世人的盲区之中。

话说回来,核能本身是把双刃剑,而苏联人对它的了解远说不上深入;甚至在玛雅克核反应堆落成时,这儿都没有用于存放和处理核废料的设施。苏联专家天真地认为,只要将核废料排进附近的淡水湖中,大自然就会帮他们隐瞒一切负面影响。而核反应堆旁有一个名叫卡拉恰伊的淡水湖,湖泊面积很小,在地图上几乎看不到。核反应堆从中抽取湖水用来冷却,同时也临时充当了存放核废料的“容器”。直至1953年,苏联人才在湖底用混凝土和钢板打造了数十个储存罐,在此之前,核反应堆的废料都是直接露天排放到湖中。

“核”这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的,如此敷衍的做法无异于一颗定时炸弹,不久,变故就发生了。

1957年9月29日,附近的克什特姆市不少居民纷纷向政府反映,他们看到了“异象”:夜空被奇怪的火光照亮,这火光一会呈红色,一会又变成淡蓝色,有时还会呈现橘黄色甚至粉色。直到苏联解体前,当局也坚称这不过是“特殊的自然现象”,其实在那晚,核工厂内一个装有约70吨核废料的储存罐的冷却系统发生故障,大量高热核废料不断堆积,最终导致爆炸。爆炸发生的一瞬间,重达百余吨的罐体上半部分直接被炸飞,核废料被高高扬起,其中一部分洒落在原地,而另一部分则随风飘散,扬成一块长约300公里、宽约10公里的污染带。

事故发生后,苏联当局没有对附近居民作出任何通知,而是在爆炸一周后陆续将附近20余个城镇和村长的1万余人疏散。由于文献缺失,我们无法得知这起事故造成的后果具体有多严重。一说附近有座名叫科拉波尔卡的小镇离爆炸点很近,爆炸发生时,镇中居民还以为是战争爆发了。结果在短短一周内,该镇就有至少300人不幸身亡。其中一些人在死前经历了难以忍受的折磨,他们全身布满伤口,肌肉肿胀得可怕,五官被挤压得变形,排泄物和呕吐物中全是血丝,一天上吐下泻要好几十次。

祸不单行,20世纪60年代后期,苏联遭遇了严重的旱灾,作为附近百姓赖以为生的水源,卡拉恰伊湖的水位急速下降,意外地令早先沉淀在湖底的核废料暴露了出来,变成粉尘随风飘向天空。比起十几年前,这次核污染的负面影响显然大得多:据统计,至少有27万人被笼罩在污染区内,但苏联当局担心引起恐慌,仍然选择“低调处理”,除了一小部分被转移的人员,几乎无人接到任何相关通知。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苏联解体后,一些相关档案被公开,我们甚至可以从中看出,苏联专家居然乐意让民众被蒙在鼓里,以便模拟核战争对人类的影响。为了防止外人涉足,当局用铁丝网把整片区域围住,对外声称为“自然保护区”。当局甚至还曾出动军队,铲走辐射区内的土壤、树木,拆毁房屋,试图将一切不利证据抹除。显然,这些努力是徒劳的:直至1990年,卡拉恰伊湖的辐射量还高得惊人,人在湖边站一个小时,受到的辐射量就高达600伦琴,这足以致命。要知道,1伦琴的辐射量相当于一个人晒整整41年太阳。

1992年,俄罗斯政府一纸令下将这一地区向全世界开放,这座城市极其压抑的过往这才呈现在世人面前。相比于切尔诺贝利的无可隐瞒,苏联政府在奥焦尔斯克的所作所为立刻引起了巨大争议。西方学者们将卡拉恰伊湖称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地方,而有说法称,如今奥焦尔斯克的辐射量为切尔诺贝利的4倍左右。即便这儿的癌症率是正常地区的数十倍,更多的人仍然选择坚守。因为一旦离开这座城市,当局承诺的各种生活保障和高福利也将一同化为泡影。

2 阅读:1232
评论列表
  • 2021-03-02 17:00

    魔鬼一样的政权啊 人民的生命居然就这么不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