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武装到国家栋梁,解读曾国藩创建湘军时的组织建制

恒鼎谈历史 2024-12-02 02:46:02

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当太平军出湖南进攻武昌时,清廷委任在籍守制的礼部侍郎曾国藩为湖南团练大臣,“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曾国藩对举办不脱离生产、“不得远行征调”、“一切经费均归绅耆掌管”的团练不感兴趣。他认为绿营已经腐朽,不足以恃。而敛钱兴办团练,势必产生诸多流弊,关键问题是要建立一支既有别于绿营、又非告昔日分散活动的乡团的新型车队。

十二月二十一日,他奉旨自家乡湘乡抵达省城长沙,次日即上奏清廷,声称“省城兵力单薄,询悉湖南各标兵丁多半调赴大营,本省行伍空虚,势难再调”。他拟“于省城立大团,认真操练,就各县曾经训练之乡民,择其壮健而朴实者招募来省,练一人收一人之益,练一月有一月之效”。曾国藩在痛陈绿营“见贼逃溃”、“无胆无艺”、“所向退怯”、不可为用之后说:“今欲改弦更张,总宜以练兵为要务”,“但求其精,不求其多,但求有济,不求速效,诚能实力操练、于土匪足资剿捕,即于省城防守亦不无裨益。”

在曾国藩上奏的前三天,湖南巡抚张亮基幕僚左宗棠为之起草的《筹办湖南堵剿事宜折》也提出:“委明干官绅,选募本省有身家来历,艺高胆大之乡勇一二千名,即由绅士管带,仿前明戚继光束伍之法行之。所费不及客兵之半,遇有缓急,较客兵尤为恃。”当湖南湘乡秀才罗泽南、王鑫及唐景晖应张亮基札调,率千余名团丁到省城防守后,曾国藩便仿照戚继光建军成法,将这批湘乡团丁编为中、左、右三营,以罗泽南统中营,王鑫统左营,唐景晖统右营,逐日操练。由于曾国藩编练的这支军队来自湘乡团勇,又非经制绿营兵,故曰“湘勇”或“湘军”,后米通称“湘军”。

咸丰三年(1853年)春,张亮基调任湖广总督,潘铎接署湖南巡抚。由于当时太平军已离武汉东下,进逼南京,湖南形势稍有缓和,再加筹饷困难,潘铎遂与曾国藩商议,裁撤新旧团勇三千,湘军唐景晖一营也因此被裁。四月,骆秉章回任湖南巡抚,又招募湘勇二营,分别由邹寿璋和曾国藩弟曾国葆管带。不久,太平军进攻江西南昌,入城助守的曾国藩门徒湖北按察使江忠源请求湖南派兵救援。曾国藩又增募湘勇2000人,新宁楚勇1000人,由罗泽南、郭嵩焘、江忠淑等率领前往南昌救援。虽然旋遭失败,但曾国藩却从中看到了湘军力量所在,因而更坚定了大办湘军的信念。他三年八月移住衡州(今衡阳),至四年初,湘军陆营已扩编为13个营,总兵力5000余人,如果加上由湖南巡抚骆秉章节制的王鑫所统老湘军等,湘军总计已有20个营,兵员8000人。

曾国藩为了从太平天国水营手中夺取长江江面的控制权,在扩建湘军陆营的同时,又创建了水师。水师也招了5000人,编为10个营。后来又建立了骑兵马队。至咸丰末年同治初年,湘军总兵力达50余万人,势力远及十余省。曾国藩曾对李鸿章夸耀说:“长江三千里,几无一船不张鄙人之旗帜”,“各处兵将一呼百诺”,成为与太平军作战的主力。

湘军分陆营、水师、马队三大兵种,均以营为基本建制单位。

湘军创建之初,陆营编制3个营,每营初定360人。次年冬,在衡州扩编13个营,每营500人,咸丰十年(1860年)在安徽祁门始成定制。其编制如下:每营设营官1人,下辖前、后、左、右4哨,每哨设哨官、哨长各1人,另编伙勇8人、护勇5人;每哨辖8队,其中抬枪队2、刀矛队4、小枪队2,各队设什长1人,伙勇1人,抬枪队正勇12人,刀矛、小枪队正勇各队均10人,共计100人。每营营官另编直属亲兵6队,内劈山炮队、刀矛队、小枪队各2,每队什长、伙勇各1人,正勇10人,共计营官亲兵72人。总计一营人数为营官1人,哨官4人,哨长、什长、正勇、护勇、伙勇共500人。此外,每500人又额编长夫180人,平均每100人用长夫36人,专门从事运输等杂役。故湘军陆营,每营实际编制共685人。

水师依托船舰以主军,而船舰又有快蟹、长龙、舢板三种大、中、小型之分。咸丰五年(1855年)曾国藩在《水师得胜歌序》文说道:“快蟹配45人,摇桨者28人,橹8人;长龙配24人,摇桨者16人,橹4人;舢板配14人,摇桨者10人;每船舵工1人,头工1人,炮手数人。四年五月,每船添立管驾者1人,名曰哨官。五年十月每船于众桨手中置火弹于数人,于是规模略备。”

《湘军记》所载水师每营编制为:快蟹船1只,营官领之;长龙10只,舢板船10只,诸哨官领之;合21船为一营。快蟹桨工28人,橹工8人,舱长1人,头篙工1人,舵工1人,炮手6人,共45 人。长龙船桨手16人,橹工4人,头篙工1人,舵工1人,炮手2人,共24人。舢板船桨手10人,头篙工1人,舵工1人,炮手2人,共14人。一营共425人。至咸丰五、六年(1855年~1856年)间,裁快蟹船,减长龙船为8只,增舢板船为22只,合30船为一营。每营共500人,营官、哨官不在此数之内。据龙盛运先生考订,《湘军记》所载快蟹船1,长龙、舢板各10,合21船为一营的编制,并非湘军初定之制,而是咸丰五年春夏间的营制。

湘军马队按营、哨、棚三级编制。咸丰九年(1859年)十月,初定营制为每营设营官1人,下辖10哨;每设哨官1人,下辖6棚;每棚骑兵4人。10哨共骑兵224人,哨官10人。另外,每营还设营官帮办、字识各1人,骑兵亲兵8人,先锋官一棚5人;步队亲兵10人,什长1人(共为一棚,专门负责营官差遣及出队时留守营盘) ;公用长夫40人,营官、帮办专用长夫9人,同治四年(1865年)改定马队营制:每营设营官1人,下前、后、左、右、中5哨。其中前、后、左、右4哨各设正、副哨官1人,中哨以营官为正哨,另立副哨官2人。每哨下辖5棚,每棚设什长1人,马勇10人。另外,每营编配帮办、字识各1人,全营伙夫共31人。总计骑兵马队每营编制319人。

湘军在营官之上设有分管数营的分统;分统之上,又有主掌一路军的统领;统领之上为独当一面的战区统帅;统帅之上为总统全军的大帅,大帅就是曾国藩。

此外,湘军统帅部设有主管军法号令的机构“营务处”,主管粮饷器械等后勤供应的机构“粮台"等。

湘军既不同于绿营,又与过去的勇营不同。雍、乾以来,国家遇有战事,也曾临时招募乡兵,別自成营,协助官军作战,称为勇营。但当时的勇营不脱离生产,旋募旋撤,只是临时招募以补绿营兵力之不足,带有乡兵性质,也未创立营制。及至曾国藩编练湘军,才正式创立了勇营兵制。

《清史稿》中指出,曾国藩所练湘军“乃官勇非团丁,是为乡团改勇营之始”。湘军一改绿营编制不齐、营汛官兵多寡悬殊、分区固定防守的地方军体制,而实行分营立哨、组织编制整齐划一的野战军体制。它又改绿营世兵制,推行兵必自募、将必亲选、饷由帅筹的募兵制,变“兵为国有”为“兵为将有”。正由于湘军改变了绿营大小相制,兵权高度分割的制度,克服了每遇战争临时抽调成军,将帅莫知营制,兵将不融、将官不习,将帅不和的弊病,并以家族、亲属、同乡、同事、同年、同学、师生等关系作为团结官兵的纽带,将三纲五常之伦理道德作为训练士兵的根本,所以湘军成了一支战斗力强和封建隶属关系极浓的曾国藩私属部队,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主力。同时,湘军的组织体制编制,也直接影响了淮军、防军、练军。

1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