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南京受审,看宋美龄怎样说情?

晓露残荷角 2024-11-09 21:10:57

话说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并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

蒋介石被迫接受了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担保内战从此以后不再发生等条件。

同月25日,张学良陪送蒋介石飞返回南京。

到达南京后,蒋介石发表谈话说:

“……现在一切问题应候中央政府解决,余既为军队之最高统帅,对于西安事变,理应负责。”

“此系由于余平时未能维持军队之纪律有以致之;私心至为耿耿……”

张学良同时也发表谈话说:

“今日仅愿与诸君见面,无可奉告,此来待罪,一切唯中央及委座之命是从。”

尽管西安事变以和平解决,但从蒋介石和张学良所发表的谈话看来,其中可大有文章。

蒋介石对张学良究竟怎样处置,受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关注。

国民党内部对张学良的处置存在两种意见:

一派主要是蒋氏嫡系的,主张严加惩治,认为张学良劫持领袖,罪大恶极。

另一派主要是非蒋氏嫡系的,认为张学良既肯来京待罪,非无可宥,不妨从宽发落。

前者到处公开叫嚣,后者多属私下议论。

12月27日,国民党中央党部召开会议,欢迎蒋介石平安返京(南京)。

会上有少数人严厉谴责张学良,提出国家以法令纲纪为重,这次事变的主犯张学良既已同来,应开军事审判,以治其罪。

于是蒋介石便决定组织高等军法会审,并公开推荐李烈钧为审判长。

这儿蒋介石用李烈钧为审判长也是有深意的,因为在“九一八事变”后,李烈钧也是倡导抗日的。

而蒋介石又用主张抗日的李烈钧来审判力主抗日的张学良,无疑是给李烈钧一次无声的警告。

随后军事委员会通知开会座谈,又推举冯玉祥担任会议主席,表示中央决定组织高等军法会审审判张学良。

既然国民政府已特派李烈钧为审判长,审判官的人选也应从速决定。

何应钦提出审判官的人选应尊重审判长的意见,最好请审判长提名。

于是,李烈钧又提名朱培德与鹿钟麟二人为审判官。

军法官为陈恩普、邱毓桢,书记官为袁祖宪、郭作民。

12月31日开庭审判,过程十分简短。

李烈钧问张学良:“你知道犯什么罪吗?”

张学良回答:“我不知道。”

李烈钧说:“陆军刑法的前几条,都是你犯的罪,你怎么胆敢出此言?”

在审判会上,孤注一掷的张学良终于把1931年9月16日,蒋介石发给他的电报拿了出来,当堂公之于众,电报内容是: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在东北如何挑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替蒋介石背了十多年“不抵抗将军”黑锅的张学良,终于舒了一口气。

虽然张学良从容不迫,理直气壮的一一作了辩解,但最终,张学良依然被处以有期徒刑10年,不过随后又被蒋介石假意发文准予特赦。

蒋介石之所以如此处置张学良,一方面是因为他在离开西安之前,宋子文和端纳曾得到他的首肯,答应保证张学良今后的安全,这项诺言几乎为所有人知道,情势所迫蒋介石也不好出尔反尔。

另一方面,西安事变使蒋介石感到个人“威信”扫地,且受尽惊惶、吃尽苦头,对张学良怀恨在心且戒心很大,当然要寻找机会报复,以警下属。

从此张学良的自由被蒋介石牢牢掌控,开始了长达 54 年的囚禁生涯。

其实,按蒋介石的本意,那一定是要杀掉张学良才心快,之所以蒋介石最终没有杀张学良,完全是因为宋美龄的原因。

说起张学良和宋美龄的关系,那可不是一般的朋友关系。

1925年,张学良和宋美龄在上海初次相识,两人就互相吸引,彼此都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学良称赞宋美龄“惊为天人”,被其优雅的气质和美貌所吸引,宋美龄也对年轻英俊的张学良颇有好感。

他们有很多共同话题,交流顺畅,宋美龄还曾给张学良当过临时英语翻译。

张学良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熟悉西方生活方式和理念,这使他和留美归来的宋美龄沟通无障碍。

张学良称赞宋美龄绝顶聪明,宋美龄则夸张学良为“莱茵河畔的骑士”,一时间,两人成为十里洋场耀眼的明星。

但是后来,宋美龄嫁给了蒋介石,张学良继续当他的少帅,两人从此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这种特殊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安事变的结局。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原本是要杀掉张学良的,但在宋美龄的苦苦哀求下,蒋介石最终放过了张学良。

他们的关系可以说是知心朋友,也是一生的知己。

在宋美龄嫁给蒋介石后,张学良和宋美龄一直保持着联系,但只是普通朋友关系。

宋美龄在蒋介石面前也绝口不提与张学良的联系,直到宋美龄晚年时,才将此事说出,此时两人的友谊已经跨越了半个世纪。

张学良曾说:

“蒋夫人很喜欢我,那时她还没出嫁,还是姑娘。

若不是当时已经有太太,我会猛追她的。”

不过,虽然他们之间有着特殊的情谊,但发乎情而止乎礼,始终保持着朋友间的界限和尊重。

这种特殊的关系,既有着互相欣赏和理解的成分,也受到了当时历史背景和个人身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宋美龄能够劝动蒋介石不杀张学良,有多方面的原因。

宋美龄力保张学良,是考虑到如果杀了张学良,可能会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影响,东北军势必会有所变动,没了东北军的保护,蒋介石的处境可能会更加艰难。

在蒋介石想要杀张学良时,宋美龄极力劝阻,甚至还不惜以“离开蒋介石”相逼。

例如,在1949年蒋介石撤退台湾时动了杀心,准备下达处决张学良的命令,宋美龄知道后,不惜与蒋介石大吵了一架,并表示“你若杀他,我现在就离开你”,这才让蒋介石放弃了杀张学良的念头。

宋美龄的劝阻和坚持,加上她所陈述的利害关系,最终使得蒋介石没有杀害张学良,而是将其长期软禁。

在这软禁的 54 年中,张学良的囚禁地点多次转移。

他最早被囚禁在浙江奉化溪口的雪窦山,之后又被转移到湖南郴州、沅陵,贵州的修文县等地。

1946 年,张学良被押送到台湾地区的新竹。

尽管被软禁,张学良的生活条件相对来说还是有一定保障的。

蒋介石虽然限制了他的人身自由,但并没有断绝他的资金。

不过,这种失去自由的生活对于曾经驰骋沙场的少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痛苦和折磨。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张学良为了民族大义,发动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他的软禁人生,也成为了历史中的一段特殊篇章。

张学良在被软禁期间,心态或许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他曾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有着不平凡的出身和经历。

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毕业后,进入奉系军中担任要职,在两次直奉战争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还曾坚决抵制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坚持“东北易帜”,促使中国在形式上走向统一。

然而,西安事变后,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大转折,这段特殊的人生经历,也让后人对他的评价充满了复杂性和多样性。

0 阅读:5