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只是血糖之困,心身难题如何破解?

元元的备忘录 2024-09-06 09:26:35

糖尿病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慢性疾病之一,长期高血糖状态易诱发多种急慢性并发症。作为一种慢性病,糖尿病不仅会导致身体方面的疾患,同时由于患者的心理素质、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的不同,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据国内有关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有30%以上伴有焦虑、抑郁、情感不稳和神经衰弱等症状。为此,我们特邀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向前教授为我们解答糖尿病患者的心身难题。

糖尿病为什么被视为一种心身疾病?

向前教授:心身疾病也被称作“心理生理疾病”,是一类由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糖尿病、高血压、消化道溃疡、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作为一种慢性病,糖尿病不仅会导致身体方面的疾患,还常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糖尿病患者们出现心理疾病的原因可能与以下方面有关:

1.部分患者刚确诊糖尿病时会感到焦虑、抑郁,还可能因为打胰岛素治疗感到难为情,或者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久而久之导致情绪低落、孤独封闭。

2.有的患者对药物治疗存在误区,一是害怕降糖药会损伤肝肾功能。二是当医生建议打胰岛素时,患者担心其“成瘾性”,对是否会终生依赖胰岛素感到恐慌,甚至放弃治疗。

3.常见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 病变、糖尿病肾病等糖尿病并发症无疑也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

在日常诊疗中如何识别糖尿病患者这些心理症状?

向前教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理症状。

1.伴随症状:许多糖尿病患者可能伴有长期睡眠障碍、口干口渴、多汗、肢体麻木、视物不清、夜尿多、性功能下降、性欲减退等症状,这些大多是糖尿病患者出现心理问题的常见表现,应当引起注意。

2.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情况:部分患者可能对糖尿病存在认知误区,认为是治疗不规范才会导致血糖控制不佳,情绪不稳;部分患者则可能因文化程度或宣传不到位,对糖尿病相关并发症不理解,就诊时反复叙述病情,提示焦虑状态。

3.患者情绪变化和行为变化:糖尿病早期患者常因多汗口干、睡眠障碍、神疲乏力等不适出现情绪变化,如烦躁、易怒,治疗依从性减低,甚至会拒绝治疗,对医生提出的治疗方案产生抵触情绪。

4.并发症的严重程度:糖尿病可怕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其所带来的并发症。许多糖尿病患者后期出现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后,常会感到焦虑、精神紧张,还会影响其睡眠和精神状态。

5.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先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来判断其是否出现心理问题,必要时(尤其是出现睡眠障碍后)再经由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员进行心理测评,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在临床工作中常使用哪些方法帮助糖尿病患者改善心理状态?

向前教授: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的职责远不止于调控血糖指标至理想范围,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一疾病背后所承载的复杂性与多维度影响。我们需要关注患者因疾病而可能遭遇的心理压力、生活质量下降、工作能力受限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如何进一步波及到他们的家庭关系、经济状况和社会参与度。

目前临床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糖尿病患者改善心理状态:

1.认知行为疗法(CBTI)

首先,应正确使用认知行为疗法,为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认识疾病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及诊疗注意事项,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2.药物治疗

对于轻度睡眠障碍或焦虑症的患者,可以尝试选如归脾胶囊等中成药物治疗。

但若是患者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应及时请精神科大夫进行心理测评,应用相关药物干预。

3.多学科协作与个性化服务

(1)医生、护士、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可以与糖尿病患者建立交流群,线上指导患者每餐饮食,提醒患者按时服药,及时告知患者胰岛素增减情况,帮助他们应对突发的高血糖。

(2)建立血糖监测群,进行24小时动态监测,帮助患者制作饮食表格,标注饮食内容及相应血糖变化,帮助患者控制饮食。

4.心理咨询与知识宣教

与高校合作,让心理咨询师与患者多多沟通,帮助患者缓解焦虑状态。

同时定期开展糖尿病相关知识宣教活动,在患者床头放置宣传册,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也能有效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对于本地语言不通的哈尼族和彝族患者,我们则会安排懂语言的医生,结合中西医和认知疗法等帮助患者控制病情,缓解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面对日益增长的糖尿病患者群体,您认为中西医结合在糖尿病的科普教育、心理健康促进方面应该如何发挥作用,以提高公众的认知和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向前教授: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截至2021年,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1.41亿人,发病率高达12.8%,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可以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来提高患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1.多元化科普宣传在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科普宣传中,应做到多元化。不仅要宣教糖尿病相关知识,还应包括合理饮食结构、情绪调控方法等方面。

宣教时可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形象比喻,结合西医的科学知识,帮助患者更好理解。比如我们向患者解释糖尿病的原理时,可以把人体比作球体,当装太多东西压力增高、运化不动时,代谢产物出不去就会导致血压、血糖升高等情况,这样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会更深入,而不是单纯告知患者治疗方案。

2.落实到基层

要做好慢性病管理,落到基层很重要。比如州级三级医院应制定适合地区具体情况的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案,并向县级及基层社区卫生医院宣传宣讲,实现慢病管理的网格化、包干形式,这样患者才能享受到更好的、有针对性服务。

3.巧用多媒体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尤其是大型平台(如央视等)进行大量义诊及宣传活动,扩大慢病管理的影响力。

4.个性化方案

针对不同地区生活环境和饮食结构制定个性化方案,如制作少数民族语言的宣传片,满足不同人群需求,提高公众认知。

向前

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

中国中药协会呼吸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 基层委员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抗衰老专业委员会 委员

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 委员

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 委员

河南省中医药学会逆转糖尿病专业委员会 委员

红河州医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红河州医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 委员

李可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弟子,师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古中医科吕英教授学习

运用“气一元论”及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慢性咳嗽等疾病;开展中药逆转2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治疗;开展代谢性疾病体质调理治疗;开展结节性疾病中药体质调理治疗;开展儿童呼吸道疾病及消化道疾病治疗;开展急危重症中西医协同治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